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裡總是把恐龍塑造成超級巨星,它們身披棕色、綠色或者淡白色的粗糙的鱗狀皮膚,在雨中咆哮;《侏羅紀公園》也告訴我們霸王龍是深棕色的,腕龍是灰色的。說實在的,關於恐龍,我們所知的一切的信息,包括它們的外形、顏色以及習性等,幾乎全部來自影視作品。
但是,這些假設都是正確的嗎?恐龍到底長什麼樣子?又是什麼顏色的呢?
我們現在知道,白堊紀末期的許多恐龍,比如赫氏近鳥龍,其實都長有羽毛。當只涉及到身體結構和皮膚紋理時,骨骼殘骸和皮膚化石的印跡就可以提供足夠的信息,從而可以忠實地再現出這些動物的樣子。然而,化石無法告訴我們它們的顏色。
要讓化石指示顏色,必須要有有機物,只有骨頭是不夠的。直到最近,古生物學家們還沒有在化石上發現任何色素,不過事實證明,是他們找錯了地方。
2006年,布里斯托大學的古生物學家雅各布·文瑟斯從一隻烏賊的化石中看到了烏賊墨汁,他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和他的團隊對黑素體存在於化石中的可能性感到興奮,隨後他們分析了一根白堊紀時期的羽毛,並將他們發表的發現命名為「化石羽毛的顏色」。
他們的發現為恐龍色彩推斷實踐打開了閘門。到目前為止,在現存化石中發現的黑素體一直被認為是一種生物膜嗜角蛋白細菌。黑素體和這些細菌大小差不多。這些小斑點顯示了一種特殊的圖案,如果它真的是細菌,就不會出現在那裡,因為它們不會不加選擇地在那裡生存。
2010年,他們研究了在內蒙古呼和浩特發現的中華龍鳥化石,相繼發表了近鳥龍和中華龍鳥這兩種獸腳亞目動物的顏色圖案。赫氏近鳥龍的頭部羽毛呈現出鮮豔的紅色,翅膀上呈現出黑白圖案。中華龍鳥的尾巴上有紅白相間的條紋,呈明亮的慄色。
很快,更多的恐龍被貼上了真實顏色的標籤。小盜龍是一種生活在一億兩千萬年前的小型有翼恐龍,長著閃亮的黑色羽毛,與今天的烏鴉相似。而鸚鵡嘴龍這種頭上長角的大型恐龍,則是整體呈鐵鏽紅,背部較深,腹部較淺。
當然,黑素體不是決定顏色的唯一方法,因為其他顏色可能來自動物的飲食,正如火烈鳥的粉紅色。這些色素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很好地留存,它們會降解,大部分會變成黑色的碳。我們目前還無法獲得這些信息。
倫敦大學學院的古生物學家瑪麗亞·麥克納馬拉和她的團隊正在研究化石中色素是如何降解的。如果有可能解碼這些色素,相信我們會看到更多新的顏色和圖案出現在歷史深處。
你也許會覺得,我們為什麼要關心恐龍的長相呢?反正它們早就滅絕了。
其實,確定恐龍是否有羽毛,以及它們是什麼顏色的,可以告訴科學家很多關於它們可能經歷過的生活。單調沉悶的顏色也許意味著恐龍不喜歡被看見,或者顏色對於它們尋找配偶來說不重要。而如果有證據表明恐龍具有鮮豔的顏色,則可以引出其他的問題:它們的顏色是基於性選擇,還是出於其他的什麼目的?
在鹿角網看來,我們不可隨意看輕任何一項研究,科學家們投入時間和精力在顏色的研究上,自有其深刻的意義。盲目藐視一切努力的人,顯得粗魯,而且無知。
了解恐龍真正的顏色,還可以幫助我們研究恐龍與它們的現代後代在進化上的聯繫。總有你不知道的事,我們一向認為的所有的爬行動物都與恐龍有關,只是一種誤解。有證據表明,現代鳥類實際上比現代爬行動物與恐龍的親緣關係更近,這就是對恐龍及其外表的基因和化石研究幫助確立的。
如果不經過研究驗證,你又怎會知道高大威猛的霸王龍不會披著一身軟妹的粉紅色呢?要想完整準確地知道恐龍的樣子,除了時光機以外,我們目前能藉助的也只有它們的化石殘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