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將「喪屍」這一概念普及給遊戲玩家的《生化危機》,自從四代以後就越來越「玄乎」了:後期作品中那些一眾絲毫看不出原型的變異生物、把「質量守恆定律」狠狠踩在地上的生化兵器,都和最早那些行動遲緩,只能靠數量與「拐角殺」帶給玩家壓力的「喪屍」是看不出什麼聯繫了…
比如《生化危機:啟示錄》中因「T-Abyss」病毒感染產生的「滴漏者」:或許是因為取自深海狩獵型魚類,「滴漏者」幾乎是以半液化姿態出現在玩家面前,流動著的蒼白軀體在緩慢向主角逼近時發出異響可以用「噁心」來形容…但給玩家留下深刻印象的,肯定要數遭遇悲慘的「滴漏者瑞秋」了!
今年以重置姿態亮相的《生化危機3》中,除了有「靚到出水」的吉爾小姐姐再度出山收割一波粉絲錢包,曾經那些低畫質下就讓人頭皮發麻的怪物們也披上了「超清」的外衣…而位於「發電站」關卡的「DD」(Drain Deimos食髓者),繼續用它「往受害者負重產卵」的恐怖操作帶來了各種「主播驚嚇合集」…不過我要說「食髓者」的原型是如跳蚤之類的寄生蟲,你相信麼?
還有包括「威叔」在內的一眾五代Boss,單看造型的話基本上就和「人形」無緣了(哪怕生前算得上美女一枚)
但從《生化危機》系列始終的高人氣來看,大家似乎都對這種「偏離」挺買帳的——只要還有克裡斯、裡昂和「王阿姨」,只要還有各種生化技術造就的怪物可供大家傾斜彈藥或無傷刀殺…哪管面前這些扭曲的怪物是病毒感染者或者「真菌」呀?
而從經典「喪屍」出發、對於生化感染所帶來的危險進行重構的思路,無疑對其他有相同元素的遊戲都適用——通過融入更多元素和智能程度的提高來讓這些感染者變得更加「時髦」!而位於手遊端、同樣將「感染者」作為遊戲主要敵人的《明日之後》一直以來就深諳此道,一起來看下它都做了些什麼努力吧:
在第三季正式更新後,曾經區塊式的地圖設計被「無縫大地圖」所取代、再也沒有了等級限制。也正因如此,初來乍到的萌新可能會沉浸在新大陸的自由探索中而誤入高等級感染者分布的危險區域…
被視作「新手村」的秋日森林也不再是絕對安全的存在啦!遊蕩於新地圖中的落單喪屍或許不像以前那樣愛瞎轉悠,但「威脅指數」卻以另種方式大大提升了:有些蹲伏在草叢裡伺機向路過的倖存者發起襲擊,不留心一點的話確實難以察覺;而躺在路旁或車輛殘骸旁的睡覺的喪屍也是個個「心機」,以後但凡看到躺著的人形目標,只管用手中的武器招呼就是了!
與地圖尺寸一併放大的,還有堪稱噩夢的大規模感染者群:它們遊蕩在整個新大陸上,數量絕非倖存者們單槍匹馬所能處理的…此外,感染者們還學會了長距離跳起撲向玩家、破壞障礙和攀爬高牆柵欄在內的技能;一旦被玩家觸發,還會呼喚其他感染者同伴進行圍追堵截!
面對來自感染者浪潮的無盡追擊,倖存者們以前常用的「秀走位拉怪」似乎沒有那麼好使了…利用同樣是第三季更新主角的「基建系統」與「載具」,結合遭遇戰發生時的具體地形來應對才是正解:使用建造速度快、耗材少的「直梯」迅速佔領制高點,靠「滑索」迅速擺脫棘手的戰鬥,甚至是二話不說的乘上載具逃跑都是可以的哦?
既有感染者的Buff也不禁讓大家發揮起想像,第三季中表現如此「強悍」的感染者是否只是一個開端?曾經拿著手中好裝備無雙「屍潮」的好日子可能就要到頭,感染者強化帶來的挑戰性遠不止於此!
像是《生化危機4》中只能通過破壞關鍵部位才能殺死的「再生者」——聽說不少明日的「畢業」玩家吐槽現階段的感染者打起來沒什麼壓力?那麼要求精準射擊而非單純堆傷害才能擊殺的感染者似乎滿足這要求的最好選擇!
或者轉變下思路,選擇大家常調侃的「不清不楚,敬克蘇魯」——畢竟遊戲中真的有個整天神秘兮兮、不掰扯清楚自己在幹些啥的「神秘教會」,整點感染者風的「深潛者」也未嘗不可嘛!
也可以直接拿目前遊戲中現有的「四季更迭」系統來做文章:能在冬季嚴寒下出沒的感染者數量或許會少些,但它們身上覆蓋的堅冰將會提供相當誇張的傷害抗性;被「雷暴」劈中卻仍僥倖存活的感染者則是真資格的「雷公助我」,成為人形自走高壓電給玩家造成威脅…
這些現在看來猶如「衛星」不能落地的想法,沒準有天就會成為《明日之後》更新的一步呢?畢竟以前大家吵著鬧著想要的「載具系統」都被做進了遊戲,玩家自然就有理由繼續相信製作團隊啦~但是在這乾巴巴地瞅著,還不如加入遊戲一塊見證遊戲繼續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