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值此古城建設拆遷之際,謹以此篇獻給每一位熱愛這片土地的人。
浮來中路9號。
老縣委縣府大樓。關於樓房最早的記憶大概就是這裡吧!八十年代,浮來路是當時唯一的主幹道,直通浮來山,這一片也是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近年來,中心漸漸東移,靠河發展。
這裡有最美的水杉。
還有幾棵高大的玉蘭。初春拍這組圖片的時候,大院主體已經搬走了,隱約記得這裡的玉蘭很美,匆匆趕來拍了幾張。
向東看,喜鵲在大樹上安家了。
後院,有幾棵楊樹。夏天,枝繁葉茂如同撐開的巨大綠傘,這一棵最大的正對縣府樓樓梯,上樓的時候,透過北窗看這棵樹,一層一個風景。站在最高層和樹葉對視的時候,心生禪意。
大門口正對著的影壁牆上,寫著"實事求是"四個大字。
姐夫家門口的小胡同。
在建國後莒城發展的歷程中,秉承了工作地和住宅區在一個大院的模式,最大的就是這個縣委縣府大院,前辦公樓、後宿舍樓。其餘的縣屬各單位及企業大多也是這種模式,例如這次拆遷涉及到的水利局、公安局,形成了特有的大院文化。住在院裡的是熟悉的同事,又是可親的鄰居,孩子一起玩大,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比較密切親近。
大院西,原來的莒州商場,經營不善倒閉,成為綜合辦公區。還記得八十年代末盛大開業的樣子,寬敞明亮、貨品豐富。我們娘仨也趕開業的熱鬧去買衣服,給姐姐買了一件格子外套,給我買了一件水紅色帶著蝴蝶結拼花的毛衣。初中畢業的時候還穿著這件毛衣拍了一張單身照。那時候的單據傳遞方式很特別,記得不是特別清楚了,好像扯著鐵絲,售貨處寫完了的單子用掛在鐵絲上的夾子夾住,飛到收款處,收款處處理完,再讓飛回來,嗖嗖的,像飛鏢。
法桐。高中時代騎自行車上學的時候,大樹已遮蔭。
大院南。沿街樓裡面的城中村已經拆遷了。
郵政局。在從前慢的年代,信件、包裹、電報都從這裡收發。現代生活越來越快捷,已經遺忘了等待。
老農業銀行。
原來的蘇果超市,後來更名為新宇超市。
供銷大廈。
城陽街道,和對面的城陽衛生院。門口那棵著名的藤纏樹。小學五年級,大病一場,在城陽衛生院住了半個月。在病痛中告別童年,默默長大。
新華書店。小的時候,媽媽從這裡給我們選書,長大了,我又在這裡給自己的孩子選書。懷念電子產品盛行前的紙閱讀時代。
文化館。最早博物館在這裡的一間小屋裡,小學的時候來參觀過。
原來的古城酒樓。一起建成的還有工人文化宮,在當時,這樣的設計足夠驚豔。還記得參加工作報到後就被局裡安排在這裡參加全縣的財稅物價大檢查。那是走上工作崗位的第一課,財政、稅務、物價都派出了有經驗的科長,他們是我的第一任老師。整個工作組相處的特別融洽,前輩們也給剛踏上社會的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現在想來仍覺得感動。
老公安局。
水利局門口的這條路,最早有印象是一條蜿蜒的小土路,路兩旁是後營村村居。與浮來路的交匯處有一個理髮店,下雨的時候小路滿是泥濘。後來這條路拓寬,有幾年的物資交流會在這裡舉行。九十年代,路兩邊蓋起了沿街樓,擋住了裡面的村居。
水利局,我的家。
城牆,多少記憶在其中。
防汛樓。
外租給文心的樓。
辦公樓後的家屬院。全搬走後拉起了封條。
即使拉了封條我還是忍不住回來看了看。
我的家,熟悉的門。
城牆,與我家一牆之隔。多少次回家,總是習慣性地抬頭看看我的城牆。這幾棵樹是小鳥的樂園,在這裡給我們奉上最美的歌聲。
水利局門口一條小商業街。服裝、工藝品、內衣、飾品一應俱全,熟悉了在這裡買東西,如今這些店搬到了各處,有的不知搬到何處了。
這裡曾有一輛小車,賣燒雞和熟食。
教育局大院,媽媽工作的地方。辦公樓也很老了。小時候,經常穿過這個院子去學校。
市政公司測繪院。
文心賓館,最初叫招待所。搬到水利局之前我家在這裡短暫住過,那時候開著南門。很少的記憶片段,記得有個下雨天沒法出去玩,百無聊賴地看雨打地上的枯葉,再就是去食堂打飯的情景。後來,姐姐哥哥上學,爸爸媽媽上班,沒人照顧我,就被遣送回老家了。在老家有一段成為"野孩子"的寶貴經歷,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經歷,沒有那麼多管束,親近鄉土,親近自然,野蠻長大。
扯的有點遠。機緣巧合吧,今年有一次到文心賓館自行車點放車的時候,隱約看到一抹桃紅,好奇地走進去看看,居然發現了翠竹掩映下的小小花園。這棵玉蘭像聖誕樹一樣,花朵從頭到腳,煞是好看。
又來了一次,花謝了。
居然還有兩棵盛開的桃樹!
