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火星的隕石,為什麼大部分都落在南極和沙漠?-虎嗅網

2020-11-23 虎嗅APP


今天咱們一起來聊聊隕石的秘密和地外世界的故事。


如果在晴朗的夜晚仰望星空,有時候我們可以看到流星划過。在碰到流星雨的時候,年輕人一般喜歡比賽誰看到的流星更多。


實際上,流星和隕石之間是沒有關係的。



林楊挺,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流星是宇宙中很小的塵埃,它在高速穿過地球大氣層的過程中,因摩擦而發光發熱,因此大部分流星都被燃燒掉了,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可能會殘留下來。


如果想要尋找這些流星的塵埃,那最好是到大氣層外面去,比如在空間站上搜集。


火流星


隕石與火流星有關。火流星是闖入大氣層的小行星,它以每秒十幾公裡甚至二十公裡的速度撞擊地球,在穿過地球大氣層時因高速摩擦會形成一個火團。


因為火流星往往比較大,沒有燃燒完全的部分掉落到地上被我們撿到,這就是我們說的隕石。


熔殼——區別真假隕石的最重要特徵


從隕石的降落過程,我們可以知道,隕石區別於地球巖石的一個特徵,那就是它在高溫燃燒過程中,表面熔融並快速冷卻而形成了一層玻璃,我們稱之為熔殼。


表面的這層玻璃厚僅約一毫米,跟隕石內部完全不一樣,所以很好區分。另外,這層玻璃往往會龜裂成多邊形,時間長後會非常明顯。



我們經常會收到一些愛好者寄來的所謂隕石,其中大部分是假的。


有些寄來的樣品表面雖然會有「熔殼」,但實際上大部分是沙漠上一些石頭的漆皮,這層漆皮與內部組分是連續的;另外有一部分是黑色的鐵礦石,也不是真正的隕石。



熔殼是隕石最重要的特徵,本質上是表面的一層玻璃。大部分熔殼是黑色的,但有極少數非常特殊,呈現出像玉石般漂亮的綠色。



大概90%的隕石含有金屬顆粒,我們知道金屬是很容易生鏽的,所以去除熔殼的隕石內部成分常表現為濃淡不一、鏽跡斑斑的褐色,這也是鑑定大部分隕石的重要特徵。


除了金屬成分,隕石中還有一些很小、很圓的石質球體,它是在沒有重力的條件下熔融形成的,所以形態非常圓,我們稱之為球粒,具有球粒的隕石稱之為球粒隕石


球粒隕石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大家可能比較熟悉的、由金屬組成的隕石,叫鐵隕石。


在烏魯木齊新疆地質礦產博物館前,擺著一塊我國最大的鐵隕石——新疆鐵隕石。


新疆鐵隕石


如果從鐵隕石上切割下來一塊並打磨拋光,然後用很稀的酸來腐蝕表面,會產生不均一的花紋。


這個花紋實際上是由於兩種不同的鐵鎳合金中鎳含量不同,因此其抗腐蝕性不一樣,就會出現這種花紋。


這需要上百萬年的時間慢慢冷卻才能形成,所以在實驗室中是沒有辦法仿製的。



火流星如果落地之後馬上被人們撿到,我們稱之為目擊降落型隕石


當年歐陽自遠院士帶領研究人員,在吉林考察我國最著名的一塊石隕石,那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隕石雨,其中最大的一塊將近1.8噸。



目擊降落型隕石非常稀少。另外,因為它剛剛掉下來就被撿到了,所以它很新鮮。


在我國有一些很著名的目擊隕石,包括1976年墜落在貴州省的清鎮隕石、1973年墜落在陝西省的寧強隕石,以及含有高壓礦物的隨州隕石和巖莊隕石。目前我國撿到的有名字的目擊隕石大概只有67塊,還是非常少的。


