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繼兩年前所謂「有毒中國玩具和食品」風波之後,又一起涉及「中國製造」質量問題的風暴正在美國醞釀。
一些美國媒體報導說,不少美國居民房屋因使用中國石膏板,不僅損毀了房屋,而且帶來了嚴重的健康問題。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CPSC)的數據顯示,針對中國產石膏板(又稱為幹牆或牆板)的質量投訴已達到1900宗。一些美國房主就此提起法律訴訟,要求中國企業進行賠償。
美國媒體認為最終可能有10萬美國家庭受影響,損失金額達到150億至250億美元。
中國石膏板質量的爭議,無疑也讓「中國製造」再度成為美國輿論的一個熱點話題,一定程度上再度加劇了美國對華貿易保護主義。但這起所謂的質量糾紛案件,在當前經濟環境下突然升溫並直指「中國製造」,顯然也有著諸多複雜的因素。
美國消費者的境遇值得同情。但美國有關方面言之鑿鑿將問題都歸咎於中國石膏板,有具體證據嗎?至少到目前為止,還真沒有。
今年5月,美國環保署(EPA)就中國產石膏板和美國石膏板進行了對比測試。檢驗顯示,中國產石膏板存在微量的含硫氣體,但在另兩樣有毒物質方面,中國產品的濃度略高於美國產品,但有些美國產品的有毒物質含量也略高於中國產品。
CPSC上周的報告也指出,雖然在含硫氣體方面,中國石膏板略高於非中國石膏板,但在其他甲醛和乙醛方面,不管使用或非使用中國石膏板,都存在相關物質。CPSC將在下個月發表更進一步的調查報告。
從EPA和CPSC未對相關產品健康和質量問題下確定結論可看出,至少到目前為止,相關檢測顯示中國產品其實是合格的,一些微量有毒物質在合理範圍之下,並不對健康和質量產生實質性影響。
當然,這些報告出臺後,尤其是對EPA的報告,美國一些媒體並未客觀予以報導,而是抓住個別中國產品微量元素略高於美國產品大做文章,以此誤導出中國產品「有毒」的結論。
對於這一明顯的誤導舉動,維吉尼亞一位名叫Jon的網友就批評說,他對媒體在還未得到確鑿測試證據前就將問題歸罪於中國石膏板感到失望。他說,「我希望能看到明確的科學結論而不是條件反射式的假設」。
一般來講,一國「發現」進口產品有質量問題,大致有三種原因:一是產品確實存在質量問題;另一則是兩國質量標準存在差異;此外,也不排除一些利益集團乘機興風作浪、混淆視聽。考慮到當前美國對華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大背景,可以說「有毒石膏板」風波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即使石膏板真存在問題,該首先追究的應該是近在身邊的開發商、保險商,還是萬裡之外的原材料製造商,這裡面也存在很大的講究。
按照常理,美國房主發現房子存在問題,最直接的索賠對象,應該是房屋開發商,但在房地產泡沫破裂的背景下,許多開發商根本沒有能力進行賠償,而保險商又藉口不對汙染問題提供理賠。於是,許多美國人直接將目標對準了中國製造商,而有了「中國」這個關鍵詞,自然在政治上更容易引起轟動。
但這種「禍水外引」,也難免有混淆視聽的嫌疑。因此,在一些美國論壇上,許多人也都認為,即使中國石膏板真存在問題,也應該是進口商和開發商擔負起首要的責任,因為是他們進口了不合格的產品;而中國公司,很多可能不過是按照美方標準製造產品而已。
中美每年商品貿易額高達數千億美元,一些商品確實存在瑕疵,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就像兩年前指責「中國製造」質量問題一樣,現在將矛頭對準中國石膏板,其中都不乏誇大甚至「妖魔化」的成分。要破解這個難題,就需要中美加強合作,通過平等對話和溝通,妥善解決問題。
石膏板風波發生後,中美政府高度重視,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與中國質檢總局進行了多次溝通,中方也派人員到美國家庭進行了實地調查,雙方都同意合作調查問題的真實原因。美方也對中國提供相關「技術幫助」表示感謝。這種合作無疑有助於儘快平息爭端,避免問題進一步發酵而出現失控。
另一方面,雙方企業要切實承擔起責任。如果確實有石膏板存在問題,相關責任方就必須對消費者作出合理的賠償。美國的開發商、進口商以及保險商不能推卸自身的責任,必須確保產品的品質;中國廠家也需要加強質量監管,提供其產品合格的證據,如果真是其產品存在問題,也應按照商業合同履行賠償合約。
此外,中美都應努力將完整的信息傳遞給消費者,這一點在美國尤其重要。在石膏板問題上,儘管目前還缺乏足夠的證據,儘管許多中國產品可能都不會存在問題,但目前的「汙名化」甚至「妖魔化」的報導傾向,已損害了中方產品的信譽,讓中國企業蒙受了損失,美方理應採取積極措施化解其中的信任危機。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歐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