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河口市,賣大米的商家很多。畢竟這裡是優質大米產區,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梅河大米」聲名在外,有產品,有品牌,有銷路,好好幹準能掙錢;
在梅河口市,賣普通電飯煲的商戶也不少。畢竟當地人以大米為主食,做飯熬粥都得用鍋。這幾年,當地經濟快速發展,人居環境持續改善,更多年輕人來梅就業創業。人一多,市場就大,連帶小家電的生意也好做;
在梅河口市,專賣原裝進口電飯煲的商家可不多,準確地說,只有一戶,老闆是26歲的夏吉澤。靠著這個有點「冷門」的生意,小夏今年的收入超過10萬元。
進口電器單價高,使用過程相對繁瑣,市場需求有限。別說在梅河口當地,即便是電商平臺上,專做這一類目的商家也寥寥無幾。「我的第一批貨,就是別人店裡賣不出去,半賣半送處理給我的。」夏吉澤說。
「事實證明線下肯定是賣不動了,不然上家也不會把貨給我。」大學畢業後,夏吉澤在浙江工作過幾年,受當地濃厚電商氛圍的薰陶,小夏的思路自然轉到了電商商務平臺上。趕上拼購電商平臺加速擴張的紅利期,倉庫裡「奇形怪狀」的電飯煲一個一個被買走。刨除本錢,夏吉澤小賺一筆。
試水成功,網上店鋪也有了一定的客源基礎,夏吉澤乾脆辭去南方的工作,回到老家梅河口市,做起了進口電飯煲的電商生意,同時還通過直播等方式,在線上售賣梅河口當地的特產,效益不錯。「家鄉的政策好,各種設施好,開銷還小,小本生意,你得算細帳。」夏吉澤告訴記者,創業初期,市政府不僅為他提供了全方位的培訓,還每個月發放3000元的創業補助。如今,在新近建成的梅河口市電商產業園,他擁有自己的卡位和免費的庫房,在電商產業園的撮合促成下,物流費用方面也享受到較大的折扣。幾方面綜合下來,一年能節省幾萬元的成本。
「市場確實小,但做的人也少,我很有信心。」夏吉澤說。小夏也坦言,自己的信心不僅來自市場,更來自家鄉強大的硬體支撐和政府的大力幫扶。「省下來的就是賺到的,是不是這麼個道理?」生意很好,賺到錢的小夏興致勃勃。
以夏吉澤為代表,在梅河口電商產業園,先後有150多名大學生創業者被招募至此,截至今年8月,產業園給予他們創業資金支持達164.7萬元。事實證明,這樣的投入換來了豐厚的回報:同一時期,梅河口市電子商務交易額實現34.2億元;全市網絡零售額實現6.5億元,同比增長18.05%。網商數量從2020年初的5300多家,增長到6879家,帶動就業3萬多人。以「電子商務」為支點,當地撬動了更多的資源,迎來了更好的發展。無數像小夏一樣的年輕人把創業的夢想安放在梅河口,也在此迎接了人生的新起點。
吉林日報全媒體 編輯:呂遊
【來源:吉林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