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超級計算平臺助力中科院量子材料研發

2020-09-23 IT大嘴巴

遇事不決,量子力學。

這雖然是網際網路上大家的調侃,卻也看出網友們對「量子」相關的高科技缺乏認知。但其實「量子」概念無處不在,甚至就我們日常接觸的所有物品來說,都存在「量子」的含義——按照物理學的說法,所有材料都是由原子組成,微觀上由量子力學決定。

比如我們「量子計算機」的名字許多業內人都聽說過,按照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的話說就是「從經典信息技術時代跨越到量子信息技術時代」的標誌。而另一個我們經常聽到的就是「量子材料」的概念,它由納米材料演變而來,但在內容上更加寬泛。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以下簡稱「中科院物理所」) 就正在進行與量子材料相關的材料基因組項目研究。與許多人印象中材料研究所需要採用的瓶瓶罐罐不同,如今的中科院物理所更多地藉助高性能計算特別是其中的「高通量計算」分支來進行理論推理,通過建立高通量材料基因計算和數據處理平臺並基於材料基因資料庫與雲資源平臺為全國範圍內的更多材料研究人員提供數據共享服務。

這才能夠體現出高性能計算的價值。雖然目前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高性能計算應用被許多網際網路企業所領銜,但是在純科研領域,高性能計算依然是科研人員的主要手段,而包括我們本次介紹的高通量材料研究在內的許多科研應用都可以通過計算機模擬,從而節省大量的實驗時間和複雜的、重複計算勞動力。

就以「高通量材料基因計算」為例——普通計算強調的是計算效率,即所謂的「算得快」。但是高通量計算更看重「算得多」這一能力,也就是在提升工作任務並行度,及其處理海量數據時的吞吐量上下功夫。基於此,高通量計算平臺往往在並行處理性能、平均響應時間、吞吐率、擴展性以及成本等方面有著更高,或更為嚴苛的要求。

這也勢必對計算平臺提出了嚴苛的挑戰,上述問題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剖析——

所謂「並行處理性能」,則要求強大計算能力、高主頻的處理器,因為越是高端的處理器越具備更多的核心數量,也就符合大規模並行處理的要求;

所謂「平均響應時間、吞吐率」則涉及到處理器和網絡設備兩部分的互聯互通。一方面,在處理器內部數據要實現高帶寬的快速傳輸,這樣就需要一款超大容量L3緩存的處理器;而對於處理器與網絡設備的傳輸來說,則需要更高帶寬、低延遲的網絡予以配合;

相對上面兩個難題來說,「擴展性」可能是最容易解決的問題,因為主流高性能計算應用的x86平臺都具備了強大的擴展性和易用性,可以根據客戶需求搭建不同規模的集群,提供強大算力。

最後,在成本的考量方面,即便目前高性能計算中也有使用非x86架構甚至ARM架構平臺的產品(比如世界排名第一的日本富嶽超級計算機),但是這些設備在平臺優化和應用部署上都需要專業的人員參與調配,這樣就會帶來成本的巨額提升。因此如果考慮成本的話,主流x86平臺依然是高性能計算應用的最佳選擇。

戴爾易安信PowerEdge伺服器

綜合上述痛點和需求,最終中科院物理所選擇了戴爾易安信提供的全套解決方案。該方案基於英特爾二代英特爾至強可擴展處理器和英特爾Omni-Path架構網絡鎖構建,通過英特爾特色的關鍵計算與高速互連技術,融入戴爾獨有創新功能和特性,最終通過戴爾易安信PowerEdge伺服器、戴爾易安信PowerVault ME4系列和Isilon系列存儲設備與方案來呈現。

其中,PowerEdge伺服器是戴爾易安信面向主流x86市場提供的伺服器產品系列,包括了單路、雙路、多路等多種形態,也有面向高性能計算應用的多節點系列產品,滿足客戶的不同需求。除此之外,並PowerEdge伺服器還憑藉高度可擴展的體系結構和靈活的內部存儲,為廣泛多樣的應用程式提供更高性能支持。藉助於「預裝 Vmware 虛擬化軟體,自帶雲基因」,「高可擴展性的業務體系結構」,「智能自動化,易於遠程運維」等特點,PowerEdge伺服器也能夠大力加速企業的 IT 轉型和業務創新 。

