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好,作為一個三觀很正的小編,我肯定是堅決反對位階差的。但這種東西又是在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就是由於權力、財富等因素,造成的人與人之間看不見的那個差距。
在我們這個社會,權力形成的位階差更明顯一點。前幾天還聽了一個真事,某人有個光屁股一起長大的髮小在任要職,他正好出差去這個城市,興衝衝聯繫了,結果對方只派秘書來請他吃了頓飯。真人沒出現,電話也沒打一個過來。
雖然看起來不近人情,但這種事成年人都好理解。一是見了也不知道說什麼,二是擔心你開口求什麼,所以乾脆不見。位階差是客觀存在的,雖然上位者有可能念舊情不在乎,但那是個人品質,不可強求。官場位階其實不太好量化,因為職位是黨和政府給的,不是屬於誰的。絕大部分領導退休了以後也只是個普通人,最多醫療養老待遇好一點。
財富造成的位階差就更加微妙一點。你們可能都認識幾個財富比自己多上十倍的朋友,一起打球、網吧開黑之類的。我也認識比我富100倍的朋友,新的老的都有,相處也比較和諧。
想了下,這大概是因為位階差的根源在於輸入端,但表現在於輸出端。官場位階差的輸入是職位,輸出是權力,兩者基本是一致的。所以你在官場上時時刻刻都能體會到領導權力真TMD大,和我不是一個層次的,所以自然就形成了位階。
而財富不一樣,富人也可以和你過得差不多,本質就是財富的輸出差不多。我也YY過如果大賺10倍後要幹什麼,想來想去就是自己和爹媽各換套房子,對了還要買個特斯拉和停特斯拉的車位,然後接著賺錢。所以除非明天的我在今天的我面前秀銀行存款,否則這個位階差很不明顯。
有兩個例子都能說明這個輸出表現位階差的原理。
一是學生時代大家一起上課、穿校服、吃食堂、打球開黑,所以感覺不到位階差,財富相差很多的人都能成為好朋友。
二是從整體來看,我國對財富輸出端嚴格控制的,至少從表面看有錢並不能為所欲為,所以位階差不明顯。特別一二線城市裡,除了房子車子手錶以外,有錢人和普通人過得差不多。資本主義社會就不一樣了,我在英國的時候經常在郊區看到巨大的莊園,就和你們在英劇裡看到的一樣,最口水的一個裡面還鋪設了環繞莊園的小鐵路,我這個鐵路控好想進去坐一圈。還有一次在湖區旅行,想到一個碼頭上去拍照。結果被人攔住,原來這個碼頭是私人的。過了一會兒,一架水上飛機落在碼頭上,漂亮的女管家拿著香檳酒去迎接飛機的主人。
以上就是資本主義社會所允許的財富輸出水平。如果生活在這種社會裡面,對財富位階差肯定會有直觀感受。畢竟你一開汽車的,沒法和別人開飛機的比啊。
對了,目前我國財富位階差看起來比較小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大部分人的財富都在房子裡。房子這個東西作為資產(輸入端)巨大,但作為現金流輸出很不給力。很多人手上有巨額的房產,但為了還貸每月過得苦巴巴,日子連一般人還不如。至少從表面看起來,位階差就是鬼。
從這個角度來說,其實持有大量房產沒啥意思。
如果以後大家都認識到房住不炒,手上持有大量流動性好的資產的時候,情況就大大不同了。比方你有100萬,別人有1000萬,每年大家都拿著賺的錢出去浪。你大概只能去個東南亞,別人能去北極。這時候位階差就很明顯了。
個體消費行為千差萬別,所以個人和個體之間即便財富相差很多還是能成為好朋友。但如果整體來看的話,財富的輸入和輸出肯定還是匹配的,所以從群體來看的話,是很容易看出位階差的。
那麼要差多少錢才算無法逾越的財富位階差呢?
我想了一下,大概是資產差25倍左右。目前無風險收益水平大概是4%左右,假如你的財富是我的25倍,意味著你一年的無風險收益相當於我的所有財富。除非出現什麼特別神奇的跳躍,反正我是沒有信心來彌補這個差距的。
按照這個標準,有錢人也可以分為四個位階。
第一位階大約是600萬流動性資產,正好夠上可以買私人銀行服務那個層級。屬於基礎款富人,介於普通人和富人之間。
第二位階是1.5億,標準的財富自由。基本上這個世界上已經沒有啥買不起的東西了,包括房子、國籍等等。遠遠超越普通人。
第三位階是37.5億,富豪。只要不犯某些重大錯誤,地方上呼風喚雨的存在,沒有什麼辦不了的事兒。
第四位階是937.5億,千億富豪。馬雲、王健林那個位階,能幹啥你們都知道。
感覺很像修仙小說裡面的設定,分別是財富的練氣、築基、金丹、元嬰期,每往上進化一個位階都非常困難而且越往上越難。
這樣大概也就能理解,為何很多人明明很有錢還很努力了。就像我們努力想賺到600萬或者一兩個小目標一樣,他們也有著位階上進化的渴望,希望看到更高的風景,算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倒是馬雲這樣的光從財富上來說無欲無求了,因為地球上已經不存在再高一個層次的財富位階了。他們餘生的唯一動力大概就是怎樣把錢有意義地花出去了。如果還想著繼續財富進階,那估計要辦法度過雷劫了。
也許以後新的文明時代會產生比馬雲還要有錢25倍的人。這個也和修仙小說的設定很像,在一個更為廣闊的世界中才能出現更高的位階,元嬰之後才能產生化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