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青藏高原晚始新世到早漸新世動植物關係的變化

2021-01-08 中國生物技術網

植食性昆蟲與植物是陸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維持陸生生態系統穩定十分重要。它們之間受溫度、降水和海拔等環境因素影響呈現不同的地區性分異。葉片化石上的取食痕跡記錄了地質時期的動植物關係,通過統計取食痕跡,可反映出植食性昆蟲的種類和數量,從而認識地質時期昆蟲與植物之間的關係。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博士研究生鄧煒煜東在研究員周浙昆、蘇濤的指導下,研究青藏高原東南緣芒康縣卡均植物群上千塊保存完好的葉片化石,發現在同一地域約100萬年間,卡均植物群無論昆蟲還是植物,在種類上均發生變化。在晚始新世(距今約3460萬年),該地區的植物以殼鬥科和樺木科等為主,是典型的常綠落葉闊葉林,被昆蟲取食的葉片比例高達38.39%,有大量的葉片被取食葉肉和邊緣,且存在大量的蟲癭,反映的動植物關係與現代亞熱帶森林相似。在早漸新世(距今約3340萬年),該地區植物以楊柳科和薔薇科為主,整體由喬木向灌木過渡,昆蟲取食比例下降至24.04%,且取食種類單一,蟲癭、刺吸和潛葉痕跡大幅減少甚至消失,表明這些昆蟲類群在該地區減少甚至消失。這一時期,芒康卡均植物群的整體類似高山灌叢,與現代環境接近。

此外,研究人員採用葉緣分析法,氣候-葉相多變量分析程序和共存分法析等古氣候模型,定量重建芒康卡均植物群不同時期的氣候。結果表明,芒康地區晚始新世到早漸新世溫度降低、降水逐漸減少,伴隨青藏高原東南緣由於構造運動出現的山體抬升,共同影響該地區的生態系統中的昆蟲與植物多樣性,塑造了青藏高原東南緣特殊的生態環境。

該研究首次從古植物與古生態的角度,為探究青藏高原地質時期環境變化對動植物關係的影響提供了直接的化石證據。相關研究成果以Sharp changes in plant diversity and plant-herbivore interactions during the Eocene–Oligocene transition on the south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為題,發表在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上。

芒康卡均植物群從晚始新世(MK-3)到早間新世(MK-1)發生變化,由常綠落葉闊葉喬木向高山灌叢過渡

化石葉片上的取食痕跡。A和B:蟲癭(c.=蟲癭核,r.=外圈組織);C和D:蟲洞取食;E和F:留脈取食;G:潛葉取食(f.=幼蟲糞便);H和J:邊緣取食;J:物理損傷,不屬於昆蟲取食(沒有愈傷和反應邊)

