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紀到底會有多熱?

2020-08-18 南方周末

到2070年,極端炎熱的氣候條件會擴展到地球上19%的陸地面積 (視覺中國/圖)

我們正面臨難以想像的更熱的未來,我們用空調的次數越來越多,時間越來越長。一系列最新的研究警告說,氣候危機將會給我們帶來「致命的高溫」,而空調並不能解決高溫帶來的很多問題。

數字裡的氣候變化

海平面上升、全球氣溫破紀錄、空氣品質下降和天氣模式不穩定是氣候變化的不同表現,這些表現有時候會直觀地體現在數字上。

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戈達德太空研究所(GISS)的數據,自1880年以來,地球的平均溫度上升了1℃多一點。NASA地球天文臺的數據則顯示,隨著大氣中碳含量的增加,全球氣溫上升的速度也在加快,三分之二的變暖發生在1975年以後。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對外公布的數據也顯示,截至2018年,全球CO_2平均水平為407.4ppm,比過去80萬年的水平高出100ppm以上。大氣中的碳上一次達到今天的水平是在300萬年前,不過,今天大氣中碳的變化速度遠比過去要快。

2020年6月,《地質學》(Geology)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就提到,今天的CO_2水平實際上比過去2300萬年都要高。研究小組利用古代植物組織的化石遺蹟,創造了一個跨越2300萬年不間斷地球大氣CO_2歷史的新紀錄。植物在生長過程中,碳的兩種穩定同位素(C-12和C-13)的相對數量會隨著大氣中CO_2含量的變化而變化。這項研究測量了化石植物材料中這些碳同位素的相對含量,並計算了古代植物生長時大氣中CO2的濃度。新CO2「時間表」顯示,沒有證據表明CO2的任何波動可以與當今CO_2的急劇增加相提並論,今天的溫室效應在最近的地質歷史中是獨一無二的。

更確切的數字解釋了每增加一個熱度的確切後果:升溫2℃可能意味著農作物歉收,每年有50萬人死於營養不良;升溫3℃將會是我們人類經歷過的最熱的世界;升溫5℃,可能會導致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事態迅速升級。

2020年5月《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的一篇文章量化了受影響的地區和人數,即如果全球變暖繼續不加控制,本世紀晚些時候在世界某些地區出現的高溫將會給多達30億人帶來「幾乎無法居住」的狀況。研究團隊重建了過去6000年來氣候條件與人口地理分布的對應關係,發現在人類歷史上持續的技術發展和歷次大規模的人口移動似乎都沒有顯著改變人類的氣候生態位,人們大多已經在這種氣候條件下生活了幾千年。然而,在氣候變化的商業模式下,這個溫度生態位的地理位置在未來50年的變化比過去6000年的變化還要大。該研究警告說,除非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否則年平均氣溫將會超過人類已經繁衍了6000年的氣候「生態位」。這個「生態位」相當於大約11℃到15℃的年平均溫度。

論文中使用的未來情景是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高的情景。目前全球只有0.8%的陸地表面經歷過這種極端炎熱的氣候條件,主要是在撒哈拉沙漠最熱的地區,但到2070年,這種氣候條件可能會擴展到地球19%的陸地面積。這包括北非的大部分地區,中東、南美北部、南亞和澳大利亞的部分地區。該研究據此推測,未來氣候變化的加劇可能會導致大規模氣候移民的風險上升。如果結合人口增長的預測數據,在這種氣候變化情景下,約有30億人將面臨著幾乎難以生存的氣候條件。

地球上的大片地區將會熱到幾乎無法生存的程度,而且不會再冷卻下來。這不僅會產生毀滅性的直接影響,還會降低社會應對未來危機的能力,比如新的流行病。唯一能阻止這種情況發生的就是迅速減少碳排放。

