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演員3》章子怡有了slogan:演員難道是最低級職業嗎?
盛一倫表演欠缺天分時,章子怡便提過這個觀點,金莎、金子涵兩位跨界演員表現不佳,她再次強調了演員的門檻,對跨界亂象表達不滿。
在她來看,演員需要信念感,如果沒有做好準備、真正熱愛這個職業,僅僅是想跨界分這個行業的蛋糕,不可能給出好的表演。
她的觀點得到郝蕾認同,對愛豆、歌手等藝人向演員行業跨界,郝蕾的觀點是有足夠能力就跨,能力不足便不要強跨。
面對兩位演員的犀利輸出,網上褒貶不一。
支持者力挺她們點出了行業亂象。
近幾年跨界演員團隊急速壯大,《我就是演員3》請了頗多愛豆助陣,《演員請就位2》九強名單裡愛豆佔了大半比例。
但跨界演員給行業帶來的槽點遠遠大於驚喜,許多人氣跨界演員早期留下了不少演技「黑歷史」,比如歐陽娜娜的加油、楊穎的標誌性瞪眼。
在紮實演技越來越欠缺的環境下,追求藝術質感的觀眾更希望演員能夠回歸專業,對O基本功便倉促跨界的藝人,存在一定的排斥。
這也是近兩年愛豆演員成為爛片標誌、年輕演員平均水平急降的原因之一,章子怡、郝蕾把行業問題拿到臺面批評,讓對這一亂象頭疼的網友很認可。
但反對者認為章子怡自「打臉」。
對於跨界,章子怡也有許多「戰績」,她不僅出過多支單曲,還曾與羅大佑、鄭鈞、陳奕迅共同成為音樂類節目《中國最強音》的導師。
彼時跨界的章子怡處境也很尷尬,歌壇大姐大那英便毫不避諱地吐槽她只能給出時尚建議,如今她再反對跨界,便不那麼有說服力。
同樣被指責「打臉」的還有《我就是演員》節目組,爭議出現後導演吳彤出面力挺章子怡,受到大量藝人粉絲批評。
原因無他,《演員3》在官宣時便被路人指出愛豆過多,質疑節目組降低了專業要求,當時吳彤還出面維護了愛豆演員。
請人時鼓勵跨界,播出後又將跨界演員架到話題中心,頗有卸磨殺驢的嫌疑。
節目組側重請愛豆、章子怡頻繁CUE演員門檻話題,的確有劇本痕跡,《演員3》目前播出的內容也是噱頭大於演技,與最初的立意有一定背離。
但客觀來說,跨界演員這個問題,的確值得行業進行一次嚴謹的討論與反思。
跨界演員一直都存在,最初並沒有產生門檻爭議。
我們國家的影視行業科班與跨界演員佔比都不小,早期的內地演員多來自幾大院校,港臺則有許多是唱而優則演或因顏值被挖掘跨界的演員。
兩種不同的選擇庫,老牌跨界演員並沒有衝擊行業的專業度,反而給出不少驚喜,二人傳出身的趙本山、歌手出身的梅豔芳、王菲便留下許多跨界高光。
甚至,對於演員是否出身科班,最初也沒有那麼強烈的執著,內地有體驗派的周迅,香港老牌女演員便大多數出身選美,男演員也多數沒有院校經歷。
但無論內地還是港臺,早期跨界演員或非科班演員,大多有一些共性,要麼天分頗高,要麼是以專業演員身份經歷過長期的磨練。
天分型的如梅豔芳、周迅,通過歌手身份走紅的梅豔芳能輕鬆拿到重要角色,卻並沒有給角色拖後腿,反而憑藉獨特氣質成為經典代表。
磨練型的如TVB出身的大量實力派,他們沒有科班經歷,接受短期集中培訓後便上崗,憑藉大量實戰將自己打造成能適應多樣性角色的演技達人。
彼時演員的門檻不一定是指科班、有表演經驗,更多的是看天賦與藝人的職業決心,兩者至少擁有其一,才不會讓人質疑門檻有問題。
跨界演員成為行業亂象,與愛豆、網紅的爆發息息相關。