一般情況下隕石都墜落在人煙稀少的地方,但是少數情況下會砸到人、汽車甚至砸到人家裡。


2008年,在北京距清東陵約3km的一個叫興隆泉的小村莊,也發生了一次隕石墜落事件。這間房子的女主人離開沙發沒多久,一個隕石直接砸穿房頂,打到沙發上,最後彈到床上。隕石在鏡子上還留下擦痕,隕石碎裂成幾塊,總重約3kg。


這是非常稀少的事件,而且很幸運,不僅沒傷著人,還發了一筆財。



2013年,在俄羅斯發生了一起非常有名的車里雅賓斯克隕石雨事件。其中最大的一塊隕石直接砸進湖裡,收集到的樣品總重量超過1噸。


此次隕石撞擊的能量非常大,強烈的衝擊波損毀了很多建築物,間接導致1000多人受傷。


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隕石雨


小行星撞擊地球雖然是很小概率的事件,但有可能是大災難。


模擬計算表明,如果小行星的直徑超過140米,那麼隕石撞擊會給一個區域帶來災難,如果是一公裡以上的小行星撞擊,就有可能導致全球性的災難。


走,去南極撿星星


我們在地球上看到掉下來的隕石還是很少的,撿到有1300塊左右,而實際上有名字的隕石大概有6萬多塊,大多數隕石我們並不知道它是什麼時候掉下來的。


哪裡是撿隕石的好去處呢?


南極!


大家都知道,南極不僅氣候惡劣,而且有很多非常危險的地方,所以我們內陸隊去南極內陸科考之前需要送行,要喝壯行酒。


第22次南極科考內陸隊出徵儀式(2005.12.23)


我們去距離中山站400多公裡的南極格羅夫山,路上走了8天,在2005年的最後一天才到達營地。


剛到營地的時候,雖然我們隊裡11個人做的是各種各樣的野外考察工作,但大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星星。


第一個找到隕石的是機械師徐霞興,他一找到隕石就趕緊喊:「林老師,林老師,快過來」。雖然我一直做隕石研究,但那也是第一次親眼看到星星掉落在地球上的樣子,所以當時比較激動。


第二天是2006年元旦,大家做的第一件事還是找星星。最後我們每個人都找到了隕石,這也是我自己親自找到的第一塊隕石,圓了我到南極找隕石的夢想。


南極格羅夫山地區的地表是藍盈盈的冰面,部分表面覆蓋著雪,隕石在這個背景下是非常顯眼的,所以很好找。



在冰漬帶因為有很多地球上的石頭,找起來會比較費勁,但是認準隕石的熔殼特徵,還是很容易辨認出來的。



當地的衛星圖顯示,冰從右邊往左流動,被山脈擋住了,而隕石大多分布在山脈的下遊。


黃色和紅色符號表示發現隕石的位置,綠色符號表示營地位置


在南極遇到的困難之一是白化天,天地白茫茫一片,不僅什麼都看不見,還會失去方向感。



最危險的是冰縫,因為冰縫被雪蓋住了,實際上是看不見的,只有車子從上面軋過去才顯露出來。


如果是很大的冰縫,車子和人都會掉進去,肯定就回不來了,這是非常危險的。


這次因為有經驗豐富的機械師徐霞興和李金雁,以及隊長琚宜太,所以還是比較安全的。



在南極生活的主要問題是沒有青菜吃,豬肉、牛肉、羊肉都凍得硬邦邦的,需要用斧砍。


當時我們只帶了一棵大白菜,就一直留著過春節包餃子的時候才吃。



在南極內陸的58天裡,大家的野外考察工作都完成了,還撿到了5354塊隕石,都很高興,返程時也輕鬆了很多。


是不是隕石都掉到南極去了,所以我們才都到南極去找?


