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類謠言之中,關於輻射的話題佔了一大半。自從日本福島核電站爆炸之後,人們也越來越關注輻射問題。
「電線發出的輻射對身體有害,例如令兒童患上可怕的白血病」、「手機輻射會損傷腦細胞,引起DNA突變,導致某些腦部腫瘤的高發」、「照CT致癌!輻射堪比原子彈!」的報導也紛紛冒出。
我們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電子物品是不是真的致癌?
醫療檢查為防癌還能做嗎?
看看專家是怎麼說的!
現在,很多人對輻射概念本身也不清楚。人們都知道輻射是不好的,卻從沒意識到輻射就在我們身邊。就定義而言,輻射是一種能量傳遞方式。
電離輻射專指一種高能量輻射,會破壞生理組織,對人體造成傷害,這種傷害一般是具有累積效應的,核輻射屬於典型的電離輻射;非電離輻射遠沒達到將分子分解的能量,主要以熱效應的形式作用於被照射物體。日常生活中由電磁波產生的輻射屬於非電離輻射。
專家稱,「電磁輻射並不可怕,正常生活的人體每天都在吸收輻射,只要它被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標準水平,對人體健康就不會有什麼傷害。」
有的人長時間打電話會出現頭暈、健忘等症狀,可能是電磁波對神經遞質產生幹擾導致,但還沒有任何醫學研究證據表明長時間打電話會導致癌變。
每天與我們日夜相伴的家用電器——微波爐、洗衣機,浴霸、電磁爐、電吹風、電腦、空調、電燈在使用過程中都有輻射,不過這些家用電器電磁輻射屬於非電離輻射,主要產生熱能,比如浴霸、紅外暖風機就是典型的利用紅外線的熱輻射現象取暖。
通信基站所發出的無線電波,也屬於非電離輻射的電磁波,它只產生熱效應,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CT、X光線屬於電離輻射,過度掃描會埋下致癌隱患!
磁共振、X光片、CT、B超、核醫學檢查是醫學檢查的常用手段。其中,磁共振和B超沒有電離輻射。拍一張X光片吸收的射線量約為0.04mSv;做1次CT吸收的射線量大於1mSv;做1次核醫學檢查裡的PETCT,吸收的輻射量比CT還高,這是融合了同位素放射線和X射線的檢查,吸收的射線量也在1mSv以上。
普通人每年接受輻射的有效劑量不應超過1mSv,而CT或核醫學檢查會有超過的現象,這就要求患者在做檢查時不能濫用CT。
除此之外,像治療癌症的放射療法是通過對癌變的部位進行高強度的輻射處理,使得癌細胞大量死亡,從而達到抑制癌症的目的,但同時也對大量正常細胞造成了損傷。因此,我們常會告誡患者這是雙刃劍,需要在正規醫院醫生的合理控制下進行。
1、使用複印機時,身體距機器30釐米。
2、有顯示屏的電器設備可安裝電磁輻射保護屏。
3、微波爐打開後要離開一米遠。
1、使用時頭儘量遠離手機天線。
2、使用耳機接聽電話。
3、手機接通瞬間釋放電磁輻射最大,手機響過一兩秒後再接聽電話。
1、遠離高壓線、電視臺發射塔。
2、家電不要扎堆放,不同時使用。
3、不在床頭安裝電器或插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