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面藍色字體↑↑↑關注公眾號,後續內容更精彩!
獺尾肝(Beaver tails liver)亦稱包圍肝、象鼻肝,是一種肝臟正常解剖學變異,表現為左肝細長,向人體左後方延伸,可越過左側腋中線,有時可達上腹部外側壁與脾臟接近或重疊。這種變異並無重要臨床意義,但要和脾臟血腫及佔位相鑑別。
由於細長的左肝和海獺尾巴很像,所以形象的稱為獺尾肝。
海獺是最小的海洋哺乳類動物,尾巴呈扁平狀
在超聲檢查中獺尾肝的檢出,一般是檢查脾臟時偶爾在脾臟的外側發現梭形或月牙形的實性回聲(回聲可低於脾臟,亦可相似或高於脾臟),對於經驗豐富的超聲醫師診斷並不困難,但對於部分年輕超聲醫師來說可能還有困惑,如下圖。
左肝尾端和脾臟幾乎重疊融為一體↑
此時我們只看到了左肝的一部分,並沒有顯示左肝全貌,仿佛「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就像女子懷裡抱著琵琶半遮著臉龐,讓人產生無限遐想,如果腦海中沒有獺尾肝的概念,一時半會很難與左肝聯繫起來,那就讓我們來揭開她的面紗,一睹芳容。
獺尾肝解剖標本圖↑
獺尾肝MRI圖像↑
旋轉探頭可見上述梭形實性回聲與左肝相延續↑
那麼獺尾肝的形態都是上面圖片那樣嗎?答案:NO,其實獺尾肝形態多樣,上面圖片只是其中一種,請看下圖
左肝尾端位於脾臟內側緣↑
左肝尾端尖尖而翹起↑
獺尾肝不同形態CT檢查模式圖↑
獺尾肝是怎麼形成的呢?其發生機制的一種學說:出生前,肝臟營養靠臍靜脈輸送,臍靜脈在左葉間裂處向右自然彎曲與門靜脈連接,同時營養左右肝葉。出生後,肝臟營養靠肝動脈、門靜脈輸送,臍靜脈閉合,肝內血管合併、退化,數目減少,門靜脈主幹與其左支的夾角成銳角,致使左肝供血、生長發育均不及右葉,左外葉後部肝組織逐漸退化,遺留的殘跡稱為肝纖維附件或肝纖維垂,其內可有少許肝組織和迷走肝管,若其內仍有完整肝組織,形成的肝葉就是獺尾肝,見於5%成人。
閱讀本文是不是對獺尾肝有了全新的認識呢,如果你覺得此文很贊,別忘記和小夥伴們分享喲。
編後語
春風十裡不如有你,公眾號第一篇文稿《AJCC頸部淋巴結分區圖文詳解》閱讀量短短幾天突破3000+且持續增長中,非常感謝大家的傳閱。關注公眾號,轉發文章,添加下方微信號進超聲群,就可免費獲贈海量超聲電子資料,更有機會獲得超聲標準切面精美掛圖一份。
參考文獻
王儉,張薇,韓希年,等. 獺尾肝的影像診斷[J].肝膽胰外科雜誌,2005.17(1):31-32.
註:獺尾肝解剖標本圖及MRI圖像來源:醫學影像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