人們經常對的所處的大變革渾然不覺。
只有在浪潮過去,才嘆一聲:曾經的大時代,就發生在我的身邊。
音頻行業,正是處於這麼一個大變革的時代。
真無線耳機的橫空出世,撞上了萬物互聯的科技窗口。
上至科技巨頭,下至無名之輩,都在這場宏偉浪潮裡各顯身手。
他們有的心懷宏願,有的只想賺錢,有的出生草莽,有的裝備精良……
一切的一切,都組成了這場二十年一遇的商業大戰局。
一、失序:亂拳打死老師傅
音頻是一個尚老的行業,Bose的技術沉澱、B&O的設計故事、森海塞爾的聲學功底……都讓這些品牌散發光芒,老而彌堅。
然而這一切,在2016年底發生了改變。
蘋果推出了劃時代的AirPods真無線耳機。穩定的連接、精巧的設計、流暢的體驗,迅速成為了整個行業的頭號玩家……
原本品牌林立,等級森嚴的耳機陣營,被蘋果撕開了一道裂縫。
耳機行業,變天了!
來自知名數據公司Counterpoint數據,真無線耳機銷量將從2018年的4600萬隻激增至2020年的1.29億隻。到2021年,全球真無線市場將達到270億美元規模。
2019 Q2 的真無線耳機品牌榜單,前十分別是蘋果、三星、Jabra、小米、QCY、Bose、JBL、Jlab、Beats、華為。
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排名。五家音頻廠、四家手機廠和小米系的QCY。
我們熟知的森海塞爾、鐵三角、Jaybird並不在列。他們或是受晶片制約,或是反應過慢,在這一輪競速中,敗下陣來。反倒是Jabra、Jlab,產品出手快,口碑穩。和Bose、JBL、Beats一起,在音頻陣營裡站在腳跟。
二、洗牌:六大勢力,喧囂轟鳴
混亂,是舊秩序的毒藥,是新勢力的火苗。
整個市場變局,以新舊之爭為主要矛盾,劃分為如下六大勢力和兩大戰場。
在主戰場上發生猛烈交鋒的是如下三大勢力。
音頻軍團:
以Bose、索尼為代表的音頻軍團,依然是整個市場的主心骨。在很長時間裡,他們依然是整個耳機戰局的主要勢力。他們的核心戰略在於品牌。
手機軍團:
在智能音頻時代,耳機是手機廠的必爭之地。蘋果、三星、華為、OPPO、vivo、小米,入侵音頻戰局,已是不爭的事實。他們的核心戰略在於品類。把音頻品類納入為手機生態的後花園。
電商派:
在高速變化的時代,電商派反應極快、價格極低,依仗中國的供應鏈優勢,迅速把產品銷往全球。這次已經上榜的QCY、還有跨境電商巨頭安克、傲基等,都是這個戰局低調且強勁的力量。
在本篇文章中,我們將重點描述主戰場三大勢力的競爭現狀。
在主戰場之外,還有三大勢力,分別是:
網際網路軍團:
以亞馬遜、谷歌為代表的網際網路軍團,在鏖戰智能音箱之後,不約而同把語音助手的鬥爭蔓延到耳機戰場。他們的核心戰略是入口。為了搶佔語音入口,低價補貼在所不惜。站在2019年底,網際網路軍團尚無明顯戰績,但在後續的混亂競爭中,他們依然具有掀起浪花的實力。
新派:
耳機產業鏈眾多,新品牌多如牛毛,有新勢力的網際網路品牌,有海外眾籌的新星,也有高舉語音智能的新物種。相比電商派和長尾兵,他們更具有造就品牌的潛力和勢能,但也更有滑落敗裂的風險。牛鬼蛇神,成王敗寇。
長尾兵:
耳機市場的長尾極其分散。渠道、外觀、佩戴、價位,僅僅這四個核心因素,就能演化出數十數百個細分市場,這也造就了剪不斷理還亂的長尾市場。
三、奪旗:搶奪至高點
整個真無線主戰場,可以分為奪旗和暗戰兩個篇章。
奪旗,是指手機軍團和音頻軍團關於戰局至高點的爭奪。
誰能搶佔科技至高點,誰就能站在品牌的頂端,享有最高的媒體曝光、最大的品牌溢價和最豐厚的產品利潤。
