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翅蟲咬人致命?別再誤傳了!真相都在這裡(預防+治療)

2020-11-22 華龍網

    華龍網5月23日12時訊(記者 黃宇)微信朋友圈經常收到這樣的信息:「夏天又到了,看到這種蟲子千萬別打!100%致命!隱翅蟲在你身上時絕對不要打,它身上有毒液,接觸到皮膚,就死定了!」另有微信朋友圈瘋狂刷屏「隱翅蟲劇毒,提醒市民小心」並配以皮膚潰爛、膿腫發炎等觸目驚心的圖片,讓市民看後感到恐慌。究竟網上傳言是聳人聽聞還是客觀事實,隱翅蟲皮炎有什麼特點,又怎麼預防?今(23)日,重慶市衛計委發布提醒,進行闢謠。

    隱翅蟲皮炎盛夏季節常見 毒蟲要認準

    重慶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消毒與媒介生物控制所專家季恆青介紹,隱翅蟲皮炎,又名毒隱翅蟲皮炎或線狀皮炎,是一種由人體接觸毒隱翅蟲體液後引起的急性紅斑皰疹性損害的皮膚病,在全世界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均有發生。我國南方多見,重慶和原川東地區一直是高發區,盛夏季節常見。

    毒隱翅蟲是甲蟲的一種,屬於昆蟲綱、鞘翅目、隱翅蟲科、毒隱翅蟲屬。該蟲狀若螞蟻,體長約0.5~1.0cm,鞘翅很短,腹部全裸,乍看象沒有翅膀,故名「隱翅蟲」,又稱「影子蟲」。隱翅蟲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已知有58500多種,能引起皮炎的叫毒隱翅蟲,全世界只有20種,中國僅知三種,即黃足毒隱翅蟲、黑足毒隱翅蟲(又名塔毒隱翅蟲)和奇異毒隱翅蟲(又名梭毒隱翅蟲)。毒隱翅蟲全身呈橘紅色,頭部、鞘翅和尾部呈青黑色,故又名「青腰蟲」。

    毒隱翅蟲孳生在潮溼的地方,如淡水湖邊、水溝、池塘、河流漫灘、雜草叢、水稻、玉米等作物田中。白天活動,常在作物或雜草莖葉上爬行,受驚時奔跑速度很快。以蚜蟲等小型昆蟲、植物花粉、腐爛的有機質為食,是農業害蟲的天敵,在農業上是益蟲。具有明顯的向光性(特別是對螢光),光亮越強,招來的蟲子越多。同時還具有向高性,在同等條件下,毒隱翅蟲總是喜歡飛向高處。其爬行速度很快,飛進室內後便在天花板、牆壁上、家俱、衣物表面、人體上四處爬行,使人染病。進入室內的毒隱翅蟲能耐飢數日,使人體不斷受到損害。毒隱翅蟲夜間活動的頻率受氣溫、風向、光亮等諸多因素影響。

    感染人體有三種途徑 直接接觸要注意

    有的市民認為毒隱翅蟲皮炎是由毒隱翅蟲叮咬所致,其實不然。季恆青表示,毒隱翅蟲皮炎是由毒隱翅蟲體液中的毒素與人體皮膚接觸引起。毒隱翅蟲的毒素為強烈的接觸毒素,為強酸性物質。卵、幼蟲、蛹和除翅以外的成蟲各部分,都有毒素存在,成蟲的毒素主要存在於體液。

    隱翅蟲體液感染人體皮膚的途徑有三:一是直接把蟲體揉碎在皮膚上所致,稱為直接感染;二是蟲體的碎片汙染了手指,再由手指去摸其它部位導致的感染,稱為間接感染;三是蟲子隱藏在衣物、洗臉帕中,使用時把蟲體搓爛使毒液沾汙在上面,接觸皮膚後導致感染。