更潮溼和更乾燥

科學家已經證明,全球變暖會導致極端降水事件的增加,從而導致土壤無法吸收強降雨和雪融而導致的地表徑流增加,以及降水減少和蒸散增加導致的乾旱加劇。而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嚴重的地區將是那些在雨季遭受暴雨襲擊、在旱季與乾旱作鬥爭的地區。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發現,與1.5℃的變暖相比,2.0℃下的乾旱和洪水危害更大,對人口和經濟生產力的不利影響更大。研究使用了一個已建立的地表徑流模型,結合來自全球環流模型的最新氣候預測,評估了全球地表徑流和乾旱趨勢,並比較1.5℃和2℃變暖情景之間的預測差異。模擬結果顯示,在全球升溫2℃的情況下,全球年徑流量預計會更高,陸地生態系統中的水保有量預計會更低,乾旱和洪水的頻率預計會增加。科學家們認為,隨著氣候變暖的加劇,墨西哥、美國西部、西歐、中國東南部和西伯利亞西部平原可能會經歷更多的乾旱。與此同時,美國阿拉斯加州、加拿大北部和亞洲大部分地區預計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洪水災害。這項研究2020年4月,在線發表於《地球和空間科學》(Advancing Earth and Space Science)上。

相對於其他地區,那些已經遭受更多乾旱和洪水的地區將進一步看到這些事件的增加。2020年7月《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的文章中稱,隨著氣候變化,世界可能會迎來更多降雨,但也可能會蒸發更多的水。研究人員發現,美國東部的大部分地區,包括整個南卡羅來納州,降水量很高,終年分布均勻。根據這項研究,該地區和其他類似地區在旱季和雨季都有更大的降水和蒸發,可用水量的變化將比現在更大,這些地區或許會面臨更大的洪水風險。根據這項研究,這些地區包括印度及其東部鄰國的大部分地區,包括孟加拉國和緬甸,以及巴西狹長的內陸地帶,以及澳大利亞北部。

另外,在全球範圍內,亞馬孫、地中海和南部非洲等幾個重要的農業和森林地區可能會出現更頻繁和更嚴重的降雨或乾旱。2020年6月,《地球物理學研究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一項對新氣候模型預測的分析顯示,由於氣候變化導致降雨不足,澳大利亞西南部和南部部分地區將會出現更持久、更嚴重的乾旱。這項研究使用最新一代的氣候模型(稱為CMIP6)檢測了基於降雨的乾旱,將為下一份IPCC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提供信息。

不斷改進的氣候建模

得益於公眾普遍增長的認知,氣候變化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影響越來越凸顯出來。也許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海平面上升以及糧食短缺帶來的氣候危機,但夏季實實在在的熱,卻讓人不得不重視氣候變化的影響。公眾認知的提高敦促科學家更積極地「升級」氣候模型,以期能增強氣候預警預測的準確性。

作為氣候變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氣候敏感性強烈地影響人類適應和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規劃。上一代氣候模型(CMIP5)的平衡氣候敏感度值被界定在全球溫度變化2.1℃至4.7℃之間。最新的CMIP6的數值則被調整為從1.8℃到5.6℃。

這對未來意味著什麼?對於任何給定的未來排放情景,更高的平衡氣候敏感度值意味著比先前預期的更熱的未來氣候。根據這些新模型,到2100年,在溫室氣體排放持續增加的情況下,澳大利亞的變暖可能會超過7℃。更高的氣候敏感性意味著極端高溫的增加。這意味著我們將會看到其他氣候特徵的更大變化,比如極端降雨、海平面上升、極端熱浪等等,降低我們的適應能力。高平衡氣候敏感度也意味著我們需要在給定的全球變暖目標下大幅削減溫室氣體排放。

時至今日,科學家已經不僅僅是將目標鎖定在以CO_2為主體的氣候模型上。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越發體會到地球大氣是複雜的有機體的含義。CO_2是全球氣候變暖當之無愧的罪魁禍首,不過,海洋、陸地植被也在影響著全球氣候變化,以此為基礎的模型,也能夠側面反映各類因素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的「貢獻」。

2020年7月在《地球物理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小組調查了利用風場預測未來幾年北大西洋表面溫度變化的可能性。海面溫度的這種變化也有可能影響歐洲的氣候。例如,每隔幾年,熱帶太平洋就會出現厄爾尼諾現象,這可以提前幾個月預測。海洋觀測,特別是在地表以下,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是有限的,為了提高預測的精準度,這項新研究使用了「迂迴政策」,即在研究中,沒有使用任何海洋觀測數據進行預測。相反,通過只規定在海面上觀察到的風的變化來創建海洋起始值。一段時間後,這將使模型的海洋進入一種足夠現實的狀態,可以開始對未來7年的氣候進行成功預測。

