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米諾的了解我們在逐漸的深入,這期我們聊聊米諾的水層,由於舌板角度,大小的不同在收線過程中米諾在水下的設定深度也會有不同,大體上舌板越大的在水下運行的深度越深,舌板越小的運行深度越淺,在選擇使用下潛多深的餌來在實戰中使用這貨是一個問題。
實戰問題我們得在實戰中解決,正確的使用米諾,我們的最佳使用深度是在和對象魚所在的活動水層對接,準確的說就是你要釣的魚在哪裡,你就把餌控制在那個深度也可以把餌控制在略淺一點的地方,為什麼不是略深一點呢?
在實戰中魚類更容易從深水向淺水的魚餌魚發動攻擊,這是由於魚鰾的結構註定了魚吸氣要比將魚鰾中的空氣壓縮而衝向深水更為容易,所以我們會經常在餌收到岸邊,在提出水面向上運行時突然來上一口,也許沒咬中而嚇了你一跳,相信釣過路亞一段時間的朋友們會遇到很多次,所以在米諾的水層我喜歡這樣去控制,從而獲得更多的咬口。(在上挑的過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機會)
這裡會出現另一個問題,如何判斷魚的水層?在不藉助魚探的情況下,判斷魚層大體上需要經驗和試錯兩種方式,在沒有遭遇咬口的做釣時我們無法去預知對象魚活動的位置,也就不可能去用一隻米諾去和他對接,那麼我們需要幾個水層從上到下或者從下至上的去搜索,當遭遇咬口時(而且在同一接近水層重複遭遇咬口),才能去大致判斷需要用什麼樣的米諾對接這一狀況。
關於魚層位置的尋找屬於另一個課題,這裡就不詳細的去分解,直接放到以後的章節裡我們慢慢探討。假定完成率魚餌和魚層的對接,下一個問題就要用上我們前面五個學習過的知識點操控中需要給到對象魚合適的餌(包括了魚餌的大小,快慢,運行狀態。)
活性高的魚使用大的,快的,活性低使用小的,慢的,至於多大和多小,多快和多慢,也是一個無法準確量化的過程,唯一的方式是去多次的實踐,當然因為小魚的數量總是要超過大魚的數量,所以從釣獲尾數上看使用小米諾會有絕對的優勢,但體型上大餌還是有明顯的優勢。
生活也好,釣魚也罷,這裡的選擇關乎取捨,確實沒辦法把好處都佔了,既要獲得最多的咬口也要把大魚都釣上來,我的短文也沒辦法在你看過幾遍以後成為一個釣魚高手,在這裡只是去分享一個思路,再過去的十幾年中按照這一思路我從來沒有釣的太差,作為娛樂你完全可以按照你想釣的方式去釣,享受過程,開心就好。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