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見面就談「五維空間」?星際穿越距離我們有多遠?
圖片來源:網絡
沙塵遮天切中當下現實
《星際穿越》中,男主角庫珀為了拯救地球而衝進了黑洞「卡岡圖雅」。在現實中,它則是成功擊中了觀眾的層層「黑洞」:從科幻到情感,到當下的現實。
木易認為,《星際穿越》能夠引發如此多的討論,和電影的類型有密切的關係。「《星際穿越》是一部偏向於硬科幻的科幻電影,與其他類似於《星際迷航》、《銀河護衛隊》、《超體》等不同的是,該片是基於一定已有的科學理論進行影像描述和講故事的電影,影片的科幻理論都站得住腳,是有現成科學理論作為支撐的。」
科幻迷從中看到科幻,普通觀眾則從中看到情感。「《星際穿越》既有為科幻迷所推崇的奇絕想像,也有打動普通觀眾的飽滿情感。」《科幻世界》主編姚海軍對新京報記者表示,即便對於蟲洞、黑洞、五維空間等「酷炫」的科學理論不甚了解,電影中的那些情感依然讓我們感動。
而《星際穿越》的成功不僅僅如此。作為科幻作品,它建立了和現實的緊密聯繫,其關於地球末日場景的呈現,成功擊中了我們對於環境惡化的焦慮。科幻作品中總不乏對地球末日的想像,但是相比外星人入侵等理由,生態災難導致地球末日,似乎更加令人心有戚戚。
儘管《星際穿越》並沒有將地球毀滅歸因於氣候問題或者全球變暖,但是日益嚴峻的地球生態環境,讓人們不自覺地將之與電影聯繫起來。影片中那漫天沙塵的景象,也會令不少觀眾感到「熟悉」。
就在本月,聯合國發布了全球變暖報告,警告各國政府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浪費。「聯合國上周末發布的全球變暖報告,簡直就是為《星際穿越》打的廣告。」《華爾街日報》評論說。《紐約時報》則稱,「諾蘭將人們對氣候變化的焦慮,轉變成了一場外太空的冒險。」
「科幻作品雖然可以講述無數光年之外的事情,但它絕不是無根浮萍。」姚海軍說,「好的科幻作品,都和現實有緊密的聯繫,是對現實的關照。比如在《星際穿越》裡面,我們看到地球的毀滅起於生態災難、環境的惡化等,對於觀眾而言就有了一定的投射根基,更加容易建立起聯繫。」
數千計算機「造」黑洞
電影中,庫珀通過黑洞「卡岡圖雅」進入五維空間,最終拯救了地球。
《星際穿越》中那麼多酷炫的事物之中,只有黑洞是已經被科學家證實為存在的。自從黑洞理論提出之後,它就成為了科幻作品中最受青睞的素材之一。不過,在《星際穿越》之前,任何好萊塢影片都未準確呈現過黑洞。
「卡岡圖雅」在地球100億光年外,四周充斥著耀眼奪目的光暈,周圍的光線和物質因為巨大的引力發生扭曲。在靜默黑暗的太空之中,這樣的景色十分炫目。電影中這一轉瞬即逝的黑洞場景,卻是30個人、數千臺計算機一年的工作成果,它也被譽為有史以來最精準的黑洞模型。
黑洞到底什麼樣子,卻沒有人見過。利用黑洞吸引眼球的電影不計其數,但少有人像諾蘭一樣較真,他請了和霍金齊名的理論物理學家基普·索恩坐鎮,保證電影中呈現出來的特效儘可能貼近事實。索恩寫了滿滿的方程,特效人員根據這些公式去構建黑洞模型,並模擬黑洞附近時空被扭曲的樣子。
在此之前,電影從業者常常會使用一種叫做光線追蹤技術的手段來渲染光和反射效果。在製作黑洞的過程中,這一工具已經無法使用,因為黑洞遵循的完全是另一套物理定律。按照索恩的方程,影片的特效團隊重新編寫了一套渲染效果器,一點點地渲染出來了黑洞。
這個黑洞,包括它邊上的吸積盤,都非常複雜,有些單幀的渲染就需要100個小時。據《星際穿越》特效團隊透露,因為計算複雜,影片的數據量變得非常驚人。最終,《星際穿越》的特效製作產生了800TB數據。
當特效人員給索恩看他們模擬出來的黑洞時,索恩意識到:「黑洞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的。」由此,《星際穿越》成為影史迄今在物理上最準確描述黑洞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