其實不是的。隕石掉在地球上哪一地方的概率是一樣的,大概一年中一萬平方公裡的範圍內會有幾塊,甚至更少一些。


南極之所以隕石比較多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南極非常冷非常幹,隕石是很怕水的,只有在很乾的環境下才可以保存上百萬年;二是隕石隨著冰流動並在被山脈阻擋的地方停下來,強烈的風將冰吹沒了,隕石就留了下來,所以南極是找隕石最好的地方。



除了南極,找隕石的另一個好地方是沙漠。


因為沙漠非常幹,隕石在沙漠裡保存十幾萬年也沒有問題,但是沙漠中沒有冰來搬運隕石,所以相對南極來說,隕石不會在沙漠中被集中到某一個地方。



我國西北,尤其新疆有大面積的沙漠。近年也陸續發現了較多的隕石,已命名的中國沙漠隕石有251塊。



這些隕石是非常珍貴、稀罕的東西,那麼我們如果發現了隕石之後,需要注意一些事項。


首先要從多個角度給隕石拍一些照片,記錄隕石掉在地上的樣子,然後用GPS記錄地理坐標,另外可能要記錄一下周邊的地貌環境,特別注意要在乾燥條件下保存隕石,保持密封狀態,因為隕石怕水。


很多人可能會用磁鐵去吸隕石,但最好不要這麼做,因為這會改變隕石的磁性。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儘快聯繫專業機構來幫你分類鑑定和命名,這需要提供不少於20克或者20%重量的樣品作為該隕石的標本。


與地球上的石頭不一樣的是,每一塊隕石都有名字,對沒有名字的隕石做出來研究成果是不能發表的,我們一般用發現地的地名來給隕石命名。


但是像南極格羅夫山地區發現了那麼多隕石,這時候我們會用地名加時間的方式來命名,比如說GRV代表格羅夫山,02代表2002年,0090是它的編號。


隕石的來源:小行星、月球和火星


全球發現的6萬多塊隕石大致可以分為三個來源:小行星、月球和火星。


小行星在整個太陽系分布非常廣,大多是位於木星與火星之間的小行星帶,而掉到地球上的屬於近地小行星,它們的軌道要與地球軌道相交。



大部分的小行星我們並不知道它的軌道,但是少量的小行星可以通過在三個位置,布設相機對準天空拍火流星的方式,利用三角測量的方法計算出它的軌道,並根據計算出的位置去找隕石。


用這個辦法,在德國非常著名的城堡—新天鵝堡就找到了一塊隕石。



2008年,有天文臺觀測到一個小行星,並計算出它的軌道不是跟地球近距離交會,而是直接撞到地球上。


20個小時以後,這個小行星確實撞到了地球上,且在預測的位置找到了隕石。


紅點表示在預測範圍內成功找到隕石的位置


這些隕石很特殊,包含多種不同的類型,其中一種稱之為橄輝無球粒隕石,它含有金剛石,要切下拇指頭那麼一小塊兒,就要花一天的時間。



另外,還有在非洲沙漠找到的月球隕石、在2002年于格羅夫山找到的我國第二塊火星隕石。


找那麼多隕石有什麼用呢?


首先,對大部分人來講,這是一份非常難得的、上天饋贈的禮物,這真是天上的星星。有少量隕石外觀很漂亮,因此也是奇石愛好者的收藏品。


因為隕石非常稀罕,所以有市場,但這方面還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在網際網路上很容易查到一些隕石的交易價格,從幾美元到一兩千美元每克,差別非常大,這主要取決於是什麼類型。


阜康橄欖隕鐵


隕石最重要的價值在於科研,它們告訴我們,大陽系是如何形成的,各行星的演化歷史等內容。不同類型的隕石,講述的是不一樣的故事。



大部分的隕石來自於小行星,我們又稱它為太陽系的化石。可以通過它,來認識太陽系是怎麼從塵埃和氣體的星雲盤演變成八大行星的。



除了科學研究之外,可能會有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危險,所以我們還需要通過研究它來監測、預警以及防禦小行星撞擊。



