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魚先養水,孔雀是鹼水魚,適合弱鹼性水。中國的水質一般是南酸北鹼,大家可以用PH試紙試試自家自來水,如果偏酸可以在過濾裡加點珊瑚骨有助於調節水質使其呈弱鹼性。最好淨缸養,缸裡別加沉木,因為沉木會讓水變酸。孔雀比較喜歡靜水,所以缸裡水流別太強。魚市上兩三塊、三五塊一條的孔雀一般都是品相差或雜交的,但它們也有優點:很好活,是新手必備。稍好的品種一對幾十上百也是有的,更離譜的是我在內個什麼寶上看見有一萬一對的……估計是鑲了鑽石的。
孔雀魚這個魚來說好養也不好養,看這篇文章的人肯定沒少聽別人說,這種魚換換水就好了特別好養。到最後魚養了不久肯定就死亡了。
首先就是水質上下手就跟人的生活環境一樣,差環境人能健康麼?對於魚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
你要做的就是準備好過濾棉、陶瓷環、過濾盒、過濾器、加熱棒(家裡面有暖氣的可以忽略加熱棒)、準備上海鹽這個三塊錢兩塊錢一袋 。以上這些東西水族館都有某寶也有,根據魚缸的大小來大約估計要多少材料。也不會花費多少錢,如果嫌陶瓷環貴可以選擇把紅磚砸碎來使用。效果是一樣的。
把陶瓷環放在過濾盒最下面,上面鋪設一層過濾棉即可,連上水泵過濾一兩天就可以放魚了裡面不要放底砂啊假水草 還有彩石 對魚只有百害無一利。
在日常的維護中只要少餵點食水少了加入點水就好了。但是一定要注意溫差不要太大。
做好初學者開缸的必要程序外,還應注意孔雀魚最適宜的水體 PH值在7.2-7.4之間,即偏弱鹼性的水質最適合孔雀魚的生長和發育,當然孔雀魚也可以在中性水質7.0下生存,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避免養孔雀魚時,水質變酸,水體在養魚時,由於多種生化作用,亞硝酸鹽的積累,都會使水體慢慢變酸,因此養孔雀魚首先要勤換水,小缸的話要3-4天換三分之一水,大缸的話要少換三分之一水,也要綜合考慮魚群的數量決定。
但是換水不能急於求成,要採用滴流換水的方式,水中換水越少越慢,換水不僅能刺激孔雀魚的身體發育,產生飢餓感(吃得越多當然長得越快),而且還能降低水中亞硝酸鹽對魚體的毒害,亞硝酸鹽對魚兒來說,可說是致命的毒藥,而亞硝酸鹽是魚兒的排洩物通過細菌分解而形成的,因此它肯定存在。做個勤勞的水手,基本可以保證不死魚。
除了不同品種的孔雀魚不要混養外,就是要講究餵養方法了。孔雀魚希望長得漂亮好看些,首先是營養得跟上,除了日常合適的魚糧外,可以每周餵個1-2次剛孵化的豐年蝦幼蟲(如何培養豐年蝦幼蟲晚些會講),豐年蝦幼蟲是魚兒一種很好的蛋白質補充劑,孔雀魚也特別喜歡吃,豐年蝦幼蟲餵養的孔雀魚,生長發育都會比較快,營養跟上了,蛋白質補充到位了,想長得不好看都難吧。其次是增加餵養頻次,少吃多餐,每兩個小時餵一次,每次餵食的量少量即可。
但有些魚友著急的,希望孔雀魚尾巴儘量長長一些,大一些,長更快一些,這裡有一種不推薦但實際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每次換水從原來的1/3,調整至1/2或3/4,採用點滴換水法以非常慢的方式點滴換水,這種方式能最大限度的刺激孔雀魚生長發育,屬於揠苗助長的方法,長得快一些,營養就必須及時補充和跟上,不然極易出現畸形發育等病變。
另外,有得必有失,採用此方法催長的孔雀魚自然壽命自然會比正常生長的短一些,大概只有正常生長發育的一半左右的壽命。其實跟人妖一樣,通過不正常的手段獲得的,能享正常的壽命嗎?
孔雀魚幼魚比較難分公母,但成魚或半成魚基本上就很好分辨了,身體短尾巴長的為公魚,公魚腹部底下還有一根管狀的生殖器,母魚身體長尾巴短,且顏色沒有公魚豔麗好看。
像這種尾巴長而飄逸,身體短的都是公魚。臨產前的孔雀魚母魚喜歡獨處,自己一個人躲在角落裡,同時可以通過肉眼觀察母魚腹部尾部的黑斑,腹部尾部黑斑為孔雀母魚待產的最明顯的特徵,肚子越大,黑斑越大,說明母魚就快要生了,如果此時母魚肛門突出,這個時候就可以把母魚撈起來單獨隔離了。
孔雀魚隨後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