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歌舞片《雨中曲》(1952)裡吉恩·凱利拿著一把傘在雨中的街道起舞,這一片段早已成為影史經典一幕。
67年後的2月23日,他的導演之一 —— 斯坦利·多南(Stanley Donen)與世長辭,終年94歲。
斯坦利·多南
多南的從影記錄中點綴著一些好萊塢最受歡迎的音樂歌舞片,好多人都以為他早就離開人世了,主要也是他出道太早,25歲時就與吉恩·凱利聯合執導了《錦城春色》(1949), 28歲時又與吉恩·凱利聯合執導了《雨中曲》。
九歲時,他在電影院看了《飛到裡約》(1933),這是他的偶像「舞王」弗雷德·阿斯泰爾和金姐·羅傑斯主演的第一部音樂歌舞片,他被深深的感動。
《飛到裡約》
多南說弗雷迪·阿斯泰爾激發了他對音樂歌舞片的風格感和熱愛,並把他作為電影製作人的事業起步歸功于吉恩·凱利。讓-呂克·戈達爾曾經寫道:「斯坦利·多南是音樂劇的大師,如果沒有多南的名字,這一類型的任何歷史都是不完整的。「
音樂歌舞片現在寥寥無幾,而我們距離好萊塢黃金時代已經太過久遠,這也是為什麼像斯坦利·多南這樣的導演漸遺忘的原因。在他的28部電影作品中,相當一部分是音樂歌舞片,當然包括他最著名的電影《雨中曲》(與金·凱利聯合導演)。
多南在事業早期被凱利蒙上陰影,從未獲得奧斯卡提名,直到1998年才等到奧斯卡榮譽獎。那一年,是馬丁·斯科塞斯頒獎給他,多南與他的奧斯卡小金人臉貼臉地跳了一段踢踏舞,低聲吟唱了他的偶像弗雷德·阿斯泰爾在《禮帽》(1935)中唱過的歌曲《臉貼臉》,邊唱邊來了一段踢踏舞:
天堂,我在天堂,
我的心跳得幾乎說不出話來
我似乎找到了我所追求的幸福
當我們一起出去跳舞時,臉貼著臉……
2004年威尼斯電影節再獲終身成就金獅獎,他又即興跳了一段:
在過去的二十年裡,多南一直與喜劇傳奇和編導伊蓮·梅(《麥基與尼基》《求婚騙術》編導和《青澀戀情》導演)保持著浪漫的關係。
今年八十六歲的梅是位喜劇天才,近兩年還在好友伍迪·艾倫為Amazon拍攝的劇集《六場危事》(2016)中演妻子。
曾有記者問到多南是否曾向梅求婚,他回答大約求了172次,他們過著的可以說是「事實婚姻」了。她送了一條銀質獎章的項鍊掛在多南脖頸上,上面寫有:「他是斯坦利·多南,如果他走丟了,請送回伊蓮·梅那兒。「
斯坦利·多南和伊蓮·梅
2013年和2014年,他們倆曾共同創作了一個劇本,關於「電影製作」和「拍攝出錯」的故事。計劃多南擔任導演,他們的老友邁克·尼科爾斯(《畢業生》《靈欲春宵》《偷心》導演,已於2014年11月離世)擔任製片人。
由於沒人願意為這個項目出資,他們只是邀請了原定演員查爾斯·格羅丁、克里斯多福·沃肯、珍妮·伯林、羅恩·裡夫金和邁克·尼科爾斯一起進行了一場劇本朗讀會。
多南結過五次婚,有三個孩子,包括視效總監彼得·多南(2003年離世)和《紙牌屋》《心靈獵人》的製片人約書亞·多南。所以,加裡·格蘭特在斯坦利·多南執導的電影《謎中謎》中扮演的角色名叫彼得·約書亞。
吉恩·凱利(左)和斯坦利·多南(右)
很少有工作關係能像斯坦利·多南和吉恩·凱利那樣,他們共同執導了幾部經典的音樂歌舞片,如《錦城春色》(1949)、《雨中曲》(1952)和《好天氣》(1955)。
1951年,他獨立執導的《皇家婚禮》由弗雷德·阿斯泰爾主演,片中有一個經典場面,讓演員打破空間概念。——阿斯泰爾回到家裡在牆壁和天花板之間起舞,這個極具創意的拍攝手法讓這一段成為經典。
《皇家婚禮》
這段舞是在巨大的可以旋轉的籠子(類似養倉鼠的圓籠)裡放置了一整個房間,所有家具都用螺栓固定住,攝影機和攝影師也都保持固定機位來完成拍攝。
它啟發了《2001:太空漫遊》(1968)的太空艙運動場景。不過這並非是本片首創的,至少在默片時期,就有《當雲匆匆消散時》(1919)和《船》(1921)也用過同樣的手法。
《皇家婚禮》的置景方式(右圖)
《雨中曲》那場「雨中歌唱」片段,吉恩·凱利不怕被淋溼,因為雨讓他快樂,他因墜入愛河而興奮不已。實際上,要拍成這種效果並非易事,需要周密的規劃。
不僅需要通過控制閥門來控制水壓,為了使雨滴更清晰,他還在水槍中加入了牛奶,照顧到方方面面。
喝牛奶吧!