    直接接觸蟲體體液是引起隱翅蟲皮炎的主要途徑。在毒隱翅蟲發生季節,由於夜晚燈光引誘,使蟲通過開放的門窗進入室內,在醒著或熟睡的人們身上爬行引起異樣感,被人用手在人皮膚上有意無意拍打、壓碎或搓揉,毒汁溢出,粘染皮膚和手,手再去撫摸它處皮膚時,導致多處皮膚感染發生皮炎。

    網傳隱翅蟲致命有誤 正規治療很快痊癒

    隱翅蟲皮炎的發病季節多為夏秋季,每年的6~9月份是高發季節,特別是氣溫高、溼度大、降雨量多、氣壓低的季節易流行。在連續高溫乾旱及乾旱後又逢秋雨連綿的年份,往往暴發此病。

    皮損多於早上起床後發現,發病部位以面、頸、胸、背及四肢暴露部位為主。皮損典型症狀為條狀、斑片狀或點狀的水腫性紅斑,其上分布密集排列的汙黃色、白色的水皰或膿皰,線狀皮損猶如竹籤或指甲刮傷一樣,形態多異而不規則,斑片狀皮損與皮膚燒傷相似。

    那麼,隱翅蟲會致命嗎?答案是不會!專家表示,接觸毒隱翅蟲體液後,我們的皮膚會發生皮炎,皮炎的嚴重程度與我們接觸到的毒液多少有關。皮炎發生部位往往出現瘙癢、灼痛等症狀,嚴重者可伴有噁心、嘔吐、發燒等全身症狀。病程一般一周左右,皮損乾燥,結痂,脫落而愈。除局部可暫時遺留色素沉著斑外,一般不會留下後遺症。隱翅蟲皮炎導致的皮損大部分只在皮膚表面,發生隱翅蟲皮炎之後,只要我們不去使勁抓撓引起皮膚的再次細菌感染,炎症經正規治療會很快痊癒,不會危及生命。

    提醒》》

    隱翅蟲皮炎的預防——

    1、清除房屋四周的雜草、朽木、垃圾,搗毀毒隱翅蟲的棲息地和孳生場所。不要在室內堆放廢舊物品,保持室內清潔、整齊,使侵入室內的毒隱翅蟲無隱藏之處。

    2、夏季安裝紗門、紗窗,阻止毒隱翅蟲飛入室內,減少人體接觸該蟲的機會。

    3、盛夏時節,不要開窗開燈睡覺,避免吸引隱翅蟲飛入室內,使用蚊帳或儘量減少身體的暴露,可有效防止毒隱翅蟲趁人入睡後傷及人體,引起皮炎。

    4、用溴氫菊酯或奮鬥吶等殺蟲劑對室內和周圍環境進行噴灑,能有效殺滅室內外毒隱翅蟲。

    5、發現有毒隱翅蟲在身上爬行時,不要用手拍打、揉搓,輕輕吹掉或用其它東西把蟲子撥掉。若手已接隱翅蟲,立即用肥皂水反覆清洗。

    6、加強毒隱翅蟲皮炎相關知識的宣傳,告之群眾儘量不要在燈光下納涼玩耍,不得已時請穿遮蔽性衣物或使用驅蟲液。

    隱翅蟲皮炎的治療——

    1、接觸毒隱翅蟲後及時用鹽、肥皂水、4%蘇打溶液或 10%氨水衝洗,或用呋喃西林鹽水溼敷,中和毒素,減輕對皮膚的損害。

    2、外用藥物可選0.1%雷夫努爾、3%硼酸水、1/3000的高錳酸鉀溶液溼敷或擦膚氫鬆軟膏、皮炎淨,蛇傷急救散或用南通蛇藥以水調成糊狀外擦患處也有良效,必要時可內服抗組織胺藥或皮質類醇激素。

