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在我國文化中一直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古時除了將軍可以佩劍,文人雅士們也是非常熱衷於佩劍的。為此古時人們將劍分為文劍和武劍,文人佩戴的劍稱作文劍,大多是用來裝飾用的並不開刃,人們還將劍賦予了修身養性的寓意。而武將佩戴的劍被稱作武劍,但這也僅僅是禮儀用劍,並非是作為武將的武器存在的,關於這兩種劍還有個說法叫做文劍武刀。
古人對劍的喜愛或許超出你的想像,在諸多名家詩詞中都能看見劍的影子,譬如 「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李白筆下的劍是喋血無情的殺手;「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貫休筆下的劍是笑醉人間的劍客;「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杜甫筆下的劍是翩若驚鴻的佳人。或是劍因人而成名,或是人因劍而聞名,亦或是雙方相互成就。總之劍在我國文華中佔據的地位不可小覷,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在中華歷史長河中的五柄名劍吧。
軒轅夏禹劍
軒轅夏禹劍又名軒轅劍,據說是柄用來斬妖除魔的寶劍,相傳這把劍是黃帝的劍。黃帝曾用這把劍斬殺了蚩尤,之後黃帝又將此劍傳給了夏禹。黃帝與夏禹是古代帝王中仁愛、賢德的代名詞,因此這把劍又被稱為是聖道之劍。
據說這把劍是眾神取來首山上的黃銅鍛造出來的,劍身兩面分別刻著日月星辰和山川草木,而劍柄的兩面一面刻著農耕畜養的方法,另一面刻著四海統一的治國之策。不過可惜的是這柄劍並未在現實中發掘出來,只存在於古籍記載中。若是在某天的考古發掘中真的能發現這柄劍,那想必一定會震驚中外的。
湛盧
湛盧劍相傳是古時的鑄劍大師歐冶子所鑄,該劍通身烏黑,本該是撒發出森森殺氣的,可卻無半分銳氣,反而這柄劍給人以一種寬厚、仁慈之感。該劍湛盧二字分別取湛字的「澄清、明亮、厚重、喜樂、深湛」之意,與盧字的「純黑、瞳仁、獵犬、勝利」之意。將二字合在一起,則是取了二字中吉祥的含義,寓意戰無不勝。
就像《莊子·說劍》裡面講的一樣,劍分庶人之劍、諸侯之劍和天子之劍。根據史料可以看出這很明顯是一柄諸侯之劍,這柄劍與其說是一柄武器不如說它是一個算命的工具,關於這個劍有一個說法是這樣的「君賢能,劍在側,國興旺。君無能,劍飛棄,國破敗。」
相傳湛盧劍出爐後為越王勾踐所得,之後越王戰敗,無奈之下只得將寶劍獻給吳王夫差。之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時有傳聞吳王夫差兇殘暴虐、治國無道,這柄寶劍有靈性不願意跟隨這麼一位君主,便主動飛到了當時的明君楚王身邊。因此湛瀘劍又有正義與仁德的象徵,人們將這柄劍稱作仁德之劍。
赤霄
赤霄劍又被稱為是帝道之劍,劍身鐫刻有赤霄兩個篆字,劍身長三尺,相傳是劉邦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得於南山處,很顯然這柄劍是劉邦的劍,相傳劉邦斬白蛇就是用的這柄寶劍。
