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量子科技現狀:通信領先,計算和測量有待追趕

2020-10-27 品玩

對大眾來說,「量子」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詞,但一些商家的誤導和過度宣傳,讓這個詞變得不那麼純粹。「遇事不決,量子力學」這句調侃的話,道出了這個領域的尷尬境地。

真正有技術含量的量子科技應該是怎麼樣的?目前量子科技主流的研究方向,是量子力學和信息科學的交叉學科——量子信息。

實際上,以量子信息為代表的量子科技,正在推動著第二次量子革命。第一次量子革命主要是利用微觀粒子系統的物理規律,誕生了半導體、雷射和核能等新技術領域。而第二次量子革命,則是通過直接觀測和操控微觀粒子系統,對量子信息進行運用。

和信息技術包含信息獲取、處理和傳遞三個部分類似,對量子信息的運用,可細分為量子測量、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這其中,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最受關注,但量子測量同樣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前景。那麼,在這三個領域中,中國目前處於什麼樣位置?

在量子通信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所謂量子通信,即利用微觀粒子的特性,對傳輸的信息進行加密。值得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量子通信」本質上是一種新的加密手段,而信息的傳輸方式仍是常規手段(如光纖)。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陳宇翱介紹,建立量子保密通信的終極目標,就是建立覆蓋全國乃至全球範圍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目前世界上比較公認的路線圖是:先利用光纖在城市內構建一個網絡,然後利用中繼連接城市。在超遠距離,通過衛星的中轉實現遠距離的量子通信。

中國已經率先走完了整個路線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朝陽表示,在量子通信領域,「我國是全面領先於歐洲和美國的」。

專利數量體現了這一優勢。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統計,中國最近幾年申請量子通信相關的專利相當多,高於美國和日本。由於早期中國專利申請量較少,所以目前中國專利授權量少於美國,但未來會繼續上升。

專利之外,中國實實在在地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不少突破。科普中國一篇文章寫道,在很長時間內,量子通信的安全傳輸距離,只有 10 公裡量級,因此學術界曾經認為量子密碼學基本已經到頭了,沒有太大前途。2003 至 2005 年期間,韓國和中國科學家提出了一種新的協議,使得安全傳輸距離可以提高到百公裡的量級。從此之後,量子通信蓬勃發展,而中國獲得了領先地位,大部分的新紀錄都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研究團隊創造的。

說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肯定繞不開潘建偉團隊。早在 2003 年,該團隊就提出,利用衛星實現星地間量子通信、構建覆蓋全球量子保密通信網的方案。這方案於 2011 年底正式立項,並在 2016 年 8 月 16 日走出裡程碑式的一步:中國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基於「墨子號」衛星,潘建偉團隊在 2017 年 8 月完成了三大科學實驗任務,比預想提前了一年多。這標誌著中國率先掌握了星地一體廣域量子通信網絡技術。

2017 年 9 月 29 日,中國開通了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這條量子通信保密幹線全長 2000 多公裡,連接了北京和上海,貫穿濟南和合肥,共有 32 個量子通信節點。

雖然量子加密的方式不可破解,但通信節點卻是可以被攻破的。曾經有過論文提出,通過攻擊節點的信源端來盜竊量子密碼。簡而言之,就是用物理手段來攻擊量子通信所需的設備,而非數學意義上的破解密碼。也就是說,「京滬幹線」在工程層面上,其實是有理論上漏洞的。當然,這種漏洞也可以通過工程手段來解決,比如加強設備安全性。

事實上,利用「墨子號」進行量子通信,也有安全隱患。基於常規傳輸方式進行信息傳輸,「墨子號」 衛星掌握著用戶分發的全部密鑰,倘若衛星被他方控制,就存在信息洩漏的風險。不過,潘建偉及其團隊於 2020 年 6 月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成果解決了這個問題。

該團隊利用量子糾纏的特性,只在地面站用戶端對量子進行測量,糾纏源(衛星)不掌握密鑰任何信息,即使衛星被他方劫持了,密鑰也不會洩漏。在該論文之前,基於衛星糾纏的分發,效率低下、錯誤率高,不足以支持量子密鑰分發。該團隊通過對地面站望遠鏡進行特殊設計,升級主光學和後光路,解決了衛星糾纏分發效率低的問題。