    3、出現皰疹後,鎮靜止癢,採用消炎收斂性藥物減輕刺激感。口服、肌注或靜脈滴注抗菌素,必要時加用激素類藥物提高療效。

    4、病情嚴重時應及時去醫院就診。

相關焦點

  • 隱翅蟲咬人會致命?聳人聽聞的傳言別再傳了!
    濟寧市全媒體闢謠平臺7月2日訊 「看到這種蟲子千萬別打!100%致命!它身上有毒液,接觸到皮膚,就死定了!」 夏天到了,微信、QQ、貼吧等網絡媒體上關於「隱翅蟲劇毒,提醒市民小心」的文章瘋狂刷屏。網傳文章截圖隱翅蟲是什麼?小小蟲子竟然真有這麼大威力嗎?為此,記者採訪了濟寧市疾控中心相關專家。隱翅蟲「咬人」會致死?有毒素,但不至於危及生命「網上關於隱翅蟲致命的傳言純屬危言聳聽!」
  • 隱翅蟲咬人致死?網絡傳言裡,所有的真相都在這了
    關於隱翅蟲的真相,我不得不再次給大家科普下,理智對待。隱翅蟲「咬人」會致死?真相:皮膚科醫生證實,有毒素,但不至於危及生命毒隱翅蟲不是新發現的蟲子,咬人也不是新鮮事。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就有市民在郊外被毒隱翅蟲咬傷後到疾控部門來諮詢的情況,可以說,毒隱翅蟲咬人的事兒一直都有,不會像微博上說的那樣被咬之後就「死定了」,市民不必驚慌。
  • 隱翅蟲咬人會致命?菏澤市林業部門:有毒素,但不危及生命
    「看到這種蟲子千萬別打,一旦接觸毒素,便會致命。」近段時間,菏澤微信朋友圈經常看到此類信息。隱翅蟲「咬人」真會致人死亡?對此,菏澤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稱,網上流傳此類隱翅蟲實屬毒隱翅蟲屬,其體內雖有毒素,但不至於危及生命,隱翅蟲咬人後會致命一說,過於誇張,純屬謠言。
  • 夏日炎炎,當心遭受隱翅蟲皮炎,醫生告訴你該如何預防?
    今日一患者諮詢: 頸部條形紅斑、水皰伴輕度灼疼三天,於一小診所診為帶狀皰疹,治療未效,因而前來諮詢。 隱翅蟲本身並不咬人,但其體液是強酸性的。如果在皮膚上將它拍死,其體液接觸皮膚就會引起皮炎。或者其體液沾到衣物上,人體皮膚再接觸沾有隱翅蟲體液的衣物也會引起隱翅蟲皮炎。 病程在一周左右,皮損乾燥,結痂,脫落而愈。除局部可暫時遺留色素沉著斑外,預後良好。只要不使勁抓撓引起皮膚的再次細菌感染,炎症經正規治療會很快痊癒,不會像網上說的那樣易致命。
  • 隱翅蟲劇毒致命是真的嗎?
    、青腰蟲、青螞蟻等,因翅膀不可見而得名,其狀似白蟻,體長約0.5至1.0釐米,身體為橘黃色,頭、胸及尾部為鐵青色,南方地區包括四川( 農用地、 商住地、 工業地) 是隱翅蟲的重要分布地,而北方則較少,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隱翅蟲劇毒致命是不是真的吧!
  • 睡夢中手一拍毀容 隱翅蟲皮炎的治療方法
    夏季到了,隱翅蟲開始變得活躍了。因此隱翅蟲皮炎患者也在不斷的上升,那麼你知道隱翅蟲皮炎如何治療嗎?該科醫師說,這是被隱翅蟲襲擊後的傷痕。她提醒,如果身上落有小黑蟲,千萬別用手拍它,最簡便的方法就是將它抖落在地,用腳踩死。除了隱翅蟲端午前後還要提防5種毒蟲!  劉小姐回憶半天,想起當天晚上睡覺時,迷迷糊糊脖子有點癢,以為是蚊子,就隨手拍了一下,沒想到中招了。