傳說劉邦起初是個饞酒還愛吹牛的人,且他吹牛吹得越來越玄乎,人們漸漸的開始不信任他。有一天他從山上回來手中拿著根生鏽的破鐵棍,跟相親鄰裡稱這是在南山神仙處得來的寶劍,人們當作笑話聽後一笑了之並沒有當回事。
但這之後他講話越來越不靠譜,他聲稱自己早就與當今皇帝認識,且當今皇帝是條白龍,而自己是條赤龍,近日當朝天子的元氣化作一條白蛇棲息於西澤附近。自己要去斬了白蛇,奪走皇帝的氣運。人們聽後都以為他瘋了,成天淨說些瘋言瘋語。
但是不久後一群青年結伴路過西澤,行至一半道路中間竟然有條白色的巨蟒擋在路中間,大家頓時驚慌四竄的跑開了,只有一人拎著跟破鐵棍迎面走上前去。人們當時皆顧著逃命哪裡有人顧得上攔他,只得在心中暗暗罵著這人真是腦子壞了,不知在想些什麼。
人們逃開後聚在一起久久沒見那個手持鐵棍的青年與大家匯合,便想去看看青年怎麼樣了,這一看讓大家大吃一驚。只見之前攔路的白色大蟒被斬斷堆在路中間,而那個青年手中的破鐵棍不知何時變成了一柄珠光寶氣、寒光逼人的寶劍,近看還能看見劍身上刻著兩個篆體的大字——赤霄。這個持劍斬蛇的青年就是劉邦,劉邦斬蛇起義後自此稱帝,而這柄赤霄劍一直伴隨劉邦左右。
泰阿
泰阿劍又名太阿劍,相傳此劍是歐冶子和幹將兩位鑄劍大師聯手鑄造,成劍時劍身便攜帶有泰阿二字。但是兩位鑄劍大師卻不認為此劍是兩人所鑄這一說法,據他們所說這柄劍的劍氣早已存在與天地之間,他們只是湊巧趕上時機成熟,將此劍的劍氣凝聚於泰阿劍的劍身中。
相傳此劍最早在楚王手中,但當時晉國國力強盛,晉王絕對自己的國力足以配得起這麼一柄寶劍,便為了這柄寶劍出兵伐楚。楚國自然敵不過晉國強硬的攻勢,很快便淪陷大半城池,晉王便要求楚王交出寶劍,否則即便是玉石俱焚也要講楚國剩餘城池全部攻陷。
楚王自然是寧死不從的,便打算在最後在城牆之上用此劍自刎,並命令侍從待自己死後將此劍沉入楚國的湖底,勢要將泰阿劍留在楚國。兩軍對壘之日,楚王登於城牆之上,仰天長嘆到:「泰阿劍啊泰阿劍,今日我便用鮮血祭你。」說罷便欲拔劍自刎。
此時神奇的事情發生了,一陣罡風颳過,吹亂了兵臨城下晉軍的兵馬。戰局一時間得到了扭轉,正因為楚王的威武不屈感動了泰阿劍,泰阿劍便在暗中相助,自此泰阿劍又被稱作威道之劍。
七星龍淵
七星龍淵劍又叫龍淵劍或是龍泉劍,相傳此劍也是出自鑄劍大師之手歐冶子和幹將之手,他們在鑄劍爐旁挖了七個按北鬥七星布陣的小池塘,之後將茨山鑿開,放出山中的溪水,再將溪水引入池中,因此此劍被命名為七星。但劍成之後俯視劍身,仿佛有山在其間自帶縹緲之意,朦朧中仿佛又有龍在山澗,由此得名龍淵。
這柄寶劍也有一個傳聞,相傳此劍為伍子胥的佩劍,時逢伍子胥被奸人所害,被迫逃亡。逃亡途中被一無名無姓的漁翁所救,待逃離追兵後伍子胥對漁翁千恩萬謝,摘下佩劍贈與漁翁,囑咐漁翁切莫洩露自己的蹤跡。
漁翁聽聞此言表示自己出手搭救只因為伍子胥是國家忠良,根本不圖回報,但沒想到伍子胥對自己這般不信任,當下拔劍自刎以證自身高潔。伍子胥阻攔不急,追悔莫及,因此七星龍淵劍又被稱為一把高潔之劍。
一劍既出,驚天動地,盪氣迴腸。劍在中國文化中不僅僅只是一種冷兵器或是裝飾品,它承載著的是中華文化中仙俠文化的一部分,代表著獨特的中國俠骨精神,是我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喜歡更多歷史知識,歡迎點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