斯坦利和吉恩·凱利還發明了一個萬花筒鏡頭,來諷刺他們都不喜歡的巴斯比·伯克利式歌舞片風格。
不過多年後,斯坦利回憶,他的確曾經很長一段時間不喜歡伯克利的萬花筒手法,後來才覺得他們的確與眾不同。「有趣的是它們一點兒沒變,是我變了……只有我們對其意思的理解改變了。」
《第四十二街》(1933)裡的巴斯比·伯克利式「萬花筒」風格
《雨中曲》
《七對佳偶》(1954)是另一部經典歌舞片,不過當時米高梅對它沒有寄予很高的期望,大幅削減了預算,迫使斯坦利使用彩色布景,而不是現場拍攝。他們選擇將更多的投資分配給《羅斯·瑪麗》(1954)和《蓬島仙舞》(1954)——事實證明,這兩部電影在商業和評論界的成功都比不上《七對佳偶》。
《七對佳偶》
1955年的《好天氣》是他與吉恩·凱利的又一次合作,這部片裡最有趣的一首歌是「我不該來的」——它是一首「藍色多瑙河」的填詞版,不妨來聽一曲。
《好天氣》——
「我不該來的」唱段
能看得出斯坦利·多南在戈達爾心中,確實是有分量的。多南與喬治·艾博特聯合執導的《睡衣仙舞》(1957)被戈達爾稱之為首部「左派歌舞劇」(socialist operetta)。
而初出茅廬的鮑勃.福斯(後來也成為歌舞片大師)負責這部影片的編舞工作,其攝影機運動與舞蹈空間靈活運用,尤其是工人歡樂野餐時的大舞蹈場面,非常顯功力。
《睡衣仙舞》
《甜姐兒》
斯坦利與奧黛麗赫本拍攝《甜姐兒》時,也有一個動人的時刻,這是他與赫本的首度合作。有一場發生在夜總會的爵士芭蕾,奧黛麗穿著一襲黑色緊身衣全身滑動,但白襪子卻備受爭議,她請求斯坦利·多南別讓她穿,因為那與黑色的服裝完全衝突。
斯坦利說:「親愛的,如果不讓你穿白襪子,觀眾就看不見你的腳了,舞步會乏味無聊。」奧黛麗感動的立即就哭了。當拍攝結束後,她看到影片,給斯坦利一張便條,上面寫著「你堅持要穿白襪是對的。——愛你的奧黛麗。」
《甜姐兒》
斯坦利·多南是個聰明人,那時的好萊塢電影有個要求,男女主角即使已經結婚,他們也不能同床共枕,也要同室分床睡,這是審查規定的。
他在拍攝《釣金龜》(1958)時用了一個創新的技術對待審查,他用「分屏」將加裡·格蘭特和英格麗·褒曼分別在床上給對方打電話的鏡頭處理成他們好像躺在一張床上,中間一條清晰的「界限」清晰可見。在電影審查人員面前,這一幕順利過關。
《釣金龜》
懸疑片《謎中謎》讓溫文爾雅的加裡·格蘭特搭奧黛麗·赫本,成為最有希區柯克風格的非希區柯克電影。這既是一部懸疑片,又是一部喜劇,以輕鬆的方式傳達出了希區柯克式筆觸。
2002年,《謎中謎》被喬納森·戴米翻拍成《關於查理的真相》(2002),斯坦利一直沒有看過,但表示很喜歡他們付給自己版權費,當然也包括《神鬼願望》(2000)的版權費,這部翻拍自他執導的《迷魂陣》(1967)。
《謎中謎》
《迷魂陣》
斯坦利不僅和奧黛麗合作過三次,也同加裡·格蘭特合作過四次,以至於在《謎中謎》成功之後再拍間諜片《諜海密碼戰》(1966),男主角最初依然是為加裡·格蘭特而寫。最後接下角色的是格裡高利·派克,當他很難把幽默表達清楚時,他會微笑著告訴導演斯坦利:「記住,我不是加裡·格蘭特。」
《諜海密碼戰》
由奧黛麗·赫本和阿爾伯特·芬尼(已於本月8日離世)主演的《麗人行》(1967)記錄了一對夫婦十二年不穩定的婚姻關係。當中有一幕,觀眾先看到這對夫婦的第一次公路旅行,然後是最後一次。影片採用公路片的形式和意識流的手法是革命性的,在十二年的時間裡,觀眾只能通過汽車、衣服和髮型推算出銀幕上所屬的是哪段時間。
不僅如此,斯坦利還要求兩位演員坐在行駛中的汽車上,互相拍攝對方的戲,他則坐在並行的另一輛車裡指揮他們。這部影片幫助好萊塢引入了法國新浪潮電影的表達方式和拍攝方式,也在改變好萊塢對待婚姻主題的電影做出了一定影響。
《麗人行》
進入七十年代,斯坦利的電影已經不像過去那樣主流,他開始變得低產。1974年,他將聖-埃克蘇佩裡的《小王子》改編成歌舞片,另一位歌舞片大師鮑勃·福斯在片中扮演「蛇」,蛇的舞蹈動作也是鮑勃設計的,據說這段舞成為麥可·傑克遜後來舞風的靈感來源之一。
《小王子》
整個七十年代他只拍過三部電影,八十年代拍過兩部,他的倒數第二部電影是1984年拍攝的喜劇《半熟米飯》(1984)。片中還引用了九歲時深受觸動的電影《飛到裡約》裡的幾個鏡頭,作為致敬。
《半熟米飯》
他的最後一部影片是為電視製作的電視電影《情書》(1999),由史蒂文·韋伯和蘿拉·琳尼主演。
看斯坦利·多南晚年的採訪,他均表現出一種略帶嘲諷、面無表情的風趣,就像比利·懷爾德一樣。他這樣評價音樂歌舞片——「歌舞片是表演、唱歌、跳舞與娛樂的綜合。這些元素都要在同一時間進行,這與通過表演來表達真實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