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1:地球的形狀和內部結構
1. 地球的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
2.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兩極半徑為6357千米(兩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短21千米);赤道周長約為4萬千米。
3. 海面上遠去的船隻為什麼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答:因為地球是個球體,地球表面是個曲面,所以海面上遠去的船隻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4. 那些現象能證明地球是個球體?
答:(1)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先實現了人類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行,證實了地球是一個球體。(2)20世紀,人造地球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確證地球是一個球體。(3)在海邊看到有帆船從遠方駛來,總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這說明海面是曲面。(4)站得越高看得越遠,說明大地也是曲面。(5)(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擋了月亮,從月食的過程可以判斷地球是球體。
5. 地球內部的結構特點:地球內部結構具有同心圓的特點,從外向內結構層次分別地殼、地幔、地核,地殼和地幔的頂部(軟流層以上部分)共同組成了巖石圈。
知識點2:地殼變動和火山地震
1.地殼變動:懸崖峭壁上巖層斷裂的痕跡、採石場上彎曲的巖層、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義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說明發生了海陸變遷)、火山和地震。
褶皺:地殼受力擠壓而發生的彎曲變化。
斷層:巖層受力斷裂,斷塊位置發生錯動。
2.火山:
(1)火山由火山口、火山錐、巖漿通道組成
火山噴發物:氣體(SO2)、熔巖流、火山灰
(2)火山按活動特點分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3)分布:環太平洋陸地和周圍海洋、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帶
3.地震:
(1)地震成因是:地殼巖石在地球內力作用下,發生斷裂或錯位而引起震動。
(2)地震結構包括: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
(4)防震自救的措施:跑到空曠的地方,或躲到面積較小的房間裡或桌子下等。
知識點3:泥石流
1. 泥石流是指在山區因為暴雨或其他原因引發的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
2. 泥石流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1) 自然原因:
①山區(特別是陡峭地形)有利於水流匯集,水流的流速較大,衝刷力強;
②山坡或溝谷表層堆積有大量的鬆散碎屑物(土、石塊等),容易被水流衝刷;
③有暴雨或持續性的降水,形成了大量的流水。
(2)人為原因:濫砍濫伐,不合理地開挖和堆積,改變了地表形態和土層結構。
3.泥石流的爆發往往具有突發性和歷時短的特點,經常與山體滑坡和崩塌相伴發生,破壞力巨大。
4.危害:泥石流常常會衝毀公路、鐵路、水電站等設施,摧毀礦山,掩埋良田,堵塞河流,毀壞房屋建築。
5.防禦措施:
(1)應急措施:泥石流發生時,應設法從房屋裡跑到開闊地帶,並迅速轉移到高處,不要順溝方向往上遊或下遊逃生,要向兩邊的山坡上面逃生。
(2)防禦措施:建立預測、預報及救災體系;植樹造林;修建工程設施阻擋、調整和疏導
泥石流;對於遭受泥石流嚴重威脅的居民、企業和重要工程設施等及時搬遷和疏散。
知識點4:地球表面的板塊
1.大陸漂移說:魏格納依據大西洋兩岸大陸輪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依據提出。
2.海底擴張說:由哈裡赫斯和迪茨基提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個地殼裂縫(稱洋中脊),那裡熱的地幔物質不斷上湧出來,把洋殼上的較老的巖石向兩邊不斷地推開。在洋殼上方的大陸地塊,像在輸送帶上一樣被推著一起向兩邊移動。
3. 板快構造學說:
(1)全球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六大板塊組成,漂浮在軟流層上,不斷地發生碰撞和張裂。
(2)板塊的碰撞形成了山脈(海溝、島嶼),板塊張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知識點5:地形特徵和地形圖
1. 地形的類型
丘陵——地面起伏較小,海拔高度有高有低,相對高度小。
平原——地面寬大,起伏較小,海拔明顯較低,相對高度小(200米以下)
山地——地面起伏明顯,海拔高度較高(500米以上),相對高度較大
高原——頂面較大,起伏小,海拔較高(500米以上),相對高度較小(和山地的區別)
盆地——周圍山脈,中部低陷,海拔高度有高有低,相對高度較小
2. 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圖
(1) 等高線: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每條等高線都有相應的海拔高值。(2)地形和等高線分布的關係。
3. 地形的變化
(1)引起地表形態變化的外力因素主有
主要是受風力、流水、冰川、海浪、生物等的風化、侵蝕、搬運、沉積作用。
(2)內力和外力作用對地球的地形形成有什麼不同?
內力作用使地面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起伏加大。影響是階段性的。
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趨於平坦。具有緩慢、持久的影響。
(3)地球表面的形態是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就全球而言,內力的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居主導地位,而在局部地區,外力作用也可能居於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