將來我們還會走向太空,不能什麼東西都從地球上帶過去,所以小行星也是未來非常重要的太空資源。



月球隕石則是另一個故事。


目前我們的月球樣品主要是阿波羅號採集並帶回地球的,六次共採回382公斤月球樣品,另外則是前蘇聯分三次從月球採回的300克樣品。



月球隕石已找到400多塊,總重600多公斤,超過了阿波羅號採回的月球樣品總重。


1981年在南極找到了第一塊月球隕石。將這個隕石帶回去之後發現,它跟阿波羅號採回的月巖樣品完全一樣,很快確定它就是月球隕石。


實際上,日本科學家更早從南極找到三塊月球隕石,但是他們不認識呀,所以失去了第一個發現月球隕石的機會。


人類歷史上確定的第一塊月球隕石


通過對比月球正面和背面的氧化鐵含量分布情況,我們可以發現月球組成是不均勻的。


阿波羅號和前蘇聯採回的月球樣品,都是在月球正面很小的區域內。那背面以及其它地區的月球組成,就需要通過月球隕石來進一步分析研究。


月球正面、背面的氧化鐵含量分布圖。黑點符號表示阿波羅號和月球號著陸點


我國的嫦娥三號落在了月球正面,嫦娥四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落在月球的背面,而且是落在一個很大很深的撞擊盆地裡面。


如果順利的話,我國將在2020年底由嫦娥五號從月球採樣返回,那時就有新的樣品來認識月球了。



目前火星隕石是我們唯一能夠得到的火星巖石樣品。


今年有三次火星發射任務,分別是美國的毅力號、印度的希望號和我國的天問一號,三個火星探測器都是做遙感探測方面的工作,並不會帶回火星樣品。


實際上,火星隕石發現很早,確認很晚。


第一塊火星隕石於1815年掉落在法國,當時只覺得這塊隕石很特殊,因為沒有火星樣品來對比,所以並不能確定它就是來自火星。



我們可以通過測量巖石的放射性同位素組成來測定年齡。


如,現在火山噴發形成的石頭的年齡是零,小行星的隕石年齡都是45億年,月球巖石的年齡在30多至40多億年。


這些火星隕石的年齡是13億年,甚至是更年輕的2億年,這說明它們來自一個比月球更大的天體,但是僅僅根據這一點還不能確定它來自火星。


將這塊火星隕石切開後,發現裡面有玻璃質的黑點,這是小行星砸到火星上時高溫條件下形成的玻璃,在玻璃中包裹有火星氣體,其分析結果與1976年海盜號對火星大氣的分析結果完全一樣,這就證明這個隕石確實來自於火星。



目前已經發現的火星隕石共有268塊,重達200多公斤,我們對火星的認識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火星隕石的研究。


為什麼大家那麼關心火星呢?


很多人認為火星上有生命。1996年,美國NASA科學家還聲稱,在這塊ALH 84001的火星隕石中找到生命存在的證據,並引發爭論。現在基本認為之前的證據或是地球上的汙染、或是樣品製備過程人為產生的。


不管怎麼說,對火星形貌等方面的探測發現,在火星上應該曾經存在過河流、湖泊甚至古海洋,而且目前在火星大氣中也存在一些甲烷,也就是說火星至少曾經具備過滿足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


正在進行的火星探測計劃,以及未來的任務,都仍把生命的探測作為最重要的目標



研究火星生命的另一途徑是研究火星的環境變化,即判斷它是否宜居,其中一個思路是通過火星隕石進行相關研究。


火星隕石的巖漿冷卻之後,巖石與地下水相互作用,因此又記錄了這個時候火星地下水的信息,這裡我們關心水的氫同位素組成,也就是D/H的比值。這個比值可以區分火星的水與地球上的水,相當於水的指紋。


我們說火星以前有水,但現在表面上沒有流動的水,因此有一部分水是逃進太空了。逃走的水越多,留下水的就越重,即D/H比值越大。因此,測出火星地下水的D/H比值很重要。