老一輩跨界沒有讓觀眾覺得不適,也沒有讓演員職業受到專業性質疑,但新一代跨界演員,卻把門檻問題推向臺面,成為行業亂象。
這其中的導火索並不是因為跨界,而是成果。
以唱跳為核心的愛豆、以靜態圖走紅的網紅在市場上爆火後,跨界的風評便開始變質,首波流量愛豆、人氣網紅的跨界給行業帶來的口碑相當尷尬。
女愛豆出身的宋茜電梯驚魂表演被嘲笑多年,直到2018年才憑藉《結愛》有了演技開竅跡象,歸國四大男愛豆,目前也仍在轉型線掙扎。
網紅市場輸入的演員更是槽點滿滿,有些動起來後網友才感嘆被「照騙」,有些演技面癱如舊,真正靠演技出圈的網紅也唯有一個辣目洋子。
跨界獲得的反饋不受出身影響,卻由成果決定。
當藝人跨界後表現普遍乏力時,演員行業水準、門檻皆會成了矛盾問題,給社會營造一種「只要有粉絲就可以跨界做演員」的亂象。
這種觀感並非只存在於觀眾,娛樂圈同樣把「本職收入太低就去當演員」、「紅了就去當演員」視作正常規劃。
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出現靠演戲補貼唱歌夢想的藝人,比如去年底突然的離婚王櫟鑫,演員對於他們來說,是為生存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近幾年爆紅的愛豆行業,通過限定團收割人氣的藝人,抱著以愛豆為跳板進軍演員行業的比比皆是,楊超越、趙小棠等人便大方做過表態。
跨界本無錯,糟糕在於當下很多藝人存在只要有人氣基礎便可以輕鬆跨界的理念,導致糟糕的成果影響了行業水準。
《演員2》中便出現過這麼一個現象,愛豆出身的孟美岐被指出基本功不足時,她選擇用沒有上過幾節表演課來給自己開解。
而在此之前,她已經出演過多部影視作品。
受批評的不是跨界演員這個標籤,而是缺乏敬畏心與信念感的跨界。
章子怡、郝蕾對跨界演員,不是只有牴觸。
引發她們批評跨界的是金子涵、金莎表演的《三十而已》,這個劇目三位演員沒有找到情緒,導致整段表演都像在按部就班地念臺詞。
表演的失敗,促成了評委對他們跨界身份的不理解。
但在前期節目中,章子怡大力誇讚過的易烊千璽,被評委團一致表演的謝可寅、馬嘉祺,嚴格來說也屬於愛豆出身的跨界演員。
二金跨界被批,他們跨界被贊,兩者的區別在表現。
易烊千璽跨界後的《長安十二時辰》、《少年的你》都收穫大量讚賞,他本人踏實進入科班學習,謝可寅、馬嘉祺兩位新人合作《少年的你》,更打動所有評委。
天分以、努力、對表演的敬畏,讓跨界的他們,給出了職業演員應有態度。
跨界等同於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心兩用,如果一心兩用的結果是兩邊都獲得好成果,迎來得便是掌聲,如果一心兩用導致兩邊都做不好,迎來的便是批評。
藝人跨界當演員同樣如此,如果只是想分一塊演員行業的蛋糕,並沒有給出足夠天分或跨界的態度,只會讓演員行業的藝術含金量逐漸走低。
如今章子怡、郝蕾把跨界拿到臺上討論,可能會對被請來當工具人的愛豆不友好,卻撕開了藝人跨界的遮羞布,對行業回歸正常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至少,當跨界演員的敬畏心成了輿論關注對象後,沒有做好準備、不願訓練基本功的跨界藝人,便不那麼容易拿數年不變的面癱演技恰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