在過去,耳機的至高點被音頻大廠牢牢佔據,他們有著技術最深厚的聲學造詣,有著光輝的品牌歷史,還有散落全球的銷售渠道。
但是這一次,手機廠入局了,他們有著同樣強盛的技術研發,有著更加強大的銷售渠道。更重要的,他們開始把耳機帶向一個智能音頻、萬物互聯的時代。當下的語音交互、主動降噪,未來的聯網智能,耳機的演變,開始逐漸脫離傳統音頻的範疇。當下真無線耳機的至高點,已經被蘋果搶佔了。華為、三星也都有衝擊封頂的勢頭。音頻大廠的戰略防禦,和網際網路勢力的合眾連橫,都將讓整個戰局更加波譎雲詭。
放眼亞馬遜真無線耳機榜單,音頻老大哥Bose、索尼、Beats依然佔據著整個市場的價位高點。在200美金價位段,站得穩,賣得好。在未來,他們和手機廠商之間的競爭衝突,還會進一步激化。
在國內,手機品牌對市場的衝擊,同樣顯著。從天貓的市場數據上看,500元以上的價位的,都被蘋果、三星、華為、榮耀霸榜了。剩下入榜單的,也就只有音頻軍團中的強勢品牌(Bose、索尼、Beats和JBL)和一個歌爾聲學加持的 Libratone 小鳥。
四、暗戰:名利難兩全
在品牌奪旗的另一面,是電商系的野蠻生長。
和品牌打法截然不同,電商系充滿了灰色和混沌。
流量刷單
你可以不用記住他們的名稱,只要排名靠前、評分高,就會有海量的訂單。
諸如Tozo、boltune、ikf、myduke等這些品牌,你或許都沒聽過,但在流量戰法面前,品牌姓名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
高仿馬甲
2017年開始,圍繞AirPods開始的各路仿冒,就開始層出不窮。李逵李鬼,各路貨色,無奇不有。
「這個是一比一完全比例,之前的都比原裝大」
「這個帶彈窗,IOS有開機動畫,蘋果攔不了,我們破解了的」
「我這個是最強高仿,有入耳檢測、敲擊,還有骨導降噪,通話效果不輸大牌……」
華強北此般亂象背後,正是強勁的市場需求在兇猛驅動。
冒名借勢
在流量之外,另外一個能驅動銷量的,就是知名度。摩託羅拉、夏新、索愛,這些沒落霸主的旗號,開始在百元價位的耳機市場縱橫出沒。這些產品背後,大多是國內的授權代理人和冒名者。
本就是一個低價,何必較真真假?
或許你會嘲笑他們過眼雲煙。但這又如何?
這些打法,就是要短期衝量,賺波快錢。
流量紅利面前,誰都想賺一筆快錢啊!但只有真正經歷過傷痛、見證過起伏的人,才會有堅定做品牌的決心。
因為,快錢來得快,去得也快。你只見到那些閃耀的爆款,可曾見到背後無數失敗的白骨。( 見18年耳機報告,其中不少電商頭牌,今年已不在【鄒大溼】2018智能耳機報告:詮析三輪浪潮、六大賽道和紅海出路(附下載))
放眼國內電商,300價位是一個分水嶺。300之下,草莽凌厲,亂象縱橫。300之上,立刻進入了漫步者、萬魔、榮耀、小米的勢力範圍。
無名之輩,憑何闖入?
但你仔細一看,品牌戰區的月銷售額,還真不如無名戰區的草頭大王。
前面是人少高壓的品牌陣地,後面是人多混沌的無名戰區。
要名還是要利?是進還是退?你會如何選擇?
(右側為天貓500元以下真無線耳機戰局圖,圖中紅藍點代表一款產品的價位和月銷售額)
五、戰局全覽
六股勢力鏖戰兩大戰場。舊主失序,新王奪旗,強人暗戰。這就是真無線耳機當下的全戰局。
硝煙已經開始,鬥爭遠未結束。
二十年一遇的大變革,正是行業突圍的最好時機。
有野心的品牌,有夢想的隊伍,有資源的集團,已經在路上了。踩著前人的白骨,舉著新人的旗幟,披荊斬棘,一往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