我們將火星隕石切開,磨成片來研究,發現其中有兩處含水量比較高,其中一處是礦物中捕獲的巖漿,即玻璃質包裹體,另一處是含水礦物磷灰石。


由於要分析的樣品非常小,我們使用了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納米離子探針設備。



這個儀器會形成一個非常細的,小到50納米的一次離子束,去轟擊樣品的表面。轟出來的二次離子通過一個磁場時會發生偏轉。質量小的偏轉大,所以不同質量的離子就能分開,然後用接收器分別記錄信息的強弱。這樣就能得到樣品的水含量和D/H比值。



磷灰石的實驗結果顯示火星巖漿中水含量很低,大概是地球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說火星很乾。


玻璃包裹體反映了火星內部的水與火星地表水的混合結果,據此我們知道火星地表水的氫同位素組成很重,比地球大洋水重約7倍,說明有非常多的水逃離了火星。


我們認為在大概30億年前火星地表有流水。火星逐漸變冷之後,一部分水跑掉了,一部分水變成了地下冰川和凍土。


如果兩億年前有巖漿噴發出來,帶來的熱量可以使地下凍土和冰川融化形成水,這可以提供一個有利於生命存在的環境。



從尋找散落的星星,到對這些星星進行分析研究,再到主動去探測各種天體,並採集樣品返回地球,從而更好地認識地球和整個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


隨著技術的飛速進步,人類終究會走出地球這個搖籃,去發現新的大陸。

       