  • 隱翅蟲真的劇毒致命?專家:多是危言聳聽
    近來,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上被一種叫隱翅蟲的昆蟲刷屏了,有的說它「劇毒致命」,有的配上被它的毒液沾到皮膚上後導致腫脹潰爛的照片,可謂觸目驚心。但是,市疾控中心有關隱翅蟲研究的專家認為,網上的照片和傳聞很多未經證實,多是危言聳聽,大可不必談之色變。雖然隱翅蟲對人體健康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但如果科學預防、處理得當,不會產生嚴重後果。雞蛋大的膿包是隱翅蟲所為?
  • 隱翅蟲毒液會致命?別再傳播了!曾有人誤信謠言而揮刀斷指
    作者:鄭子愚近日,一條「隱翅蟲毒液會致命」的信息在網上瘋傳。信息稱:「全球發出警示!請傳出去!隱翅蟲,在你身上時絕對不要打,它身上有毒液,接觸到皮膚,就死定了! 跟你的孩子、朋友講,萬一身上有這蟲,用嘴巴輕輕吹走就好。絕對不要用手打!」
  • 網傳隱翅蟲有劇毒可致人死亡 專家回應
    但如果隱翅蟲落在皮膚上被拍打,就會放出大量強酸性毒汁刺激皮膚,導致發炎。今後如看到小蟲子停留在臉上,最好輕輕趕開,別拍打。  華聲在線-三湘都市報訊 近日,有市民在瀏陽沙市鎮衛生院發現成群隱翅蟲,再次引發了關於「隱翅蟲劇毒致命」的傳言。  「根本就不像微博或微信上說的那樣被咬之後就『死定了』,因此公眾沒有必要驚慌。」
  • 被隱翅蟲咬了怎麼辦?
    隱翅蟲是鞘翅目隱翅蟲科甲蟲的通稱,別稱影子蟲、青腰蟲等,網傳其毒性很強,但專家就指出隱翅蟲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毒,怒拍隱翅蟲後會誘發皮膚過敏反應,用一些鹼性的液體清洗皮膚就能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被隱翅蟲咬了怎麼辦吧
  • 蟎蟲「發紅包」、隱翅蟲偷襲……在蘇州,梅雨季要防皮膚病!
    在門外的等候區域,男女老少都有。「最近患者確實多,一天少則300人,多則近400人。尤其到了周末,是皮膚科最忙碌的時候。」皮膚科導醫一邊忙碌,一邊告訴看蘇州記者。皮膚科主任沈明康表示,每年六七月都是皮膚病的高發季,尤其進入梅雨季後,空氣流動性較差,再加上溼度比較高,更有利於黴菌、蟎蟲等微生物、以及蚊蟲的生長繁殖,極易誘發各類皮膚疾病。
  • 【擴散】近期毒性隱翅蟲頻出沒,千萬別用手拍!切記!
    每年的9月份,都會有許多隱翅蟲咬人的新聞報導。
  • 隱翅蟲真的劇毒致命?專家:多是危言聳聽 勿要談之色變
    近來,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上被一種叫隱翅蟲的昆蟲刷屏了,有的說它「劇毒致命」,有的配上被它的毒液沾到皮膚上後導致腫脹潰爛的照片,可謂觸目驚心。但是,市疾控中心有關隱翅蟲研究的專家認為,網上的照片和傳聞很多未經證實,多是危言聳聽,大可不必談之色變。雖然隱翅蟲對人體健康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但如果科學預防、處理得當,不會產生嚴重後果。
  • 夏天碰到這種蟲子 千萬不能拍死-夏天,隱翅蟲,蟲子,動物...
