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根外營養的效果不僅取決於植物代謝、葉片結構和類型等自身因素,而且還受養分種類和濃度、外界環境以及噴施方式等外部因素的影響。
1、營養液是組成
營養液的組成取決於根外部追肥的目的和植物的養分需求特性。小麥苗期由於土壤缺磷。致使根系發育不良,形成弱苗。此時及時噴施磷肥可促進根系發育,使苗由弱變壯正常生長。棉花苗期遇低溫會導致根系吸收能力減弱,噴施尿素可增大葉面積,促進光合作用。噴硼對防治棉花、油菜的蕾而不花、花而不實都有良好的效果。不同植物對養分的需求不同,忌氯作物忌噴施含氯的肥料;糖類化合物多的作物,後期噴施磷鉀肥能促進糖的合成和運轉。禾穀類作物後期噴磷能夠促進作物的早熟。此外,植物對不同養分的吸收速率也不同,一般KCl>KNO3>KH2PO,無機鹽>有機鹽,尿素>硝酸鹽>銨鹽。因此葉面噴肥時,儘量選擇植物喜歡的,以及易於被植物吸收的養分形態。
2、營養液的濃度
在一定濃度範圍內,礦質養分進入葉片的速率和數量濃度的提高而增加,但濃度過高會灼傷葉片。因此在確保不受肥害的前提下,適當提高噴施的濃度,能提高葉部的營養效果。
3、營養液的PH
原生質是兩性膠體,葉片在酸性條件下吸收陰離子多,在鹼性條件下吸收陽離子多。因此若主要供應陽離子時,噴施液調整到微鹼性;若主要供應陰離子時,噴施液調整到微酸性。但需要注意,溶液不要過酸或過鹼,以免灼傷葉片。
4、葉片的結構
根外施肥時營養物質機內植物體內部的數量與植物種類、葉片年齡以及外界條件等多種因素有關。棉花、油菜、豆類、薯類等雙子葉植物葉表面積大,角質層薄,葉面噴施的養分容易容易被吸收;而稻、麥、穀子等單子葉植物葉面積小,角質層厚,葉片對養分吸收比較困難。因此單子葉植物進行根外追肥時,應適當加大濃度。從葉片結構上分析,葉片表面的表皮組織下是柵欄組織,比較緻密;而葉背面的海綿組織,比較疏鬆,細胞間隙大孔道細胞也多,所以葉片背面比葉片正面吸收養分的能力強。幼嫩葉片由於角質層薄,對養分的吸收也比老葉迅速。因此葉面噴肥時應注意噴施幼嫩的葉片和器官,以及葉片背面,以改善噴施效果。
5 環境溫度 由於葉片吸收礦物質養分也是一個與代謝有關的過程,所以溫度下降時,葉片吸收養分也慢。但如果溫度過高,溶液水分易蒸發乾,溶質也不易進入葉片,甚至產生灼燒現象。因此葉面施肥切忌在高溫時段進行。
6、 溶液溼潤葉面的時間 營養液溼潤葉面時間的長短同樣影響跟外施肥效果。研究表明,保持葉片溼潤的時間為0.5~1h時,葉片對養分的吸收速度快,吸收量大,且時間越長,吸收養分的數量越多。因此凡是影響液體蒸發的外界環境(如風速、氣溫及大氣溼度等),都會影響葉片對營養元素的吸收量。所以根外施肥的時間最好選擇在早晨或傍晚無風的天氣下進行,也可使用潤溼劑來降低溶液的表面張力,增大溶液與葉面的接觸面積,對提高噴施效果也有良好的作用。
7 噴施次數及部位 不同養分離子在葉細胞中的移動性不同,一般認為,移動性很強的元素為氮、鉀和鈉,且氮>鉀>鈉;能移動的營養元素為磷、氯和硫,且磷>氯>硫;移動性較差的元素為鋅、銅、鉬、錳、鐵等微量元素,且表現為鋅>銅>鉬>錳>鐵;鈣和硼則屬於極難移動的元素。因此在進行葉面施肥時,要考慮元素的移動性,如對於鐵肥,重點噴施在新葉上;對於鈣肥和硼肥,則必須增加噴施的次數。一般每隔7~10d噴1次,連噴2~4次,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