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上,判斷一個產婦是否要剖腹產,主要看胎位正不正,以及胎兒頭部的大小,原因是胎位不正或者胎兒頭部過大,都很難通過骨盆,也就是產道最窄的地方。在產檢單上,有一項叫做"雙頂徑"的數據,描述的就是胎兒的頭部大小。
去年表姐生孩子前,就是因為產檢單上"雙頂徑"過大,而被醫生建議剖腹產。如果不是醫生強烈建議,表姐是不可能選擇剖腹產的,因為她害怕肚皮上留疤。有趣的是,儘管醫生提了建議,表姐當初還曾一度抗拒過,她覺得醫生可能是在嚇自己,對方一直拿雙頂徑說事,這個專業名詞表姐是聞所未聞,當然是不會輕易相信的了。
後來醫生費了好大的勁來解釋,才終於讓表姐明白胎兒的頭部過大,如果順產的話,通過骨盆會有困難,難產還是輕的。
嚴重時可能要緊急轉剖腹產,與其冒這麼大的險,還不如一開始就選擇剖腹產呢。聽了醫生的解釋後,表姐才終於放棄了自己的堅持,並接受了醫生的建議。
什麼是"雙頂徑"?相信很多孕媽也不太清楚吧。確實是的,光看名字讓人很難捉摸,其實可以這麼直觀地來理解:如果把胎兒的頭當成一個球體,那麼雙頂徑就是這個球的直徑,也就是胎兒頭雙側之間的最大距離。雙頂徑是一個醫學術語,它不但能用於判斷分娩的風險,還可以揭示胎兒的發育狀況。
雙頂徑越大則胎兒頭部越大,越符合標準,胎兒發育越正常
雙頂徑的定義雙頂徑又稱"頭部大橫徑",是為胎兒頭兩側最寬部位的距離。在產檢上,雙頂徑大於8.5就說明"胎成熟",此時分娩就不屬於早產了,通常胎兒在8個月時雙頂徑為8.0左右,即接近成熟,而足月的胎兒,雙頂徑一般在9.3以上。
有意思的是,妊娠五個月後,雙頂徑基本與妊娠月數一致,即6個月的胎兒,雙頂徑大約為6,七個月的胎兒則為7,以此類推。所以通過雙頂徑這項數據,也能大體判斷胎兒的發育是否正常。
不同妊娠時間雙頂徑的標準孕12周以前,胎兒的顱骨發育不全,很難測得雙頂徑,因此產檢時也不去測量這項數據。一直到胎兒13周大時,雙頂徑才變得有意義,初測時(即13周),雙頂徑平均值為2.52±0.25,到20周時則增長到4.88±0.58。
在此以後,基本上就是與妊娠月份對照,比如5月就是5,6月就是6,一直到足月時達到9.3以上。產科醫生不僅用雙頂徑來判斷胎兒頭部大小,甚至會直接用它來推測胎兒體重的大小,因為不同胎兒身體比例都是差不多的,頭越大,就說明體重越大,所以很多超重寶寶,就在分娩前通過雙頂徑預測出來了。
雙頂徑最有用的地方,就是可以預測分娩的風險,只需要將它和骨盆橫徑進行簡單對比即可。因為雙頂徑不僅僅是胎兒頭部兩側最大寬度,同時也是胎兒整個身體的最大寬度,而產婦的骨盆橫徑,則是整個產道的最小寬度。所以只要雙頂徑小於骨盆橫徑,胎兒就能通過,小得越多,分娩也就越順利。
雙頂徑偏小或者偏大,都要及早重視
不同的妊娠期對應了不同的雙頂徑標準,如果發現產檢單上,雙頂徑偏離標準比較多,那就要重視起來了。倘若是偏小,就說明胎兒發育遲緩,需要馬上找到原因,否則將嚴重耽誤寶寶的發育。
倘若是偏大,那就要留意一下是否孕期營養過剩了,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將不僅僅是分娩風險偏大的問題,還會對胎兒本身的健康造成不利,要知道,超重寶寶很多都是帶有多種先天疾病的。只有雙頂徑始終在標準範圍之內,才說明胎兒一直發育健康,如果其他產檢指標也都正常的話,孕媽才能真正放心地等待分娩到來。
產檢單上像"雙頂徑"這樣的術語還有多,可能大多數孕媽都不熟悉。但這並沒有關係,只要你的醫生知道就足夠了,他們一定會盡到責任,並根據你的數據為你做出最科學的分娩選擇以及孕期建議。
不過有一點還是值得孕媽們重視的,那就是要相信科學,相信醫生,不要有醫生拿專業術語糊弄你的想法,否則一旦擅自作主,就有可能面臨巨大的分娩風險,吃虧的終究還是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