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最偉大的物理學成就莫過於創立廣義相對論,這是一個比牛頓萬有引力定律更加強大、更加普適的引力理論,它用幾何效應來描述引力作用。憑藉著相對論以及對量子力學的貢獻,愛因斯坦與牛頓被公認為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兩位物理學家。
廣義相對論認為,在物質和能量的作用下,平坦的空間會發生彎曲。無論是物體,還是光,或者其他粒子,它們在彎曲空間中都會沿著測地線運動,這樣讓它們的運動看起來受到了引力作用。
在1915年,通過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成功解釋了水星近日點反常進動現象。此外,愛因斯坦計算出了光線經過太陽附近時所偏轉的角度,這得到了愛丁頓的日食觀測實驗的證實。
更進一步,愛因斯坦預言,大質量天體對空間造成強烈彎曲,光線經過其中時會被大幅度彎曲。大質量天體就像透鏡一樣扭曲光線,產生引力透鏡效應。產生顯著的引力透鏡效應需要滿足兩大條件,其一,需要質量足夠大的前景天體,比如星系、星系團。其二,背景光源、大質量天體與地球剛好處在同一條線上。
在愛因斯坦提出引力透鏡效應之後的半個多世紀裡,受限於天文望遠鏡的分辨能力,天文學家都沒有觀測到這種現象。直到1979年,天文學家才首次觀測到一個前景星系讓遙遠的類星體出現重影,引力透鏡效應首次被發現。
此後,天文學家發現了一系列的引力透鏡效應,有些可以產生環狀扭曲的圖像,它們被稱為「愛因斯坦環」,例如,這個著名的「笑臉星系」:
「眼睛」和「鼻子」部分是位於45億光年外的前景星系團,其強大的質量扭曲了周圍時空。環狀部分是76億光年外的背景星系,它們發出的光經過前景星系團時被強烈扭曲,讓我們在地球上看到了扭曲圖像。
「宇宙馬蹄鐵星系」是另一個著名的愛因斯坦環:
圓環中心的亮斑是一個質量高達銀河系100倍的前景星系,距離我們52億光年。環狀部分是背景星系,遠在103億光年之外。
除了愛因斯坦之外,還有一種更加特別的引力透鏡效應——愛因斯坦十字:
這是由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到的,十字中心的亮斑為前景星系,距離我們5億光年。周圍的四個星點其實都是同一個物體,它是遠在110億光年外的類星體QSO 2237+0305。從地球上看來,類星體與前景星系幾乎完全重疊(間隔小於0.05角秒),所以才產生了奇特的愛因斯坦十字。
在愛因斯坦十字中,作為背景光源的類星體也是愛因斯坦的預言結果。類星體其實是非常活躍的超大質量黑洞,位於星系的中心。
QSO 2237+0305發出的光用了110億年到達地球,我們看到的是110億年前的景象。那時,宇宙才誕生28億年,早期星系中的氣體雲非常豐富。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能夠大量吞噬氣體雲,發射出強烈的電磁波。所以即便類星體距離地球極其遙遠,我們仍能觀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