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那麼受期待的重啟版《地獄男爵》目前正在國內影院上映。鑑於這部超級英雄電影去年在北美上映時遭到了全面差評,甚至香港地區直接放棄了在院線放映,時隔近19個月之後這部R級電影竟然還會在內地上映,實在有點出乎我的意料。
事實上,非要為導演尼爾·馬歇爾和一眾知名演員參與創作的這部電影辯護也沒有多大意義——這部電影就像是一場瘋狂草率、喧鬧而又沉悶的車禍,過猶不及地塞入了太多素材,各種元素都沒有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如果你被預告片中的火爆鏡頭所吸引,你可能確實可以從電影中得到一些滿足,但你仍然有必要考慮是否真的值得花費115分鐘的時間。
這部電影最初還是頗受期待的,但在混亂的製作過程中,影迷們的興趣基本完全被消磨光了。據報導,在拍攝過程中,導演馬歇爾、主演大衛·哈伯和製片人之間經常發生爭執。
閒話不提,這裡只說說《地獄男爵:血皇后崛起》讓人不吐不快的幾大缺陷…
7.粗糙的導演和剪輯
從《地獄男爵:血皇后崛起》的第一分鐘就可以明顯看出,尼爾·馬歇爾作為導演並沒有發揮出他最好的水準。儘管從表面上看,這位因《權力的遊戲》而聲名鵲起的導演似乎是重啟《地獄男爵》系列的絕佳人選,但最終的結果證明,他似乎完全力不從心。
當然,在整個拍攝過程中製片人的幹預可能確實限制了他的正常發揮,但問題是,在電影中幾乎每個場景感覺都是被粗暴地剪切拼接在一起,鏡頭節奏和場景轉換都很不專業,還有大量不合時宜的對話,顯然是在後期製作時重新錄製的。
甚至連基本的對話場景都讓人覺得很倉促,過於頻繁地在角色之間來回切換,而動作場景就像麥可·貝的《變形金剛》系列一樣常常讓人覺得頭痛,缺乏最初那種讓馬歇爾成為搶手導演的粗獷風格。
顯然,在拍攝過程中確實出現了一些問題,因為不僅僅是一兩個場景感覺有點「不正常」——整個電影給人感覺就像是在一群人的指揮下完成的,毫無特色,一團混亂。
6.劇本乏味無趣
據說《地獄男爵:血皇后崛起》的製片人總共有16位,但其編劇只有一個人——《小鎮疑雲》的聯合製作人安德魯·考斯比。
儘管編劇只有一個,但並沒有給電影帶來清晰的創作方向感,整部電影仍然像是由眾多並不相融的故事創意拼湊而成的。
《地獄男爵:血皇后崛起》中堆砌了許多相當乏味的情節,充滿了囉裡囉嗦闡述劇情的對話,尤其是在說起反派血皇后(米拉 喬沃維奇飾)和地獄男爵本人的背景故事時,基本上就是在配合幻燈片大段大段的朗誦臺詞。
此外,大多數試圖搞笑的對話也都沒那麼好笑,當主角們有意無意提到推特、優步和谷歌時,頂多只能換來觀眾們零星的尷尬笑聲。這讓人不禁更加懷念吉爾莫·德爾·託羅的老版《地獄男爵》。
5.糟糕的配角表演
儘管這部電影的配角陣容相當豪華,但其中只有兩位演員的表演尚值得肯定。
伊恩·麥柯肖恩一如既往地用其迷人的沙啞嗓音飾演了地獄男爵的養父布魯姆教授,史蒂芬·格拉漢姆則用滑稽的聲音演繹了血皇后的得力手下野豬怪。
遺憾的是,除了地獄男爵之外,這部電影中的其他重要角色,無論是劇本的刻畫還是演員的表演,都一敗塗地。
首先,米拉·喬沃維奇飾演血皇后的表現實在讓人難以恭維,她全程操著刻板的英式口音,卻沒有表現出任何鮮明的人物性格或幽默感。
其次,通常不會讓人失望的薩莎·萊恩這次飾演地獄男爵的好朋友愛麗絲也出乎意料地讓人覺得很無趣,儘管丹尼爾·金從外表看起來很適合扮演本·戴米奧,但他那口不地道的英國口音絲毫沒有起到輔助表演的作用。
一眾配角演員各行其道,真正讓人滿意的寥寥無幾。在吉爾莫·德爾·託羅執導的《地獄男爵》系列電影中,每個演員都竭盡全力,而這部電影給人的感覺卻完全相反。
