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這樣的一個規劃好的世界裡,無處不在設計好的「尺度」保證了我們以最大舒適地度過水泥森林中的生活。這些隱藏的數字是如此低調,以至於我們通常很難察覺它們的存在,但沒有這些,天知
我們生活在這樣的一個規劃好的世界裡,無處不在設計好的「尺度」保證了我們以最大舒適地度過水泥森林中的生活。這些隱藏的數字是如此低調,以至於我們通常很難察覺它們的存在,但沒有這些,天知道生活會是怎樣的一團糟
我們每天無數次經過的人行橫道線就是其中之一。中國的城市道路形態七七八八,通常都遵循這樣的一個標準——交通部發布的《公路交通標誌和標線設置規範(JTGD82-2009)》規定,人行橫道線的最小寬度為3m;線寬應為40cm/50cm(註:歐碼40的腳長約25cm);線間距建議為60cm,可根據車行道寬度調整,但間隙最大不應超過80cm(註:一般人走路平均約60cm,軍隊正步標準是75cm一步。)
停車位的「尺度」由屬性決定,除了日常的平面車位之外,還有機械立體式車位。在停小型車為主的停車場,車位尺寸採用長5~6米×寬2.5~2.7的尺寸,單車道轉彎寬度不小於3.5米,雙車道不少於5米。立體機械式停車位的話,需要扣掉機械的寬度,尺寸相對縮小一些,但是高度不得低於1.8m。
每天穿梭在城市之中的車輛本身,當然也遵循著一定標準的「尺度」,以方便日常的行駛。先來說下軸距。它有多重要呢?一輛車的軸距基本代表了一輛車的級別。軸距把車分為了幾檔,A0級小型車(2400-2550mm)例如飛度;A級緊湊型車(2550-2700mm)例如大眾速騰;B級中型車(2700-2850mm)例如本田雅閣;C級中大型車(2850-3000mm)例如奧迪A6;D級大型車(3000mm以上)例如奔馳S級。
在車長有限的前提下,軸距就決定了車內前後排的縱向空間大小,俗稱我們的腿部和腳部空間。相對地,輪距決定的車內的橫向空間則有點「雞肋」不多贅述。為了迎合消費者對於「中國特色長軸距」的熱衷,大部分車企在向中國導入海外車型時,均會考慮加長。例如在軸距普遍達到2950mm以上的中型車的隊伍中,寶馬5系硬是做到了3000mm以上......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車內空間是「公攤」給了發動機和後備箱,發動機的擺放方式也很重要。縱置發動機能夠滿足複雜懸掛系統和大排量,後驅車為了減少第一次傳動方向轉換帶來的能量損失,通常採用縱向擺放,犧牲了空間。而橫置發動機適合小排量的前驅車型,同時由於無需傳動結構,後排中間也避免了凸起。寶馬新款X1所使用的寶馬UKL平臺,就是把後驅變前驅,把發動機縱置變橫置,提升軸距。
本田的MM理念(Man Maxmum Machine Mininum)是通過減小動力總成組件體積,例如採用薄型油箱,小型懸掛系統,以及高效率車身構造,來擴大車內的縱向空間。飛度的駕駛艙就採用了前移,使得發動機罩和前擋風檔玻璃傾斜角度幾乎一樣大,加上原本在C柱處的油箱移到前排座椅下,為前後排都爭取了更大空間。
但「以大為美」在車上也未必是絕對實用。加長軸距還是有一定的「不便」之處的。首先,前後輪軸距加大意味著轉彎半徑更大,過急彎、入庫或者掉頭的時候可能需要大大地考驗「技術」了。其次,軸距長意味著車型的通過性較差,過坡時易發生磕傷底盤的情況。
汽車的座椅布置是汽車中人體工程學的重要應用之一。座椅的貼合感以及軟硬感、轉彎時的橫向穩定性、腰部以及背部的合理支撐角度等都決定了其舒適性。當然除此之外,座椅最基本的還要提供駕駛員非常穩定寬廣的上下視野,即讓高身材駕駛員不太低頭能看到交叉路口懸掛的信號燈(停車線前方12m,高5m處),而矮身材駕駛員能從方向盤上方看到車前方8m以外的路面。
最小離地間隙指汽車在滿載情況下,底盤最低點距離地面的距離。這一數據反映了車輛的通過性能。不過如今跨界車(Crossover)越來越多樣化的背景下,轎車擁有SUV般的良好通過性與安全性,也並不少見。一般來說,轎車的最小離地間隙在110到150mm之間,SUV則一般在200到250mm。
後備箱的空間通常以升(L)為計量單位,通常是通過固定大小的基準量塊來測量得出的。1升的量塊數據為(長200mm/寬100mm/高50mm),8升的為(長400mm/寬200mm/高100mm)。三廂車的後備箱相對獨立,容易界定。而兩廂車、MPV、SUV、掀背車等車型有多重空間組合的方式,容積通常介於兩個數值之間。
國際標準的輪胎規格一般由六部分組成——輪胎寬度(mm)、輪胎斷面的扁平比(%)、輪胎類型代號、輪輞直徑(英寸)、負荷指數和許用車速代號。改裝成大輪胎的確可以增加車子的穩定性和抓地性,但相應地,輪胎與地面的接觸面積也會增大,胎噪自然也會隨之增大。最重要的就是油耗的增加。因此呼籲大家還是做個科學的改裝黨~
關注微信號:12缸汽車(kf12gang)看更多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