研究小組提出以下機制來解釋這一事實:風導致海洋環流的變化。由此,北大西洋的某個地區積聚了異常多的熱量。這些熱量隨後在幾年的時間裡向東北方向輸送,最終導致了北大西洋東部海面的變暖,這是對多年前風的反應。以前的研究就曾表明,北大西洋的海面溫度會影響歐洲的氣候。因此,這種涵蓋幾年的北大西洋表面溫度的預測對於政治、經濟、社會的決策者以及公眾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遠的不說,2019年歐洲的熱浪就是很好的實例,在被熱浪炙烤後,氣候專家給出的結論是,2019年高溫熱浪事件在英國、德國約為10年到30年一遇,在法國、荷蘭約為百年一遇。因此為了減少此類氣候事件對人類的影響,「改造升級」氣候模型也很重要。

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祝葉華

相關焦點

  • 命是空調給的……這個世紀到底會有多熱?
    更確切的數字解釋了每增加一個熱度的確切後果:升溫2℃可能意味著農作物歉收,每年有50萬人死於營養不良;升溫3℃將會是我們人類經歷過的最熱的世界;升溫5℃,可能會導致地球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事態迅速升級。
  • 宇宙到底有多熱?
    它有多大?有多熱?怎麼會是這樣?這些問題的答案已經使科學家們迷惑了許多世紀。但是科學家正在揭開其中的一個謎團:宇宙到底有多熱?那麼,宇宙到底有多熱?宇宙大爆炸到底有多熱?麻省理工學院實驗物理學傑出教授克勞德·卡尼扎雷斯(Claude Canizares)認為,在大爆炸之際,宇宙的溫度可能已接近無限大。他說:「我們有充分的理由認為宇宙在大爆炸的一秒鐘的最初的無窮小部分中非常熱。」約為10^32開爾文。
  • 太陽是個啥玩意,它到底有多熱?
    太陽帶給我們了光和熱,促使萬物生長。那麼問題來了,太陽究竟是個啥子東東?為啥子會發光發熱?因為太陽是我們每天「接觸」最多的玩意,所以人類的好奇心就想去研究它。話不多說,我們就來開始「研究」太陽吧!「太」是指太陽非常的巨大,到底有多大?要理解這個有多大,首先我們要了解下我們生活的地球有多大。根據NASA(權威數據,下同)給出的最新數據,地球半徑約6371公裡(千米,下同),太陽半徑約695700公裡。因此太陽的半徑約是地球的109.2倍。是不是覺得很大,或者你還沒有感覺?那麼我們來比下它倆的體積吧!
  • 它到底有多熱?又有多厚呢?
    但你腳下到底是什麼?如果你直接挖下去,你會發現什麼?你能挖多遠?你真的能給中國挖個洞嗎?研究地球及其組成的科學家會告訴你地球主要由三層組成。我們人類生活在被稱為地殼的最外層固體上。地殼下面是地幔,它由熱巖漿和其他半固態巖石和礦物組成。地幔的構造活動常常導致我們生活的地殼發生明顯的變化,包括火山爆發和地震。在地幔下面的就是地核了。
  • 華聯、世紀華聯、世紀聯華…到底有什麼關係
    北京人大概會回答「華聯」:把百度地圖縮放到剛好包括整個北京五環在內的範圍,能搜索到 5956 個「華聯」,而同樣範圍搜索「超市」的結果有 23068個,也就是說每四個「超市」裡就有一個叫「華聯」。上海人卻很可能回答「聯華」:上海有 2484 家「聯華」,而作為日式便利店最為普及的城市,同樣範圍只能搜索到 1431 個「全家」和 136個「711」。
  • 受火焰山的影響,新疆吐魯番到底有多熱?說出來你都不敢信