相關焦點

  • 那些來自火星的隕石,竟然大部分都落在南極和沙漠?
    真正和隕石有關的是火流星,火流星是闖入大氣層的小行星,沒有燃燒完全的火流星部分掉落到地上,被我們稱之為隕石。科學家為了撿到更多的隕石進行研究,首選的地點就是南極和沙漠。隕石落在全球各地的概率是一樣的,那麼為什麼大部分隕石在南極和沙漠被發現?
  • 那些來自火星的隕石,竟然大部分都落在南極和沙漠?
    文章來源:格致論道講壇 「大部分的隕石來自於小行星,可以通過它來認識太陽系是怎麼從塵埃和氣體的星雲盤演變成八大行星的,我們還需要通過研究它來監測、預警以及防禦小行星撞擊。」
  • 隕石:來自太空的「禮物」
    但是地球上海洋面積佔70%,所以按照概率來說,70%的隕石可能落在海裡,剩下30%的隕石落在陸地上。而在陸地上,大部分被高山、森林覆蓋,再加上溼潤環境對隕石的風化作用,想要尋找到隕石是極難的。因此,南極四周的山脈所在地都是潛在的隕石富集區。而且黑褐色的隕石在南極的淡藍色冰面上非常顯眼,易於被發現和收集。
  • 什麼是火星隕石,火星隕石是怎麼到達地球的?
    大家都知道,太空中存在著大量的小行星或固體碎塊,當它們被地球引力捕獲,將變成流星墜入大氣層。大部分的流星都會在到達地球表面之前燃燒殆盡。但是也有個別例外,沒燃燒完的殘骸墜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隕石。而通過此前對月巖的研究,識別出的月球巖石年基本上都在30-40億年左右,因為30-40億年前月球已經冷卻。參考之前的推算,火星在2億年前可能仍存在火山噴發,因此會產生新的巖石。那麼科學家懷疑,年齡較輕的隕石來自火星的機率比較大。
  • 為什麼南極容易找隕石
    隕石是人類認知太陽系形成和演化的重要窗口,每天降落到地球表面的地外物質約10²-10³t,大約只有1%降落後可成為隕石,但每年人類能觀察和找到的隕石是極少的,而南極冰川和沙漠地區卻是目前全世界隕石的主要發現地。
  • 研究證實大部分二輝橄欖巖質火星隕石來自火星表面同一巖漿構造
    本文選擇中科院論文,未經允許不得,轉載不得修改火星隕石是目前唯一可獲得的火星巖石樣品,其中二輝橄欖巖質類型較為稀少,我國在南極格羅夫山發現的火星隕石GRV 99027是該類隕石中的第4塊樣品,重約9.97克。火星表面分布大量撞擊坑,表明相當古老。但是,二輝橄欖巖質和大部分玄武巖質火星隕石的同位素年齡不到2億年,特別是前者具有完全相同的。
  • 什麼是火星隕石,它是怎麼到達地球的?為何被稱為火星的「信使」
    大家都知道,太空中存在著大量的小行星或固體碎塊,當它們被地球引力捕獲,將變成流星墜入大氣層。大部分的流星都會在到達地球表面之前燃燒殆盡。但是也有個別例外,沒燃燒完的殘骸墜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隕石。而大部分隕石都在40億年以上。而通過此前對月巖的研究,識別出的月球巖石年基本上都在30-40億年左右,因為30-40億年前月球已經冷卻。參考之前的推算,火星在2億年前可能仍存在火山噴發,因此會產生新的巖石。那麼科學家懷疑,年齡較輕的隕石來自火星的機率比較大。
  • 它來自火星,最珍貴的隕石沒有之一
    科學家在探測火星隕石內部納米級的化合物以及所含的同位素,發現其含有氫、氮、氧、硫等元素,研究結果表明這些有機質的氫同位素組成,完全不同於地球或其他小行星的有機質構成,而是富氘的典型的火星物質特徵,因此可以確定它們來自火星。
  • 這份來自火星的「快遞」請查收
    科學家在探測火星隕石內部納米級的化合物以及所含的同位素時,發現其含有氫、氮、氧、硫等元素,這些特定元素的含量,也給火星隕石的鑑定提供了線索,「火星隕石的氧同位素組成與月球、地球都不同,例如火星隕石中的氧17、氧18約比地球多萬分之三。」徐偉彪說。張愛鋮則表示,天體形成時,距離太陽的遠近會導致天體溫度的不同,從而影響其內部元素的比例。
  • 這份來自火星的「快遞」請查收
    科學家在探測火星隕石內部納米級的化合物以及所含的同位素時,發現其含有氫、氮、氧、硫等元素,這些特定元素的含量,也給火星隕石的鑑定提供了線索,「火星隕石的氧同位素組成與月球、地球都不同,例如火星隕石中的氧17、氧18約比地球多萬分之三。」徐偉彪說。張愛鋮則表示,天體形成時,距離太陽的遠近會導致天體溫度的不同,從而影響其內部元素的比例。
  • 火星隕石的地球「流浪記」
    此外,這些隕石又和絕大部分古老的小行星隕石不同,它們的年齡都很年輕,甚至比大多數月球巖石還年輕。這些證據似乎都將隕石的來源指向了火星。科學家將這些未知的巖石劃分為不同的巖石類型,統稱為SNC族隕石(SNC為三塊典型樣品名字的英文首字母,S: Shergotty, N: Nakhla, C: Chassigny)。
