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在宿主的細胞、組織或腔道內寄生,會奪取宿主的營養,如蛔蟲和絛蟲在腸道內寄生,奪取大量的養料,並影響腸道吸收功能,引起宿主營養不良;
給宿主帶來機械性損傷,如蛔蟲多時可扭曲成團引起腸梗阻,在肺內移行時穿破肺泡壁毛細血管引起出血;
在宿主體內產生毒素和抗原性物質,引起宿主的過敏反應,例如侵入腸黏膜和肝時,分泌溶組織酶,溶解組織、細胞,引起宿主腸壁潰瘍和肝膿腫;引起宿主的超敏反應,造成組織損傷。
肉食動物包括人,在吃食生肉的過程中都有可能患有寄生蟲病,在自身免疫力低下,寄生蟲體數量多等情況下,都會引發死亡。
獅子說:寄生蟲,我也怕啊,可我要活下去!其實,所有的食肉動物、食草動物都是如此,它們與人類的不同點就是沒有主觀能動意識,利用外物,改變自身生存環境。它們的生存秘訣就是不斷完善自己,與寄生蟲、病毒、細菌、真菌等抗衡,看誰耗得過誰。
由於生存在野外環境中,動物的生存環境更加惡劣,理論上是更容易遭受寄生蟲病的,不過野外動物的生存特徵也使它們或者具備更強悍的免疫力,或者具備更強悍的消化能力,前者可以應對寄生蟲的的感染,後者則直接將寄生蟲卵殺死。
之前在菜葉網上看過相關的資料,常見的寄生蟲有:跳蚤、絛蟲、線蟲、金小峰、血吸蟲、瘧原蟲、弓形蟲、蛔蟲等等。寄生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幾乎所有的生物都有可能被寄生,大到鯨魚,小到細菌。
生物學解剖研究過程中,寄生蟲的能力讓人觸目驚心,有的寄生在體表吸取血液,比如蜱蟲;有的寄生在腸道汲取營養,比如絛蟲、線蟲等等,有的寄生就更加明目張胆了,直接用吸盤吸在大型動物的表面,比如藤壺,自己有觸手過濾海中的浮遊生物,這就是鯨類動物的噩夢。
進化過程中,寄生蟲本身已經喪失了自主捕食獲取食物的能力,有的寄生蟲離開宿主就會很快死亡,它們有的甚至連消化器官都已經丟棄了,直接吸取宿主的營養物質,供給自身的成長發育。
它們通過大量產卵的方式,等待一切機會被宿主吃下去或者黏附在宿主體表,然後發育成幼蟲,鑽入宿主的各種組織器官,但並不會讓宿主致死。比如金槍魚,它的體內就含有大量的線蟲之類的寄生蟲,分布在肌肉各部分,歐洲、日韓等地的民眾喜歡吃生冷海洋魚類刺身,免不了被寄生蟲感染。
野生動物遠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逍遙自在,我們經常發現家貓、狗狗身上會出現跳蚤、蜱蟲之類的寄生蟲,人類可以用藥物將它們驅離,可是動物就很難做到這一點,大部分動物對寄生蟲只能聽之任之,那些經受不住寄生蟲侵擾的動物個體,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早就被淘汰了,剩下的都是對寄生蟲有一定抵抗能力的個體。看看寄生蟲是多麼地厲害,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不過也存在個別現象,某些靈長類會主動殺死或者驅趕寄生蟲,我們會看到很多獼猴、猩猩、狒狒等動物互相理毛,就是抓取寄生蟲順便尋找體表的鹽類結晶。
在馬達加斯加島,人們發現一種狐猴類,居然懂得利用巨型馬陸(一種巨大的千足蟲類)的體液來驅趕寄生蟲,馬陸身上有微量的氰化物,會殺死部分寄生蟲,甚至對寄生在腸道內的寄生蟲也有一定作用,雖然這個昆蟲的味道怪怪的,可是狐猴似乎很享受。
寄生現象是生物演化的結果,所有生物的目的都是為了繁衍自己,至於獲得營養的方式,千奇百怪,不要以為人類吃植物、吃動物就比這些寄生蟲高貴到哪裡去,大家都是能量傳遞中的一個環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