戴爾易安信PowerVault ME4系列存儲

而戴爾易安信PowerVaultME4系列和Isilon系列存儲則是戴爾易安信專門面向中小企業應用打造的產品,同樣搭配了英特爾至強系列處理器,並針對 SAN/DAS進行了優化,還可以支持各類驅動器類型、多種協議和全包式軟體功能,並提供大量擴展存儲模塊選項,非常適於加速高性能計算、備份、VDI等企業級應用程式的性能,適配中科院物理所的應用環境綽綽有餘。

同時,為幫助中科院物理所應對某些特定場景對計算性能的更高需求,英特爾也為其推薦了英特爾至強鉑金9242處理器。這款處理器集成了48個核心,支持 96 個線程的高並發,並支持12通道的DDR4內存,能夠以更強悍的算力,支持中科院物理所在材料基因算法優化、基於機器學習及深度學習的材料特性預測等應用上開展更多探索。

如今,中科院物理所已在其高通量材料基因計算新平臺上完成了160個英特爾至強金牌6230R 處理器節點、20個高性能英特爾至強鉑金9242處理器節點的部署,並在材料基因數據處理平臺所在的數據中心中構建了完整的統一分級存儲資源池,以及用於資源共享的數據云平臺。

上述節點全部投入使用後,預計每天可執行 3000個基於 DFT理論的作業任務,完成 100-700 個 (視材料複雜度不同)無機晶體材料的基因計算,全年即可完成目前人類已知的所有無機晶體材料 (去重後約 10 萬個) 的計算。而在此後的三到五年內,中科院物理所還將利用新平臺提供的上述計算能力,對人類未知材料世界繼續展開探索,將50萬個未知材料的預測數據納入平臺的材料資料庫中,從而將材料研究方法由傳統的「發現-計算」轉變為「計算-發現」,使信息技術真正轉變為新材料研究的強大驅動力。

在本次升級之後,中科院物理所也獲得了業界領先的、面向未來材料基因計算和數據研究的全新處理平臺,不僅達成了提升材料基因計算效率的主要目標,也兼顧了為廣大材料研究人員提供完整、齊備的共享材料基因資料庫的需求。

作為中國首屈一指的材料科學研究與應用機構,中科院物理所致力於運用高通量計算方法開展新材料研究,並已取得豐碩成果,在超導體、納米以及動力電池等材料方向上獲得了諸多突破。為此也就更需要以更強、更高效的計算力,構建完備的材料基因數據平臺,幫助研究人員省去繁瑣的計算環境採購、搭建工作,讓他們能將更多精力聚焦於材料研究本身。

我們常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事實上在科研應用中,計算力就是第一生產力。藉助於戴爾易安信提供的全新計算平臺、藉助於英特爾至強可擴展處理器和Omni-Path架構網絡,中科院物理所的科學家們也可以放開手腳,不再被以往的計算力所束縛,邁向科研殿堂更高的臺階。

