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春天是鳥兒繁殖的季節
在全球共同抗疫的關鍵時期
我們迎來了今年的
「愛鳥周」
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讓我們反思
人類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自然才會造福人類
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你知道嗎?每年4月10日至16日為浙江省愛鳥周。
你知道嗎?浙江與鳥的情緣, 可以追溯到十分遙遠的古代。
崇拜「天使」,「浙」段情由來已久
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寧紹平原南緣的餘姚河姆渡地方考古發掘出兩件文物,刻著雙頭鳥的骨匕和刻劃著兩隻振翅而飛的鳥的象牙板。有專家認為,這種異首連體, 並且中間刻有太陽, 可能表示鳥是空中神秘的動物, 是介乎人天之間的神使。
雙頭鳥的骨匕 圖源網絡
在距今四千年至五千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大量玉器上面, 考古學家看到了更多的有關鳥的刻紋圖案。
這些圖案大多是一隻鳥站在聳向高空的臺座上,臺座與當時祭壇的構造形制有關,臺座腹部有個太陽, 下面還有個月亮。由此說明鳥的神聖,良渚先民意將鳥作為通天地的神使來崇拜。
良渚玉器上的刻紋 圖源網絡
《山海經·海外南經》云:「羽民國在其東南,其為人長頭,身生羽。」據專家考證, 典籍中的「羽民國」其地理位置在今天的浙北和蘇南一帶。有的學者進一步推測, 認為中國古代的神仙思想「 羽化成仙」 , 也就是人要想模仿鳥, 到天上去自由飛翔。
今天的浙江境內, 仍然還有許多有關鳥的神話在口耳相傳著,比如說鳥和太陽同體, 說鳥載著太陽在空中飛翔, 說鳥生出了日、月和世間萬物, 說鳥是人類的祖先, 說鳥幫助人種田, 說鳥從天上偷來稻穀種子給人類播種……其間的差別不言而喻。
從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時期的鳥崇拜到如今口耳相傳的鳥神話,在浙江這塊土地上生活著的人們, 世代相傳著一種對鳥的特殊感情。
那些年,新妹追過的浙江「天使」
1
上萬隻瀕危鳥類大濱鷸「做客」浙江溫嶺
浙江省溫嶺市箬橫鎮東浦農場一水田區,名列《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上萬隻大濱鷸相約如至,嬉戲暫歇後再啟程北上,飛抵目的地歐亞大陸北部繁殖。
大濱鷸現身浙江溫嶺。陳夏富 攝
2
越冬候鳥飛抵浙江漩門灣國家溼地公園
鸕鷀站立在湖面的竹竿上伺機覓食,斑嘴鴨在灘涂上悠閒踱步,赤頸鴨在水面上遊水嬉戲……在浙江玉環漩門灣國家溼地公園一大批越冬候鳥如約而至,悠閒地享受秋日時光。
越冬候鳥飛抵浙江玉環漩門灣國家溼地公園。陳嚴雪供圖
3
世界極危物種勺嘴鷸再現浙江
多年未見的「國際明星候鳥」勺嘴鷸再現浙江溫州灣,數量為一隻。勺嘴鷸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涉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鳥類之一,數量遠少於大熊貓。
勺嘴鷸曾多次出現在甌江口永強灘涂。戴美傑 攝
4
優良生態吸引上千鷺鳥「佔島為王」
春明花爛漫,風暖鳥翩躚。眼下,又到了各種鳥類忙著築巢、繁殖的黃金時節。而在浙江寧海灣狗山島上,就因優良的生態環境吸引上千鷺鳥「佔島為王」。
寧海灣千鷺齊飛畫面。吳立高攝
5
「北極貴客」紅喉潛鳥現身浙江三門珠遊溪
浙江三門一位愛鳥人士在珠遊溪散步時偶然一隻罕見的水鳥。經查詢,這種水鳥為紅喉潛鳥,分布於近北極區,近年來較少出現在中國沿海。
「北極貴客」紅喉潛鳥現身浙江三門珠遊溪。包定波 攝
6
浙江嘉善長白蕩成綠色焦點
引萬餘只候鳥雲集越冬