    其實,吐魯番有一座火焰山,那麼吐魯番的氣溫是受這座火焰山的影響嗎?吐魯番中午到底是有多熱?下面小編給大家分析一下!根據天氣預報,新疆吐魯番的氣溫最少有40多度,靠近火焰山的溫度有70多度,受火焰山的影響是其中之一,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吐魯番的地勢比較低,就像一個巨大的天坑,海拔的高度接近140米,經過長期的日照,所以熱氣揮之不去,日積月累,吐魯番的溫度就變得越來越高了,吐魯番一年之中,1月份的天氣是最冷的,零下25度左右,而7月份是一年之中最熱的
  • 美國亞利桑那州到底有多熱?天天47度之上,超越中國的火爐城市
    它東接新墨西哥州,南與墨西哥合眾國毗連,西隔科羅拉多河與加利福尼亞州相望,西北界內華達州,北接猶他州,這個地方,每年都會因為氣溫高而被人們關注,相比美國亞利桑那州,我們的重慶南京以及新晉的西安等火爐城市,實在是太遜色了,讓我們一起看看亞利桑那州到底有多熱吧!
  • 越來越熱的21世紀:人類怎麼活下去?
    但有一件事已經可以肯定,那就是地球將變得越來越熱。已經有許多氣候模型預測2100年的地球將變得十分炎熱,降水模式也會發生巨大改變。為了找到確切答案,《科學美國人》雜誌與美國宇航局埃姆斯研究中心的科學家聯手,利用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的高解析度氣候模型,計算出2100年前地球上每個地方、每年(包括每個月份)的氣候變化數據。
  • 法國天氣又熱啦,熱熱熱到底什麼時候是個頭?
    小編真的很想採訪一下太陽君:到底要怎樣? 此次熱度並沒有觸發熱警報,而且持續時間也不會超過10天。且白天和晚上的溫差會比較大,有10度左右。所以6月和7月那熱的睡不著覺的的噩夢不會再回來了。 畢竟法國其他城市的同學還是要熱上那麼幾天。
  • 這個「熱」出的病有多嚴重?
    60的王大爺就因為在野外垂釣了幾個小時患上熱射病,意識不清胡言亂語,醫生說這種病任其發展會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會有生命危險! 致死率高達50%,到底什麼是熱射病? 「熱」出來的問題居然有這麼嚴重,到底什麼是熱射病呢? 浙大一院神經內科副主任梁輝表示,熱射病是指在高溫環境下引起的人體體溫調節中樞失調,體內熱量過度蓄積,從而引發神經器官受損。
  • 北極到底有多冷?
    熊的腳下有肉墊子不怕冷,人手放在極地的冰雪上一會兒就凍僵了】影響一個地方氣候的因素有很多,咱們不是專業的氣象和地理學家,撿最重要的說個大致道理。先扯個最基本的事兒,冬天為啥冷?夏天為啥熱?冬涼夏暖的現象誰都知道,但夏天熱得冒汗冬天冷得哆嗦的原因究竟是啥?小時候都學過,現在還記得不?如果忘了,咱們來複習一下。
  • ...今年迄今的氣溫記錄「幾乎肯定」會讓2020年躋身過去一個多世紀...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 (NOAA) 在本月全球氣候報告中指出,今年迄今的氣溫記錄「幾乎肯定」會讓2020年躋身過去一個多世紀中最熱的五個年份。記錄當中最熱的十個年份中,有九個落在本世紀(2000年往後),唯一的例外是1998年。
  • 愛因斯坦發明了什麼,愛因斯坦到底有多厲害?
    對於愛因斯坦在科學界的貢獻,大家可能有很多意見,但對於他在科學界的排名應該意見不大,第一位不是牛頓就是愛因斯坦,這幾乎成了大家公認兩位最偉大的科學家,也許有朋友也會在第三名排上麥克斯韋,但愛因斯坦到底做了什麼,他最偉大的成就到底是哪一項,也許各位還不一定說得出來!
  • 硫酸到底有多恐怖?試驗的衛生紙下場太慘!