最終,他們藉助 「墨子號」,在相隔 1120 公裡的兩個地面站之間,成功實現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即使在衛星被他方控制的極端情況下,通過物理原理依然能實現安全量子通信。《自然》雜誌審稿人對這一成果的評價是:「這是構建全球化量子密鑰分發網絡、甚至量子網際網路的重要一步。」

不管怎麼說,有了「京滬幹線」和「墨子號」,意味著中國初步構建了天地一體化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在此基礎上,中國得以推動量子通信技術的產業化應用。

就「京滬幹線」而言,已經被用於金融、政府和國防等領域的加密數據傳輸。一些網際網路企業,也可通過阿里雲使用雲上量子通信加密服務。「墨子號」的產業化難度相對較高,過去配合「墨子號」使用的量子衛星地面站,體積龐大,重達十幾噸,難以產業化應用。

2019 年 12 月 30 日,中國自主研發的首個小型化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重量僅 80 多公斤),與「墨子號」對接成功,實現了量子技術產品化的突破,中國量子通信有望進入產業化的時代。

在建設「墨子號」和「京滬幹線」項目過程中,潘建偉團隊通過成果轉化培育了一家商業公司——國盾量子。2017 年起,美國將量子通信相關的關鍵技術、產品和器件列入出口管制名單,國盾量子希望靠自主研發,保障項目關鍵元器件的供應。

2020 年 7 月,國盾量子作為 A 股「量子通信第一股」上市,當天收盤價較發行價上漲 10 倍,足見中國資本市場對量子通信技術的追捧。不過,整體而言量子通信依然是一種新技術,現階段還處於產品推廣期。

在量子計算和量子測量領域,仍待追趕

量子計算是指利用量子力學原理來處理信息,相應的計算機被稱之為量子計算機。1981 年,美國物理學家查德・費曼提出,原則上,人們可以設計一種計算機,該計算機通過量子力學特性來工作。經典計算機的信息單位是比特,而量子計算機基於量子比特。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研究者們已經搭建起整個量子計算的理論體系。目前研究的重點,是把理論研究進行產業化。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本源量子副總裁張輝介紹,從量子計算角度看,中國和美國至少還有 4~5 年的差距。

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統計,在專利層面,美國不管是申請量還是授權量,都穩居前列。中國專利申請量在 2018 年超過了美國,但授權量與美國仍有不少差距。

一些關鍵成果都是美國企業率先做出了突破。2019 年初,IBM 推出了 20 個比特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並且已經開始售賣。2019 年 10 月,《Nature》雜誌刊登了 Google 關於「實現量子優越性」的論文。Google 製造出了 53 個量子比特數的量子計算機,同樣的計算量,量子計算機用 200 秒就完成了,而目前最強的經典超級計算機,要花費 10000 年才能完成。

目前,中國的學界和業界正努力縮短和美國的差距。在學界,浙江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組成的團隊,於 2019 年 8 月研發出了一枚具有 20 個量子比特的量子晶片,並且成功操控其實現全局糾纏,刷新了世界紀錄。此前,固態量子器件中生成糾纏態的量子比特,最多是 12 個。

在業界,大公司如騰訊、阿里巴巴、百度和華為,創業公司如本源量子,都在量子計算上有所建樹。其中,阿里巴巴在 2017 年 5 月宣布,造出了第一臺光量子計算機。2018 年 5 月,阿里巴巴達摩院量子實驗室,研製出了全球最強量子點路模擬器「太章」。而本源量子在 2020 年 9 月 12 日,上線了中國首個接入實體量子計算機的量子計算雲平臺。被接入的量子計算機叫「悟源」,除了外層制冷機由國外供應商提供外,其他部件都是本源量子自主研發,或由國內廠商製造。

這臺量子計算機只能提供 6 個量子比特,對標的是 IBM 在 2017 年在雲端發布的 5 比特量子計算機。目前,IBM 在雲平臺上提供了 50 個量子比特的計算系統。

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之外,量子信息學科還有另外一個重要方向——量子測量。經典測量方法受限於種種因素,測量精度提升面臨瓶頸。而量子測量通過利用量子體系(如原子和光子)的量子特性或現象,如疊加態、糾纏態、相干等,可以突破經典力學框架下的測量極限,實現更高精度的測量,比如中國的北鬥導航系統利用量子測量技術,把定位精度提高到非常高的程度。