白鷺、野鴨、魚鷹、隼……在浙江省嘉善縣太浦河長白蕩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萬餘只候鳥在此停留越冬,期間相互「嬉戲追逐」的畫面成為當地一道美麗的生態景觀。
長白蕩白鷺視頻截圖。嘉善縣太浦河管理所供圖
7
杭州首次觀測到白枕鶴飛來
1.3米的大高個,黑白分明的頸部,灰色漸變的羽毛,還有那紅彤彤的眼部,走起路來昂首挺胸,展翅高飛優雅從容,餘杭中泰街道南山村南湖畔迎來3隻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白枕鶴。
吃飯頻遭偷拍 攝影:錢斌、宋建躍、溫州鳥友
8
東方白鸛現身浙江玉環
單腳穩當地站立在灘涂上,修長的脖頸「折」成「s」形,深深地埋進胸前茂密的白羽中,全然不被周邊的「小夥伴」打擾……浙江玉環漩門灣溼地公園綠島保育區實時監控探頭捕捉到有「鳥界國寶」之稱的東方白鸛。
圖源網絡
9
飛抵的南遷候鳥「先頭部隊」
正值初冬,浙江玉環漩門灣溼地公園核心保護區內,一大群黑翅長腳鷸、反嘴鷸聞聲驚起,在藍天下形成一幅壯麗景觀;數百隻斑嘴鴨、赤頂鴨或水中覓食或半空嬉戲……
浙江玉環漩門灣溼地公園棲息的南遷候鳥 陳嚴雪 攝
10
浙江三門灣發現國寶級「貴賓」白腹軍艦鳥
一隻「罕見」的大鳥——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腹軍艦鳥,翱翔在三門灣的上空。
浙江三門拍攝到的白腹軍艦鳥。台州市愛鳥協會供圖
11
全球瀕危鳥類黑臉琵鷺
在台州玉環漩門灣溼地三期,全球瀕危鳥類黑臉琵鷺飛舞、嬉戲、捕食,享受美麗春光。
圖源:中新網
愛鳥,不只在這一周。
新妹真誠地希望,一年一度的「愛鳥周」活動,既是一個保護鳥類的承諾,也是一個關心野生動物保護、傳播生態文明理念人們的行動,願浙江的天空大地能夠出現更多「天使」的美麗身影。
「愛鳥周」LOGO
愛鳥新時代,共建好生態。
浙江地處東南沿海,是鳥類的重要遷徙停歇地和棲息。
設立「愛鳥周」的初衷是為了維護生態平衡。由於大多數鳥類都以昆蟲為主食(至少也是在育雛期以昆蟲為主食),是調控昆蟲數量、抑制害蟲暴發成災的主要力量,與有害的農藥相比,鳥類對害蟲的防治不但高效可持續,而且自然無汙染,而蟲災的減少又有利於水土、植被保護。
在瑞典,人們計算過,一隻松鴉通過四處掩埋種子所達到的植樹造林效果,如果改用人力完成,需要花費2450—11250美元。而禿鷲和烏鴉等食腐鳥類可以快速清除死屍,避免疾病暴發;尤其可以避免屍體滋養流浪狗導致的狂犬病暴發。
西班牙曾統計過,兀鷲可以為國家每年節省至少100萬歐元的病死牲畜的處理費用。此外鸕鷀等食魚鳥類會在林間大樹頂上排洩,促進河流和陸地之間的物質循環。
阿留申群島在引入赤狐後,在此繁殖的海雀等海鳥被捕殺殆盡;沒有了海鳥們營養豐富的鳥糞的滋養,島上的植被很快便從富饒的草原退化為貧瘠的苔原。
鳥類每年的大規模遷徙甚至促進了各大陸之間的營養流動和物質循環。
保護鳥類資源就是在守護綠水青山
是踐行「兩山理念」的最好體現
多年來,浙江通過採取劃定自然保護區、加強宣傳、嚴厲打擊等各種措施,全省鳥類保護管理工作取得了較大成績,鳥的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
今年年初,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冠病毒,浙江也沒有停下守護「天使」的腳步。
浙江省樂清市樂清灣疫源疫病監測站加大對樂清灣勝利塘沿線一帶以及樂清灣沿海候鳥和留鳥的主要分布區、越冬地、繁殖地、遷飛停歇地、遷飛通道和集群活動等重點區域的巡查力度,時刻監測樂清灣候鳥遷徙情況,為候鳥遷徙鋪就安全路。
在全體浙江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個人鳥和諧、鳥語花香的春天如期而至。
疫情之後,我們更加有充足的信心,能夠構畫好這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浙江生態景觀。
來源:浙江學刊、浙江省林業局、中新網浙江頻道、科技日報等綜合整理。
編輯:張丹、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