芒康卡均植物群晚始新世復原圖(上)和現代芒康地區實拍圖(下),體現芒康卡均植物群由晚始新世常綠落葉闊葉林到現代植被環境的差異

芒康卡均植物群從晚始新世(MK-3)到早間新世(MK-1)不同昆蟲取食類型的比例、昆蟲取食多樣性和植物多樣性均有明顯下降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青藏高原晚始新世到早漸新世動植物關係的變化
    葉片化石上的取食痕跡記錄了地質時期的動植物關係,通過統計取食痕跡,可反映出植食性昆蟲的種類和數量,從而認識地質時期昆蟲與植物之間的關係。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博士研究生鄧煒煜東在研究員周浙昆、蘇濤的指導下,研究青藏高原東南緣芒康縣卡均植物群上千塊保存完好的葉片化石,發現在同一地域約100萬年間,卡均植物群無論昆蟲還是植物,在種類上均發生變化。
  • 動物所通過隙蛛研究揭示生物演化與青藏高原隆升關係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李樞強研究組通過對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的隙蛛(漏鬥蛛科)進行研究,發現該地區在始新世-漸新世期間的造山運動對隙蛛的起源、擴散和多樣化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甚至導致了部分隙蛛類群的滅絕。該發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近些年地質學家和生物學家在青藏高原隆升時間上產生的分歧。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由於在第三紀早期印度板塊與亞洲板塊南緣發生碰撞並向下俯衝,造成古地中海逐漸消失和青藏高原的不斷抬升。該地區在6500萬年間的海陸變遷塑造了歐亞大陸當前的生物多樣性分布格局。
  • 研究人員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此前,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該區高原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12月9日,《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了該研究成果,這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形成過程、機制及其與氣候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年代學約束,有利於推動重新深入審視青藏高原隆升機制模型、大地貌形成及深部-表層地球圈層相互作用等研究。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改寫青藏高原隆...
    此前,國際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該區高原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該成果當地時間12月9日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形成過程、機制及其與氣候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年代學約束,將推動重新深入審視青藏高原隆升機制模型、大地貌形成以及深部-表層地球圈層相互作用研究。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層年代序列
    此前,國際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青藏高原中南部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這將改寫青藏高原隆升和生態環境變化的歷史。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上。「不同高度變化歷史意味著不同的隆升過程和驅動機制,導致的氣候環境和生態效應變化也完全不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方小敏說。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改寫青藏高原隆升和生態環境歷史
    此前,國際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該區高原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該成果當地時間12月9日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形成過程、機制及其與氣候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年代學約束,將推動重新深入審視青藏高原隆升機制模型、大地貌形成以及深部-表層地球圈層相互作用研究。
  • 【中國新聞網】青藏高原首次發現16萬年前丹尼索瓦人化石
    來自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最新消息稱,發現於青藏高原東北部甘肅省夏河縣的古人類下頜骨化石,最新分析研究確認其為距今16萬年的青藏高原丹尼索瓦人。該化石目前是除阿爾泰山地區丹尼索瓦洞以外發現的首例丹尼索瓦人化石,將史前人類在青藏高原活動的最早時間從距今4萬年推早至距今16萬年,也是青藏高原迄今發現的最早人類活動證據。
  • 人類佔據青藏高原的時間比想像中早
    來源:科技日報原標題:丹尼索瓦人DNA告訴你 人類佔據青藏高原的時間比想像中早「我是誰?」「從哪裡來?」當哲學家在進行形而上的苦思冥想時,科學家們則忙著在現實世界中尋找證據。「藉助多種科技手段,項目團隊為該遺址建立了距今約19萬至3萬年的可靠年代框架,利用新興的沉積物DNA分析技術成功獲取大量丹尼索瓦人線粒體DNA,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廣泛分布在歐亞大陸東側,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上。」張東菊介紹。蘭州大學、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機構主導的這項研究於北京時間10月30日在線發表於《科學》上,張東菊為該論文第一通訊作者。
  • 蘭大考古團隊研究發現: 丹尼索瓦人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發現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與此同時,題為「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晚更新世沉積物中發現丹尼索瓦人基因」的成果於北京時間10月30日凌晨2點在《科學》(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繼2019年5月《自然》(Nature)雜誌報導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等發現青藏高原距今至少16萬年前的丹尼索瓦人下頜骨化石後,國內外的焦點再次聚集到這一古老而神秘的古人類和白石崖溶洞。
  • 重大發現!丹尼索瓦人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2020 年10月30日,「人類活動與生存環境安全」任務「人類活動歷史及其影響」專題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蘭州大學陳發虎院士研究團隊,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發表了關於丹尼索瓦人的最新研究成果。
  • GRL:利用全巖Sr/Y和La/Yb比值定量估計青藏高原白堊紀至今的古高度變化
    青藏高原作為「世界屋脊」,是古高度研究最集中的地區。根據古生物化石的記錄,青藏高原的隆升主要發生在中新世,而穩定同位素的計算結果顯示青藏高原在始新世可能就已經隆升至4000米以上。對於青藏高原的隆升模型,目前也有多種觀點,包括整體同時隆升、由南向北階段/持續隆升以及差異隆升等。除此之外,關於印度-歐亞板塊碰撞前的「青藏高原」古高度研究,因受限於研究方法,目前仍處於空白狀態。
  • 新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
    青藏高原作為「世界屋脊」,一直是國際科研熱點區域。圖為青藏高原東部美景。但迄今為止,板塊俯衝是如何起始的一直存在爭議,成為國際地學界研究熱點。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孫衛東研究員課題組研究發現,約5300萬年前,印度板塊與澳大利亞板塊幾乎同時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在形成青藏高原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該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通報》上。  過去幾年,國際上系統研究了西太平洋新生代板塊俯衝起始機制。
  • 丹尼索瓦人DNA揭示人類佔據青藏高原的時間比想像中早
    丹尼索瓦人DNA揭示人類佔據青藏高原的時間比想像中早(神秘的地球uux.cn「藉助多種科技手段,項目團隊為該遺址建立了距今約19萬至3萬年的可靠年代框架,利用新興的沉積物DNA分析技術成功獲取大量丹尼索瓦人線粒體DNA,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廣泛分布在歐亞大陸東側,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上。」張東菊介紹。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北部碰撞後巖漿活動與高原隆升
    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造山帶是地球上最大的陸-陸碰撞造山帶,其演化過程和隆升歷史是地球科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青藏高原內部分布大量碰撞後巖漿活動,包含地幔和地殼來源的多種巖石類型,被認為是探究高原隆升深部機制的理想研究對象。前人定量古高度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北部的可可西裡盆地在中新世之後發生了至少1km的地表隆升,但對引起地表隆升的深部動力學機制存在不同認識。
  • 丹尼索瓦人DNA告訴你 人類佔據青藏高原的時間比想像中早
    丹尼索瓦人DNA告訴你 人類佔據青藏高原的時間比想像中早本報記者 唐 婷「我是誰?」「從哪裡來?」當哲學家在進行形而上的苦思冥想時,科學家們則忙著在現實世界中尋找證據。「藉助多種科技手段,項目團隊為該遺址建立了距今約19萬至3萬年的可靠年代框架,利用新興的沉積物DNA分析技術成功獲取大量丹尼索瓦人線粒體DNA,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廣泛分布在歐亞大陸東側,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上。」張東菊介紹。
  • 最新古DNA研究:丹尼索瓦人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古DNA研究揭示,丹尼索瓦人在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科研團隊 供圖丹尼索瓦人是新發現的一支古老型人類,與曾廣泛分布在歐洲的尼安德特人是姐妹群,對現代大洋洲、東亞、南亞和美洲原住人群有遺傳貢獻,是國際廣泛關注的研究熱點。
  • 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變化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研究員羅斯瓊團隊在Journal of Climate上,發表題為Freeze-Thaw Changes of Seasonally Frozen Ground on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1960 to 2014的研究論文,揭示20世紀60年代以來青藏高原季節性凍土凍融的時空變化特徵。
  • 人類演化「關鍵拼圖」現身青藏高原
    ◆ 國家文物局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第二期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白石崖溶洞遺址重要考古成果◆ 通過對這個洞穴和出土於此的化石開展多年研究,證實此前只發現於阿爾泰山地區的一支新的古人類——丹尼索瓦人曾在世界屋脊留下清晰足跡,並將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歷史從距今4萬年提前至距今16萬年,甚至距今19萬年人類演化關鍵拼圖現身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