如上文所說,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在輿論場有較高聲量,而量子測量的公眾認知度相對較小,但普通人首先能用上的量子科技,或許就是量子測量相關成果。

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統計,與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相比,量子測量領域的專利申請和研究論文總量偏少,但近年來呈現增長趨勢。從地域上看,美、中、日的專利申請量較多,且中國在 2018 年趕超了美國,但綜合實力仍不及美國。

中國的研究多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機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及中國航天科工三院 33 所,其中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剛剛取得一項重要科研進展。

據新華社 2020 年 10 月 20 日報導,潘建偉、陸朝陽等人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機構的學者合作,在同時具備高純度、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器件上觀察到強度壓縮,為實現基於單光子源的量子精密測量奠定了基礎。

總的來說,以量子信息為代表的第二次量子革命中,中國處於競爭的第一梯隊。在量子通信領域,中國領先於世界。而在量子計算和量子測量領域,中國仍需追趕。

相關焦點

  • 中國量子科技走出實驗室: 通信有優勢 計算需追趕
    原標題:中國量子科技走出實驗室: 通信有優勢,計算需追趕 摘要 【中國量子科技走出實驗室: 通信有優勢 計算需追趕】幾乎每隔十年都會有新技術誕生,催生新的技術革命
  • 中國量子科技走出實驗室:通信有優勢 計算需追趕
    (原標題:中國量子科技走出實驗室: 通信有優勢,計算需追趕)
  • 中國量子科技走出實驗室:通信有優勢,計算需追趕
    上世紀五十年代電晶體和半導體等技術的發展催生了資訊時代。如今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測量和傳感技術的興起和發展,也正在推動信息技術向量子信息技術跨越,將可能導致新的技術革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最早從事量子技術產業化的研究人員趙義博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中國量子技術的發展是全方位的,涵蓋了量子通信、量子計算和量子測量等領域。」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正在成為中國前沿科技的發展重點。
  • 中國的量子技術真的領先世界嗎?事實可能出乎你想像
    量子競爭關乎未來以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測量為代表的量子信息技術已成為未來國家科技發展的重要領域,世界各科技強國都對其高度重視。世界重要國家紛紛開展了國家級量子科技戰略布局,在進行頂層規劃、研究應用布局的同時大幅增加投入。
  • 量子科技有多神秘?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領域,中國處於什麼位置?
    其實在國家層面而言,對於量子科技,我們早就有了非常重要的投入,其中在《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中,就明確將量子通信列入超前布局的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要求推進量子通信網絡建設,近年來,我國量子安全直接通信發展日趨成熟,已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而在當前晶片、5G等產業受到美國擠壓環境下,量子科技,正成為我國彎道超車的又一賽道。
  • 量子科技概念大火,國內現狀如何?國盾量子撐起量子通信,華為BAT均入局量子計算
    最近,量子科技相關知識和行業進展,正在成為關注新熱點。究竟是什麼?原理如何?行業內有怎樣的代表性技術、公司和應用?最新的進展又如何?今日我們爭取一文打盡。就應用方向來看,量子科技可以分為兩大板塊: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對信息進行加密,具有不可克隆、不可竊聽的特性。
  • 賽迪數據|中國量子計算發展現狀與對策
    賽迪數據|中國量子計算發展現狀與對策 賽迪顧問 2019-09-23 10:52 來源:澎湃新聞
  • 「京滬幹線」與「墨子號」成功對接 中國領先世界量子通信應用
    張輝表示,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推動了中國量子科技發展的戰略謀劃和前瞻布局,為量子科技營造了更好的發展環境。量子科技應用迎來了重要發展機遇期。「天知地知 你知我知」量子科技發展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戰略價值,量子科技領域的國際競爭日益激烈。近年來,歐美發達國家先後啟動了量子科技領域的戰略計劃。
  • 我國量子計算機研究落後多少?潘建偉拿諾獎與科技領先哪個重要?
    首先,諾貝爾獎更多是個人榮譽,而科技的領先才是國家強大的根本。科技研發的重要性說到這個我就想起,當年國家一窮二白的時候,要不是堅定的不惜一切代價發展兩彈一星,到現在還處在發展中國家的中國豈能有今天的國際地位?世界上能讓美國感覺到威脅的國家真不多,一隻手數得過來,中國是其中一個。
  • 十四五大力發展量子技術 中國量子通信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如何?(圖)
    原標題:十四五大力發展量子技術 中國量子通信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如何?其中提到,加強前瞻部署和大力發展以智能技術和量子技術為特徵的新一代高新技術,打造我國高新技術的先發優勢。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的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了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量子科技可謂站上風口。