相關焦點

  • 英特爾詳解計算趨勢:量子計算如何商業化?神經擬態計算如何提升性能?
    面對數位化、雲化的未來世界,底層的計算平臺正發生變革,全球科技巨頭們都爭相布局下一個十年的計算能力。12月4日,英特爾在2020年英特爾研究院開放日上,公布了集成光電、神經擬態計算、量子計算、保密計算、機器編程等前沿計算技術的最新進展並進行解析。近日英特爾首席架構師Raja Koduri談道,英特爾的目標是讓每個人都能獲得百億億次級計算。
  • 英特爾詳解計算趨勢:量子計算如何商業化?神經擬態計算如何提升性能?
    面對數位化、雲化的未來世界,底層的計算平臺正發生變革,全球科技巨頭們都爭相布局下一個十年的計算能力。12月4日,英特爾在2020年英特爾研究院開放日上,公布了集成光電、神經擬態計算、量子計算、保密計算、機器編程等前沿計算技術的最新進展並進行解析。
  • 英特爾成功測試17量子位超導計算晶片 與IBM、谷歌研發競爭加劇
    美國當地時間10月10日,英特爾宣布攜手荷蘭研發合作夥伴QuTech成功測試17量子位超導計算晶片,這款測試晶片的體積相當於一枚1元人民幣硬幣,更重要的是,英特爾稱該晶片的輸出輸入信號能力比晶片線焊方式提高10-100倍。「我們正在把量子計算從學術界帶入半導體行業。」英特爾量子硬體的主管吉姆·克拉克(Jim Clarke)說道。
  • 量子計算獲得突破性進展,人工智慧「奇點」提前?
    基於該晶片對一個53比特、20深度的電路採樣100萬次只需200秒,而現在最厲害的經典超級計算機Summit完成這一過程需要10000年,谷歌由此宣稱率先實現了「量子霸權」。儘管這一成果得到了許多讚美之詞,但也不乏質疑者。不過谷歌的量子計算能力若真如其所言,那麼將可能對人工智慧領域產生極大的助力。
  • 谷歌量子計算大熱,英特爾做得怎麼樣?
    英特爾研究院長Rich Uhlig坐在採訪桌前,露出頗為無奈的笑容,下一個問題還是關於量子計算,一場本該是英特爾研究院全局的媒體對話,生生變成了量子計算專題,對於谷歌帶火的量子計算,英特爾毫不留情地給量子計算滅了滅火,甚至表示量子計算的商業化至少還需要十年
  • 合肥開建全國首家量子計算雙創平臺
    近年來,合肥在量子計算領域潛心深耕,不斷取得戰果。為進一步營造量子科技產業發展的創新環境,激發量子計算領域的創業活力,助力合肥「五高地一示範」建設,量子計算雙創平臺應運而生。本源量子是國內量子計算的龍頭企業,團隊技術起源於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以量子計算機的研發、推廣和應用為核心,專注量子計算全棧開發軟、硬體產品,技術指標國內領先,擁有各項智慧財產權成果400餘項。
  • 量子計算發展歷程_量子計算與量子信息 計算部分 - CSDN
    當量子計算編譯在電子原子上時,在模擬方面會表現得非常自然,例如新材料的發現,生物醫藥的藥物合成。然而,當使用經典超級計算機來研究微觀世界的量子力學問題的時候,原來強大的計算能力馬上就變得捉襟見肘。除此之外,通過量子模擬還有可能構建某些理論上預言、但是自然界尚未發現的新型的「虛擬」量子材料,來展現量子世界的神奇應用(如拓撲量子計算);或是在量子模擬器中模擬目前真實物理設備所達不到的物理條件,演示已經被理論預言,但是從未在真實世界中觀測到的物理現象;或是創建用於求解某些特殊類型的數學難題的專用機器(超越目前超級計算機所能達到的最快求解速度),等等。
  • 我國量子計算連迎兩個「大消息」!潘建偉團隊完成50個光子玻色取樣;自主研發超導量子計算雲平臺上線……
    「懸鈴木」量子計算機所進行的運算,是要證明一個隨機數字生成器符合「隨機」的標準。按報告所指,即使是現存最先進的傳統超級計算機「Summit」,對量子電路的一個實例取樣100萬次,亦需時1萬年處理,但「懸鈴木」僅需200秒便完成運算。
  • 日本IT巨頭半導體量子晶片即將量產,英特爾另闢蹊徑緊隨其後
    而作為量子計算基礎的量子物理現象其實屬於普遍的自然界物理現象,會出現在許多不同的材料、化學或自然環境中,因此,其達成的方式也不只一種,就好比量子計算的研究範圍已經從超導量子前進到光量子,甚至基於數字退火技術的半導體量子亦已經量產,換言之,只要材料引發的現象能夠觀測出量子物理特徵,就有可能拿來計算。
  • 浙大學者助力中國躋身世界量子計算第一梯隊!
    、中科院自動化所、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等國內單位組成的團隊通力合作,開發出具有2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量子晶片,並成功操控其實現全局糾纏,刷新了固態量子器件中生成糾纏態的量子比特數目的世界記錄。中科院物理所範桁研究員、鄭東寧研究員和浙大王浩華教授為共同通訊。其他作者包括浙大王大偉教授、朱詩堯院士,中科院自動化所蒿傑研究員、馮卉助理研究員,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張煜然博士,以及浙大物理系參與超導量子計算和量子模擬實驗平臺建設的青年團隊。   「搖籃」中的量子計算機   關於量子計算機的夢想始於上世紀80年代。
