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知網是大學生經常使用的一個資料收集平臺,在2019年翟天臨「不知知網」事件之後,更是進入了大眾的視線。我們平時用知網主要是查找論文,像前不久知網公司發布了免費開放的消息,讓宅在家的老師和同學們歡呼不已,不過最後證明是個大烏龍,只是開放的知網一個子項目而已,不是全部免費開放。
其實知網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可能大家沒有注意,那就是論文查重,這對於畢業生們最為重要,是論文把關中的一個環節。不過,就在昨天又出現了一起知網「李鬼」事件。
昨天晚上,朋友圈裡突然刷屏,大家紛紛轉發知網論文免費券的消息。很多人雖然暫時不用,但是想想要是哪一天用得上呢,所以還是會把它先保存下來。真的會有這樣的好事嗎?
但是,要取得免費券必須得關注公眾號,這也不算什麼。進一步,對話框裡對方要求分享海報。所以關鍵是分享海報,這樣才導致了朋友圈裡的刷屏現象。
很快就有網友扒出,這個公眾號的對應單位是「西安星期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只是一個註冊資金10萬的小微企業,而眾所周知,知網的開發單位是北京的清華同方,這兩個單位八竿子打不著。而這個公司的網站完全模仿了知網的頁面,最終還是要收費,價格還不低。
這個網站還自詡為「國內最權威的學術平臺」,發聲明強調自己是真的,是一個創業團隊的項目,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嗎?最後在知網官方也發了聲明之後,這場鬧劇才算結束。
那麼,大家為什麼多次迷信知網?這場鬧劇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呢?僅僅是吸取了翟天臨「不知知網」的教訓嗎?
首先,是知網本身確實強大。知網始建於九十年代末期的知網,內容涵蓋了人文社科自然科學醫學等多個學科,不但可以查閱到學術論文期刊,還有大量的年鑑、檢索、包括優秀學位論文的收藏等。
其次,是中國教育的問題與學生的不自信。學生不讀書,有作業或寫論文都直接尋找捷徑從知網找答案,找現成的素材。享受快餐式的學習,不會安下心來進行系統的學習。
最後,是中國學術評價機制的問題。據報導中國每年生產論文的花費已經超過建造一艘航母的費用,而學術評價中仍然以論文為導向,科研獎勵、職稱評定都是唯論文論。要想快速地製造論文,自然需要使用到知網。
所以,知網免費使用、免費查重的假消息之所以三番兩次的流行,背後有著深刻的教育和大學評價機制問題,並不是簡單的傳播學問題。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