  • 月球和火星隕石科研和収藏價值都高
    、火星和小行星帶,還有可能來自於水星及其他星球,有的隕石甚至可能是來自於45億年前的地球,它們在歷史上被撞擊出去,遊蕩了數十億年之後又回到了地球家園。太陽系示意圖,大多數隕石來源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在這些隕石中,「月球隕石」和「火星隕石」科研價值和市場價值最高的隕石。它們來源於太陽系小星體對於月球和火星表面強烈的撞擊,生成濺射的碎片被地球引力捕獲,最終掉落在地球上成為隕石。
  • 火星隕石如何識別
    事實上,目前沒有一個是真正的紅色火星隕石(除了落在地球後被風化的部分)。有些火星隕石確實是深綠色的(納赫利特),有些隕石有淺綠色的部分(一些超鎂鐵質的玄武巖),但大多數是灰色或灰白色的,還有一些是棕色甚至黑色的。我們看到探路者或「精神」登陸點(有些部分被紅色塵埃覆蓋)下有明顯灰色露出來的圖像,但許多人還是錯誤的以為火星巖石是紅色的!
  • 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來自火星的隕石是否能夠給我們答案?
    羅賓·貝克/AFP/Getty Images在一顆來自火星的隕石中,真的找到了生命嗎?來自火星的隕石上並沒有發現生命。在火星隕石上看到的是被認為可能是生命的化石證據的物體。另一方面,其它的南極隕石中未發現有PAH的跡象,同時如果PAH是來自地球的汙染,它的濃度應該在表面最大。多種在裂縫中的礦物呈年代層沉積,特別是鐵以磁鐵礦的形式沉積,它被認為是地球上典型的生物沉積形式。此外,還有卵狀或管狀的小結構存在,可能是裂縫中碳酸鹽裡沉積的微生物化石(來自研究員麥凱蓋爾,吉布森,託馬斯-凱普塔,扎爾的研究)。
  • 奔·火|火星隕石的地球「流浪記」
    最早被發現的火星隕石名為「Chassigny」,除此之外,截至1962年,還有3塊火星隕石在全球其他地方被收集到。這類墜落被人看見並很快收集起來的隕石又稱為「降落型隕石」。長期以來,人們不確定這些隕石來自哪裡,只知道它們經歷過高溫熔融,是從巖漿中結晶形成的巖石。此外,這些隕石又和絕大部分古老的小行星隕石不同,它們都很年輕,甚至比大多數月球巖石還年輕。
  • 每日科普|火星隕石的地球「流浪記」
    此外,這些隕石又和絕大部分古老的小行星隕石不同,它們都很年輕,甚至比大多數月球巖石還年輕。這些證據似乎都將隕石的來源指向了火星。科學家將這些未知的巖石劃分為不同的巖石類型,統稱為SNC族隕石(SNC為三塊典型樣品名字的英文首字母,S:Shergotty,N:Nakhla,C:Chassigny)。
  • 隕石是什麼?它來自什麼地方?
    你一定聽說過隕石,並知道它撞擊地球表面是一件非常不受歡迎的事情。但即便如此,人類已經在大約24000起隕石撞擊中倖存下來了。當想到下一次隕石撞擊及擔心其所帶來的後果想像一下,當下一次時,你是否好奇過這些隕石是從哪來的?為什麼它們要來撞擊地球,恐嚇這顆星球上的居民們?
  • 你可能不知道--這種隕石來自你的家鄉!
    本期我們展示的隕石全部來自國內的各個省市。由於年代久遠,個別省未能收集到圖片資料,頗感遺憾。感謝提供圖片的隕石愛好者。隕星的降落總是很突然的,絕大多數的隕星軌跡現在還無法及時做出預報和跟蹤。每年落到地面上來的隕石可多達成千上萬塊,但大多數落在海洋、沙漠、森林、崇山峻岭和渺無人煙的地方,能被人親眼看見其降落並找到的隕石標本只有很少的幾塊(目擊隕石)。
  • 堪稱完美的玄武質火星隕石賞析
    前面的文章我們已經介紹了,目前全球發現的火星隕石與月亮隕石,主要發現在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區,這是一個近次於南極洲的第二大荒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質荒漠。
  • 講解:火星玄武質斜長巖隕石
    前面的文章我們已經介紹了,目前全球發現的火星隕石與月亮隕石,主要發現在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地區,這是一個僅次於南極洲的第二大荒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質荒漠。由於該地區條件惡劣,也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雖面積達906萬平方千米,如今只在撒哈拉沙漠邊緣地區,大約有250萬人生活在此,主要分布在茅利塔尼亞、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