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歷史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博物館,在這座「華夏寶庫」裡,館藏文物1717950件(組)。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
其中的商周青銅器精美絕倫,歷代陶俑千姿百態,通過「它們」才得知,神秘的古代,人們的生活方式。
歷史書中多有涉及的商周青銅器就在博物館的廚窗裡靜靜的躺著,難以想像它們怎樣穿過遙遠的年代來到眼前,向我們述說那些深藏在歷史長河中的故事。
公元前11世紀中期武王滅商,西周王朝建立,歷時三百年。西周時,豐京是宗廟和苑囿的所在地,鎬京是周王居住和理政的中心,影響中華民族進程的大戲漸漸拉開帷幕。
今天,一起走進陝西歷史博物館之商周王朝的青銅禮器,下面所介紹的青銅器都在陝歷博第一展廳內展示,感興趣的可以前往第一展廳了解。
多友鼎
西周多友鼎通高51.5釐米,腹徑50釐米、深31釐米,重35千克,蹄形足高20釐米,徑7釐米。鼎腹底部附著厚達0.2釐米的墨灰,是長時期的炊烹留下的痕跡,內壁後方鑄有22行銘文,共計279個字。
多友鼎內壁鑄有銘文22行279字,詳細記述了西周王朝時期將軍多友率軍在今涇水流域抵禦獫狁侵擾的戰鬥情形,對研究西周軍事、周王朝與北方少數民族的關係都具有重要價值,為西周重器之一。
函皇父鼎
西周晚期周厲王時期器物,立耳蹄足,腹壁稍外鼓,頸及腹均飾卷鼻獸紋。內壁一側鑄銘文37字。銘文書寫筆道圓潤,結構和諧,靜中寓動,雄闊剛健,韻味十足。從外形上,可以看出周代的嚴肅性和從商代過渡中,人們性格稍微得到了一點點的釋放。此文物最了不起的地方在於裡面的37字金文,實則太漂亮了,有一種特別神秘的感覺,越看越神秘。
牛尊
牛尊為西周中期的文物。1967年出土於陝西省岐山縣賀家村。通高24釐米,長38釐米,腹深10.7釐米。
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第一展廳內。通體為牛形,身軀渾圓壯實,四足粗壯有力,伸舌作流,背開方口設蓋,蓋鈕為一立虎,蓋與牛背以環鈕相連,可隨意開啟而不脫落,腹背及足部滿飾雲紋和夔龍紋。整器設計匠心獨運,造型雄健生動,紋飾華美流暢,為西周青銅藝術之精品。
日己方尊
日己方彝華美富麗,雄偉端莊,以饕餮紋為主題紋飾,具有一種神秘的威力和獰厲的美。它的器蓋和內底各有銘文18字,大意是天氏為亡父日己鑄造祭器,庇護子孫萬代。
盠方尊
尊,今作樽。是商周時代中國的一種大中型盛酒器。青銅器,尊的形制圈足,圓腹或方腹,長頸,敞口,口徑較大。尊盛行於商代至西周時期,春秋後期已經少見。
盠方尊,1955年陝西省寶雞市眉縣李家村西周窯穴出土。尊通高17.2釐米,口徑17釐米,重2.75公斤。現藏於陝西省博物館第一展廳內。
盠方彝
盠方彝為長方形、圈足、頂式器蓋,象鼻雙耳,內鑄銘文106字。彝身鑄滿文飾,以夔龍紋為主題文飾,對稱裝飾,中間有圓形渦紋,器身角面以三層文飾裝飾,上下兩層為夔龍紋兩個一組裝飾,中間層與蓋主紋相同。蓋為四坡頂,鑄有扉稜為脊。整器莊重規範、工藝精湛。
丙卣
丙卣,通梁高21.3cm、口徑8.1×6.7、腹深11.2釐米,重1.8公斤。出土於岐山賀佳周原遺址,一級文物。丙卣小巧玲瓏,以浮雕手法進行裝飾。器蓋有圓形握手,飾饕餮紋,蓋飾變龍紋。器身飾大饕餮面,圈足飾變龍紋,雲雷紋襯地,器蓋鑄有扉稜,提梁兩頭作獸首。形制莊重,紋飾華麗,是商代晚期青銅器工藝的典範。
宰獸簋
西周宰獸簋通高37.5釐米,口徑24.5釐米,腹深13釐米,方座正面長24.8釐米,側面長25.3釐米,高12.5釐米,重1440克。
器身至方座上有四道貫通的範縫痕跡,可見此兩部分在鑄造時均使用了四塊外範。兩耳部各有一穿孔,似為分鑄耳部時所設之澆口。器蓋內銘文外側有一周數枚較為明顯的墊片痕跡。
四足調色器
這件器物造型獨特,方形的身體由四個桶狀器組成,出土時桶形器中殘留有礦物質粉末,推測它是用來調製顏料的器物。從同出的其它青銅器上的銘文可知,這些器物屬於貴族史官畢公高的下屬,一位叫「跡」的人。這件器物為西周時期史官書寫工具的種類提供很大幫助。
它盉
盉蓋內鑄有做器者的名字「它」,因而稱為它盉。盉頂上鑄有一雙目炯炯、雙翅微張的臥鳥,盉前有一長頸獸頭為流,後有回首顧盼的龍為扳手。盉與盤經常配套使用,商周時宴前飯後要行沃盥之禮,盉用來注水,盤承接洗過的廢水。
除了以上介紹的幾件外,還有很多珍貴的青銅器值得欣賞,更多青銅器的故事,可前往陝西歷史博物館第一展廳內了解,來陝歷博了解陝西,讀懂中國。
註:所有圖片皆來源於作者拍攝,版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