    每年一到夏天,我們的朋友圈和各種群裡總會出現類似於「可怕的隱翅蟲又出現了!」「夏季小心隱翅蟲,毒液可能致命!」這樣的文章,這種乍看和螞蟻沒什麼區別的小蟲子真的有這麼可怕麼?隱翅蟲「致命劇毒」背後的真相又是什麼?
  • 隱翅蟲出沒!嶽陽多人「中招」進醫院,傳聞說被「咬」後能致死?
    嶽陽日報全媒體訊(通訊員 餘毅)夏季到來,隱翅蟲又開始出來「咬人」了,先後多人已中招!什麼是隱翅蟲?傳聞說被「咬」後能致死,真的嗎?關於隱翅蟲的那些事,你必須知道。一天6例,市民警惕了!李先生遭遇的,正是傳聞中可怕的隱翅蟲。皮膚科醫師餘秋指出,隱翅蟲並不咬人,但因其全身體液均有毒,所以遭隱翅蟲「爬過」的皮膚會引起隱翅蟲皮炎,尤以腹部毒液引起的皮炎最重。僅昨天一天時間,平江縣第一人民醫院皮膚科門診就有6位隱翅蟲皮炎患者,又癢又痛,患處很是嚇人。
  • 「隱翅蟲百科」傷口潰爛起膿泡!處理方式及預防
    當「隱翅蟲」被拍扁時,它肚子裡的毒液會大量噴濺而出,很快皮膚就會出現又刺又痛的不適症狀。如果沾到毒液再去觸摸其他肌膚、頭頸部或眼部,會引起更廣泛的病灶 Q4: 接觸到蟲液時,傷口會變怎樣呢?
  • 拍死隱翅蟲就死定了 專家:毒液不會致人死亡
    隱翅蟲,在你身上時絕對不要打,它身上有毒液,接觸到皮膚就死定了。跟你的孩子和朋友講,萬一身上有這蟲,用嘴巴輕輕吹走就好……」近日,一則關於隱翅蟲的消息在網上熱傳。在網傳的圖片中,一張胳膊因感染隱翅蟲毒液長滿雞蛋般大的水皰的圖片,讓人不寒而慄。  隱翅蟲真的那麼可怕?連日來,記者分別走訪廣西中醫藥大學一附院、自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了解情況。
  • 愛心小貼士 | 關於隱翅蟲
    最近,身邊好些朋友、同學,都被這個叫做隱翅蟲的蟲子致傷隱翅蟲泛濫的季節小夥伴們不要害怕面對這種不能隨便拍死的生物來,科普一下:隱翅蟲(rove beetle)又被稱為「影子蟲」、「青腰蟲」,是鞘翅目隱翅蟲科甲蟲的通稱。鞘翅極短,因該科大多數種類其後翅藏匿於前翅之下而不易察覺而得名。
  • 開封市民家中現隱翅蟲,真的有像朋友圈傳的那樣 有致命的危害??
    就是這隻↑杜先生家中的這隻隱翅蟲大約5毫米長,已經沒有觸角和腿。6月14日晚上10點,杜先生看到門上有一個小蟲子,湊近一看,感覺和網上說的隱翅蟲很像。杜先生說「我找出隱翅蟲的圖片進行對比,發現該蟲的胸及尾部為鐵青色,其他的部位是黃色的,有兩根觸角,六條腿,和圖片上的基本上一樣。我的朋友圈中傳的隱翅蟲有毒,會致命,我特意上網查查,網上有說隱翅蟲危害並不大。」隱翅蟲又叫「影子蟲」、「青腰蟲」,多數細長、體小,頭、翅和腹尾呈黑色,前胸、腹部及足為橘黃色,形似大螞蟻,一般不到3毫米,最大可達3釐米。
  • 婦兒健康 | 什麼是隱翅蟲皮炎
    >身上爬了小蟲子,抬手拍死那是常規動作,但有些蟲子咱可惹不起,隱翅蟲就算一個。遇到隱翅蟲不要怕宜昌婦幼兒科「祁叔叔」來科普!隱翅蟲皮炎隱翅蟲並不咬人,但它的體液腐蝕性很強。隱翅蟲皮炎主要是蟲體被壓碎時體液接觸孩子皮膚引起的皮炎。皮損部位出現疼痛灼癢、片狀水腫性紅斑或小膿皰、糜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