繁花變成了碩果。
小徑幽幽。
高大的梧桐。
蘑菇小亭。
發現了可愛的竹筍。
還有一處小小的紫藤。
假山前面是當初的南門。
在這裡籌備過內審協會成立大會,參加過地方性債務集中審計。籌備一個會議的事無巨細,地債審計那長長的長長的表格,逐項核對著填列……因為有奮鬥的印記,記憶也倍加清晰。
大禮堂。我們這一代人的六一都是在這裡度過的,歡天喜地地遊行之後,到這裡表演節目,臉上白粉紅胭脂地塗抹一番,一身演出服從育紅班穿到了小學畢業,新疆族打扮,玫紅色釘著亮片的紗裙,配黑色小馬甲,舞蹈的名字叫《雛燕飛》。我們煽動著胳膊在舞臺上變換著隊形飛來飛去,剁在木質的地板上登登作響。有一段我跳在最中間,馮老師一再強調,你不要偏臺,你不偏整個隊形就不偏……以至於2011年,全縣財稅審晚會在詩朗誦表演的時候,我還依稀看到馮老師指揮我,你不要偏臺……
更愛這裡的景色。大樹環繞,古樸典雅,每次走進來,內心既沉靜又愉悅。大禮堂在這次拆遷中保留下來了。
召開重要會議,紅旗飄飄,藍天映襯,顯得那麼莊嚴。
雪景下,有點異域風採。特別喜歡到這裡,這是我們這座小城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去處。
也喜歡這條長長的石板牆。
春天的金龍河,荷葉初綻。
深秋的金龍河,荷花已謝。
機關食堂,到這裡買飯,吃得放心,又節省時間。幹炸蝦,發麵餅,五香帶魚,醬牛肉……那些熟悉的味道。
左側平房是機關衛生室,最初的時候,衛生室在南邊,後來搬到這裡的。在南邊的時候經常去,拿藥就診都方便。
兒時的夥伴住在畫面的樓房上,我們結伴上下學的時候,走金龍河南岸的小路,一路上嘰嘰喳喳,歡聲笑語,說不完的話。
縣委縣府大院東牆。
實驗幼兒園前的金龍河。現在這裡很美了,上小學的時候,這裡不過是個泥坑。引水入城以後,這裡會更美的。
搬遷的實驗幼兒園。當初重建的時候,媽媽付出了很多心血。
去年在這裡拍到的薔薇,我個人非常喜歡這張照片,探出柵欄的小花好奇地打量著世界的樣子,煞是可愛。
今年,即將綻放……
在篇末,記錄一下老城金秋的銀杏吧!這片無暇的金黃色,是我們這座小城最特有的名片。
城牆下的這幾棵,每年黃的都比較早。
文心賓館前。
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喜好是慢慢改變的。比如鄧麗君的歌,小時候不喜歡,覺得俗,不如小虎隊及天王們唱的那麼炫酷。後來,才慢慢懂得,她的聲音才是無法複製的天籟。又比如口味的變化,小時候巨討厭豆沫和香椿,特別是香椿,明明是苦的,為什麼叫香椿?現在吃起來卻是醇香無比。再比如,對小城的情感,曾覺得這裡又破又舊,恨不能逃離,現在卻是深深地熱愛深深地眷戀……這就是成長吧!
人人皆為逆旅客,在無可追回的時光裡。歲月的流逝中,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每個人身上都銘刻著小城獨特的印記,有著各自的小城故事,或笑或淚。這些故事,漸漸沉澱為記憶,在漫漫人生路中與我們相伴相行……小城將失,記憶永存。相信明天的小城會更美好!
(文章轉載自「文明日照」,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