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elle Anderson(左)和Azadeh Aryan(右)。
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證實,僅需改動一個基因,就可以將雌性埃及伊蚊轉化為可繁殖的雄性蚊子。研究者還確定了雄性蚊子飛行所需的一個基因。相關論文於7月13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雄性蚊子不會咬人,也不會傳播病原體。雌性蚊子則不同,為了產卵,它們需要攝取血液,並因此成為了寨卡和登革熱病原體的首要攜帶者。
「雄性決定位點(M位點)決定了雄性埃及伊蚊的性別。正如人類的Y染色體一樣,M位點只能遺傳給雄性後代。」該校生物化學系教授Zhijian Tu說,「我們發現,將先前在埃及伊蚊M位點發現的雄性決定基因Nix,插入可遺傳給雌性後代的染色體區域,僅Nix基因就足以將雌性埃及伊蚊轉化為可生育的雄性。這可能對未來的蚊蟲控制技術產生影響。」
「我們還發現了第二個基因——myo-sex,它與雄性蚊子的飛行能力密切相關。我們的工作揭示了M位點功能的分子基礎。」該校Tu實驗室研究科學家、論文第一作者Azadeh Aryan說。
Aryan等培育並鑑定了多個轉基因蚊子系。這些蚊子在自身啟動子的控制下,表達了一個額外的Nix基因拷貝。該校昆蟲學助理教授Maria Sharakhova等繪製了Nix多餘拷貝的染色體插入位點。
研究人員Michelle Anderson說:「Nix基因介導的性別轉換具有高度滲透性,並可以在實驗室條件下穩定遺傳多代。也就是說,這些性狀可以代代相傳。」
雖然Nix基因可以將雌性伊蚊轉變為雄性,但性轉後的雄性伊蚊無法飛行。研究人員通過敲除myo-sex基因的野生型雄性伊蚊發現,導致性轉伊蚊飛行能力喪失的「罪魁禍首」,正是同在M位點的myo-sex基因。雖然飛行是交配的必要條件,但性轉雄性伊蚊仍可與被冷麻醉的野生型雌性繁育出可存活的變性後代。
「在改進蚊蟲控制策略方面,Nix基因具有巨大的潛力。我們可以通過將雌蚊轉變為雄蚊,減少攜帶病原體的伊蚊數量,或者利用該基因助力不育昆蟲技術的開發。」Tu實驗室的研究科學家James Biedler說。
依靠交配策略控制蚊子數量的技術只能作用於某些特定的物種。在培養出可用於初步測試的轉基因蚊子系之前,還需要進行更多研究。研究人員表示,同時將Nix基因和myo-sex基因插入蚊子基因組,培育出可生育的、會飛的雄性性轉蚊子仍頗具挑戰性
下一階段,Tu團隊希望探索Nix基因激活雄性發育途徑的機制,並了解它在同一屬的蚊子中的進化方式。例如,其他種類的伊蚊也攜帶有Nix基因,但這種基因和性別決定位點是如何進化的?除了深入研究Nix基因對蚊子的影響,研究人員還希望相關成果能為其他昆蟲、脊椎動物和植物中發現的同態性染色體的研究提供幫助。
原創編譯:Max 審稿:alone 責編:雷鑫宇
期刊來源:《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期刊編號:1091-6490
原文連結:
https://phys.org/news/2020-07-female-mosquitoes-non-biting-males-implications.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