  • 超導量子比特晶片特點是什麼 量子計算機研發是熱點
    超導量子比特晶片特點是什麼 量子計算機研發是熱點  浙江大學、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自動化所、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等國內單位組成的團隊日前通力合作,開發出具有2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量子晶片,並成功操控其實現全局糾纏,刷新了固態量子器件中生成糾纏態的量子比特數目的世界紀錄。這一進展8月9日發表於美國《科學》雜誌。
  • 超導量子計算雲服務平臺
    2020年9月12日,本源完全自主開發的超導量子計算雲平臺正式向全球用戶開放,該平臺基於本源量子自主研發的超導量子計算機——悟源(搭載6比特超導量子處理器夸父 KF C6-130)。量子計算雲平臺是連接用戶和量子計算系統之間的橋梁,經典計算向量子系統發起計算任務請求後,待量子系統完成計算任務後再以經典信息的方式返回給用戶,整個過程需要量子云平臺的協調中轉。為了讓更多的人體驗量子計算機,研究人員開發了量子計算雲平臺。
  • AI芯天下丨已有研究團隊能在1.1K溫度下運作的量子計算平臺
    量子計算得到進一步發展2020年4月15日,英特爾與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和荷蘭應用科學研究會合作創立的QuTech公司共同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證明了在高於1開氏度下,能夠成功控制「高溫」量子位。一直以來,溫度是困擾量子計算平臺得到大規模應用的難題之一。
  • 量子計算怎麼投?一文讀懂量子計算的未來
    當量子計算編譯在電子原子上時,在模擬方面會表現得非常自然,例如新材料的發現,生物醫藥的藥物合成。然而,當使用經典超級計算機來研究微觀世界的量子力學問題的時候,原來強大的計算能力馬上就變得捉襟見肘。(超越目前超級計算機所能達到的最快求解速度),等等。
  • 中科院郭國平:量子計算與經典計算的關係
    原標題:中科院郭國平:量子計算與經典計算的關係   近日,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本源量子計算
  • 英特爾計劃用矽材料開發量子計算機:比超導材料可靠性更好
    英特爾正計劃利用現有的硬體材料去開發量子計算機
  • 「九章」計算機助力我國首次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所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構建了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計算玻色採樣問題,「九章」處理5000萬個樣本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需要6億年。這是我國首次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這一突破也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
  • 量子計算商用新的裡程碑?英特爾和 QuTech 推出了用於量子計算的...
    英特爾量子計算項目有了新進展。英特爾實驗室和 QuTech 研究人員在一篇研究論文中概述了新型低溫量子控制晶片的技術特點。英特爾  表示他們設計了可伸縮的片上系統( SOC ),使其在低溫下工作,簡化了控制電子和互連線,使其能夠優雅地進行規模和操作大型量子計算系統。馬嶺則解決了在構建一個足以展示量子實用性的量子系統方面的基本挑戰--可伸縮性、靈活性和保真度。
  • 量子計算從實驗室走向工程實現
    目前致力實現量子計算機商業化的公司,除了國外的谷歌、英特爾、IBM等科技巨頭,國內的本源量子、阿里雲、華為等也都有自己的量子計算研究機構。 「現在計算機處理信息所用的設備,都來源於量子力學的經典器件。而要處理量子信息,需要用量子力學的量子器件,它的性能遠遠超過現在的器件。因此,人類社會從經典信息技術時代跨越到量子信息技術時代,標誌就是量子計算機。
  • 中國超導量子計算雲平臺上線,向全球用戶開放真實量子計算服務
    「 ——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2020年9月12日,本源完全自主開發的超導量子計算雲平臺正式向全球用戶開放,該平臺基於本源量子自主研發的超導量子計算機——悟源(搭載6比特超導量子處理器夸父量子計算雲平臺是連接用戶和量子計算系統之間的橋梁,經典計算向量子系統發起計算任務請求後,待量子系統完成計算任務後再以經典信息的方式返回給用戶,整個過程需要量子云平臺的協調中轉。為了讓更多的人體驗量子計算機,研究人員開發了量子計算雲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