  • 商業銀行如何下好量子科技「先手棋」?
    作者單位:中國建設銀行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圍繞「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主題舉行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認識推動量子科技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量子科技發展戰略謀劃和系統布局,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
  • 量子科技的兩塊試驗田:量子計算與量子通信丨前途有「量」
    從目前的現狀來看,量子技術可應用領域十分廣泛,但無論是近幾年的輿論熱點還是大型科技公司的投入重心毫無例外的都偏向了「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兩個板塊,這兩個領域的進展也較為迅速。 以量子計算為例,今年最知名的進展就是去年穀歌宣布突破「量子霸權」,另外,如IBM、霍尼韋爾和D-Wave等公司也多年深耕量子計算。而在國內,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近年來都在量子計算領域取得一些階段性成果,百度、阿里巴巴、騰訊、華為等科技企業也相繼出臺了量子計算研究計劃。
  • 量子科技的兩塊試驗田:量子計算與量子通信丨前途有「量」
    從目前的現狀來看,量子技術可應用領域十分廣泛,但無論是近幾年的輿論熱點還是大型科技公司的投入重心毫無例外的都偏向了「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兩個板塊,這兩個領域的進展也較為迅速。而在國內,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近年來都在量子計算領域取得一些階段性成果,百度、阿里巴巴、騰訊、華為等科技企業也相繼出臺了量子計算研究計劃。
  • 銀行下好量子科技「先手棋」的相關思考
    作者單位:中國建設銀行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圍繞「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主題舉行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認識推動量子科技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量子科技發展戰略謀劃和系統布局,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
  • 量子通信應用漸次落地
    上證報記者獲悉,銀監會、中國電網等部門已將量子保密通信等技術的應用和研發作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潘建偉在論壇上具體介紹了該量子衛星傳輸的中期目標。他表示,我國衛星傳輸速度到「十三五」末期,千公裡級別的量子密鑰分發有望實現1mb每秒的傳輸速度。目前,該衛星正處於為其3個月的在軌測試階段,期間將完成衛星平臺測試、有效載荷測試和星地鏈路測試工作。  此外,潘建偉還介紹了更多關於量子通信產業發展的現狀和既定目標。
  • 中國在量子科技領域中的實力和短板是什麼?
    近日中國的量子科技發展迎來重大利好,習總強調要充分認識推動量子科技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量子科技發展戰略謀劃和系統布局,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量子科技將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我國已經具備了在量子科技領域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
  • 十四五大力發展量子技術 中國量子通信市場現狀及發展前景如何?
    其中提到,加強前瞻部署和大力發展以智能技術和量子技術為特徵的新一代高新技術,打造我國高新技術的先發優勢。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的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了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量子科技可謂站上風口。
  • 量子科技, 中國按下「快進鍵」
    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測量……作為21世紀尖端科技的量子科技,成為全球科技大國集中發力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前沿陣地。   在這一領域,中國近幾年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並在部分方向實現國際領先,令全球科技界為之矚目。與此同時,中國在量子科技從基礎研究向應用領域的轉化,以及相關的戰略布局也在加速。在這場關於未來的激烈競逐中,中國已經按下了「快進鍵」。
  • 量子科技概念大火,國內現狀如何?
    就應用方向來看,量子科技可以分為兩大板塊: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對信息進行加密,具有不可克隆、不可竊聽的特性。如果中途遭到竊聽,信息將會被破壞,接收方就能察覺,因此具有傳統通信技術不可比擬的安全性。量子計算是利用量子態的演化進行計算。經典計算機中只能處於0或者1兩種狀態之一,而量子計算機能同時處於0和1兩種狀態。
  • 我國在量子信息領域究竟什麼水平?
    我國量子信息技術整體水平處於世界第一梯隊,與最發達的美國、歐盟、日本相差不大。具體領域上,我國在量子通信上處於國際一流水平,在量子計算與量子精密測量上相對落後。所以,我國並非在整個量子信息領域領先世界。那在具體領域,我國領先多少?又落後在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