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天為飛機,著水為航船,「鯤龍」AG600 的成功海上試飛,填補了我國大型水陸兩棲飛機的研製空白。近年來,隨著國產大飛機「三劍客」——C919、AG600、運-20在藍天聚首,幾代中國人的藍天夢正在一步步實現。
入海、滑行、迴轉、加速、機頭昂起、迎浪騰空……如同航展中的飛行表演一般,「鯤龍」AG600飛機完成了一次4分鐘的精彩亮相,中國航天人的藍天夢想並沒有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肆虐被阻擋。
作為我國「大飛機家族」之一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是一架名副其實的「國產大飛機」。
所謂大飛機,通常是指起飛總重超過100噸的運輸類飛機,包括軍用大型運輸機和民用大型運輸機,也包括150座以上的幹線客機。
目前,世界範圍內能自主研製大飛機的國家可謂鳳毛麟角,而製造出我們自己的大飛機,也是億萬中國人的夢想。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先後仿製出運-5、轟-6飛機,到上世紀70年代,運-7試飛成功,運-8進入研製,再到1980年運-10的試飛成功,中國成為美、蘇、英、法之後,第五個掌握製造100噸級噴氣式飛機的國家。
遺憾的是,囿於多種主客觀原因,運-10在1980年代初黯然下馬。直到本世紀初,國家才再度啟動研製大飛機的戰略規劃。
而在中國航空工業沉寂的這20年裡,世界航空業早已發生深刻變革。當中國的天空上,幹線飛機是清一色的舶來品時,我們已然意識到,沒有自己的大飛機產業,只能算航空大國,不能算航空強國。
而今,製造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大飛機,其意義不僅是快速發展的全球民航市場對大飛機需求所帶來的經濟價值,更重要的是其對於國家安全的戰略意義。
2014年,我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重型軍用運輸機運-20首次公開亮相,中國成功躋身世界上少數幾個能自主研製200噸級大型機的國家之列。
2017年,C919和AG600先後首飛成功。國產大飛機「三劍客」藍天齊聚,我國大型航空裝備產業邁入系列化、專業化發展階段。
然而,大飛機的長足發展有賴於核心技術的突破。儘管國產大飛機在沿著既定的發展路線步步推進,但與國外相比依然落後,尤其是作為「心臟」的發動機。
值得欣喜的是,近幾年,國產發動機在技術突破上不斷傳來好消息,從「製造大國」轉向「製造強國」不再只是一句口號。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如今,中國大飛機的使命已不僅是滿足「飛天夙願」。
大型客機研發和生產製造能力是一個國家航空水平的重要標誌,也是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重要標誌。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大飛機在「中國速度」中會越飛越高,越飛越遠。
《科學大觀園》雜誌編輯部
※ ※ ※
《科學大觀園》2020年8月下(總第6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