4.電影太長,節奏很差
雖然新版《地獄男爵》基本和德爾·託羅之前的兩部電影一樣長,但卻給人感覺要長得多,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劇本並沒有充分地發揮演員們的作用。
可以明確地說,這部電影有時實在讓人煎熬——尤其是在影片的中間部分,幾乎每個角色都被安排了大段回顧往事或闡述劇情的臺詞。
此外,就在影片似乎即將達到高潮的時候,卻又拉了回來,進一步去補充了一大堆背景故事,持續了大約半個小時才終於迎來真正的高潮,這樣的體驗真的很累人、很讓人不爽。
當《地獄男爵:血皇后崛起》115分鐘的播放時長全部結束時,讓人感到精疲力竭,這顯然與一部超級英雄電影想要達到的效果正好相反。
考慮到這部電影為確保在國內上映已經被大張旗鼓地刪掉了部分鏡頭,如今卻依然感覺如此臃腫,讓我不禁有點兒埋怨國內片商為什麼不多刪掉幾分鐘意義不大的場景呢。
3.視覺效果不一致
說句公道話,這部電影預算只有5000萬美元,所以觀眾不應該期望看到《復仇者聯盟》那樣的視覺效果,甚至不應該期望看到與德爾·託羅的老版電影水準相當的視覺效果(那兩部電影的預算都高於這部電影)。
但即便如此,影片中CGI元素的不協調還是相當讓人難以忍受的。一些數字特效看起來相當棒——就野豬怪來說,真實化妝和視覺特效相結合其實效果還是很令人驚喜的,尤其是在他說話的時候,甚至一些卡通風格的暴力場面達到了一定的藝術水準。
然而,大量依賴於CGI的鏡頭——也就是大部分動作場面——往往看起來相當拙劣,尤其是地獄男爵與三個巨人大戰的場面,以及電影接近尾聲時伊恩·麥柯肖恩的鏡頭,肯定會引來不少戲謔的笑聲。
2.風格基調混亂
地獄男爵這個角色最吸引人的一點就是他那種玩世不恭的風格,德爾·託羅和朗·普爾曼在前兩部電影中完美地詮釋了地獄男爵和他的世界。
相比之下,馬歇爾的新版電影顯然完全不清楚自己的定位,頻繁在不同的風格基調之間切換,生硬地調動觀眾的情緒。
《地獄男爵:血皇后崛起》並不是那種需要特別注重劇情的電影,但卻在乏味的背景故事上浪費了太多的時間,明顯顧此失彼。布魯姆教授和地獄男爵之間的父子關係也過於形式化,就好像影片害怕變得過於煽情,過於傷感一樣。
另外,配樂的選擇也經常令人困惑,特別是在前面提到的巨人之戰中使用了繆斯樂隊的"Psycho",在一場高潮槍戰中貌似隨機地採用了克魯小丑樂隊的"Kickstart My Heart"。
影片中也有些非常嚴峻的時刻——尤其是提到那些死去的孩子們的時候——同時也有一些非常輕浮的場景,但馬歇爾並沒有能夠在不同的氛圍之間達到令人信服的平衡。
有很多時候,影片中的場景會讓人不禁猜測它究竟想表達什麼,我們又應該從中領悟到什麼。
1.地獄男爵系列電影可能徹底沒戲了
這部電影最大的過錯並不是糟糕的劇本、導演、剪輯和表演,而是它可能永遠毒害了地獄男爵系列的品牌。
吉爾莫·德爾·託羅為製作《地獄男爵3》奔走了很多年,但由於他要求的預算略高,且《地獄男爵2》的商業表現不溫不火,製片方最終決定重啟這個系列。
但是這次重啟的失敗和慘澹的票房成績導致《地獄男爵:血皇后崛起》的續集基本已經沒戲了,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確實如此。
也許在十多年之後,該系列最終會再次重啟,或者更有可能的是,製片人最終意識到這個角色沒有多少商業價值,所以徹底放棄了。畢竟,儘管德爾·託羅的電影很棒,但並沒有換來太高的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