    硫酸到底有多恐怖?試驗的衛生紙下場太慘!整合編輯:姜維責任編輯:lixianggan 【PConline 資訊】濃硫酸具有非常強的氧化性和脫水性,潑到臉上後不做處理的話會迅速氧化皮膚肌肉等那麼硫酸到底有多恐怖呢,看了下面試驗衛生紙的反應你就知道了! 在一個玻璃盆裡放一卷衛生紙,從它上面淋下濃硫酸。
  • 地球迎來60年最冷冬天,拉尼娜會讓我們重返「冰河世紀」嗎?
    2020~2021年跨年兩次降溫到底有多猛?12月25日晚一股強大的高壓區正在俄羅斯北部的北冰洋沿岸發展,中心氣壓超過1045百帕,這是大量冷空氣堆積形成的強烈冷高壓,它未來的方向是將會通過大氣環流向低緯度的南方地區!北京時間12月28日,中央氣象臺宣布寒潮黃色預警已經升級為寒潮橙色預警,這是最近4年來寒潮天氣的最高級別預警!
  • 九陽即熱式飲水機體驗 熱水到底應該怎么喝
    多喝熱水。這個萬能的多喝熱水梗原本是直男眼中體貼關懷的話,現在已經成為女性最討厭男性十大用語之一。    為什麼好端端的一句「多喝熱水」會受到廣大女性的詬病呢?根本原因就是在妹子們的眼裡這句話就是不走心的表現。其實讓你多喝熱水才是真正的關心,熱水雖然不能包治百病,但是確實有益身體健康,它能排毒養顏促進新陳代謝等,好處多多眾人皆知。
  • 我們每天都能接觸到的太陽,它到底有多熱?
    這個過程稱為核聚變。核聚變會釋放大量的能量。這些能量會輻射到太陽的表面,大氣層以及太陽之外。釋放的能量從太陽核心轉移到輻射區,在輻射區需要經過將近1百萬年的反覆吸收釋放才能到達對流區(太陽內部的上層部分)。溫度在此降到200萬攝氏度。大氣泡的等離子體形成一個由電離原子組成的汪洋,並且進一步向上移動到光球層。
  • 這個冬天到底有多冷?為啥這麼冷?聽聽專家怎麼說
    這個冬天到底有多冷?多地出現的低溫低到什麼程度?今年冬天為什麼會這麼冷?寒潮頻發與全球變暖是否矛盾?對於大家關心的這些問題,今天讓我們聽聽氣象學家是怎麼說的。1月7日,北京市民在體驗潑水成冰。中央氣象臺副主任魏麗介紹,相比之下,發生在2016年1月21日至25日的寒潮曾被稱為「BOSS級寒潮」或「世紀寒潮」。受其影響,中東部部分地區最大降溫幅度達12~18℃,最低氣溫0℃線南壓至華南中部,-10℃線南壓至長江中下遊沿江,雪線南壓至廣州及珠三角一帶,為有氣象記錄(1951年)以來最南端,廣州城區出現有氣象記錄以來第一次降雪。
  • 世界排名領先,哥倫比亞大學到底有多厲害?
    那麼作為世界排名領先的哥倫比亞大學到底有多厲害?接下來立思辰留學雲小編為你詳細介紹。哥倫比亞大學學校特色特色之一在於它地處紐約,與華爾街、聯合國總部和百老匯比鄰。在這個全國的文化,金融,外交中心,你可以在讀書的過程中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機會。特色之二在於它所處的社區。
  • 這個冬天到底有多冷?氣象數據告訴你……
    這個冬天到底有多冷?多地出現的低溫低到什麼程度?今年冬天為什麼會這麼冷?寒潮頻發與全球變暖是否矛盾?對於這些大家關心的問題,今天讓我們來聽聽氣象學家是怎麼說的。   中央氣象臺副主任魏麗介紹,相比之下,發生在2016年1月21日至25日的寒潮曾被稱為「BOSS級寒潮」或「世紀寒潮」。受其影響,中東部部分地區最大降溫幅度達12~18℃,氣溫0℃線南壓至華南中部,最低氣溫-10℃南壓至長江中下遊沿江,雪線南壓至廣州及珠三角一帶,為有氣象記錄(1951年)以來最南端,廣州城區出現有氣象記錄以來第一次降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