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今年大部分原定上映的影片選擇了改檔或者撤檔。對於恐怖驚悚片愛好者來說,黑人女導演尼婭·達科斯塔的《糖果人》,恐怖片扛鼎之作《招魂3》,以及溫子仁的《惡性》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延期。
就在影迷們無片可看的情況下,一部正片不到60分鐘的黑馬驚悚片《奪魂連線》(Host)悄然上線,很快收穫了無數好評。國外影迷在爛番茄網上甚至給出了100%的新鮮度,觀眾打分也給到了79%。
對於一部小成本恐怖片來說,這樣的得分已經相當驚人了。另外在IMDb上,觀眾給出6.7分,但專家級評委卻給出了72的高分,足見《奪魂連線》在敘事上的成功。
《奪魂連線》可以看作網絡版的《招魂》。故事講述六位好友在居家隔離時,為了尋找刺激,打發無聊,於是找了一位靈媒,他們一起通過網絡社交平臺進行「在線」降靈儀式。
大家原本帶著好玩的心態參與,但隨著事情的不斷發展,降靈結果遠超他們的想像,一個惡靈回應了他們的「惡作劇」式召喚,並開始侵入了每個人的家中,作弄他們,並將結局推向了完全失控的地步。
《奪魂連線》之所以能取得不錯的口碑,首先是因為強烈的現實感。即片中多位主角,都因為避疫原因,不得不待在家裡。這對於經歷過類似生活的國外影迷來說,無疑相當具有共情感。長時間待在家裡如何打發時間?年輕人如何說服長輩不要經常外出?外出如何注意安全等話題都讓這部小成本電影具有了不少先天優勢。
另外,影片一開始就出現的社交平臺操作畫面無疑非常契合當下的網際網路時代。最有意思的還是第一次聽說降靈都能通過網絡把分居各地的人聯繫起來。
傳統的招魂片中,人們常常圍坐一圈,手牽手積蓄力量,打通陰陽兩界的隔閡,以此達到溝通的目的。
但就像溫子仁的《招魂》和《潛伏》系列中所描繪的那樣,召喚來的不一定是自己逝去的親人和朋友,有可能是不懷好意的惡靈。他們響應召喚,作弄人類,甚至附體到對方身軀中,逼走原本佔據其中的本體,成為軀體新的「主人」(Host)。
影片中,因為一人惡意開玩笑,由此激怒了惡靈,給了對方可乘之機。《奪魂連線》不光有好的創意,而且在「嚇人」上也頗費心思。
比如通過不同的鏡頭視角,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等不規則鏡頭來刺激影迷的觀賞期待,引發焦慮感,營造恐怖氛圍。眾人用來連線的筆記本電腦上的攝像頭就是最好的「手持攝影」設備,可以提供不同的拍攝角度和變化多端的機位。
為了彌補低成本帶來的經費限制,影片避免了耗資不菲的特效,更多時候用了傳統的方式來製造物體懸空,或者人物被突然拖拽的驚悚畫面。
因為網絡視頻特有的粗糙感,這種「原始」的方式被很好地隱藏,變得不那麼突兀和低劣,反而更具真實感,貼近大眾影迷的生活體驗。
偽紀錄片風格,加上視窗類恐怖片鏡頭,配合上經典的通靈遊戲,《奪魂連線》雜糅進了眾多經典元素,雖然沒有太多創新之處,但好在全片長度不超過1個小時,短小精悍,力道不弱,足夠讓人印象深刻。
當然,《奪魂連線》不可能做到溫子仁「幽靈」鏡頭的機位設置和精緻感,大多數嚇人場景還是停留在jump scare的層次,那種一晃即過的嚇人手法,前面一兩次還能唬住人,用到後面就有點乏善可陳,力不從心了。
綜合來說,《奪魂連線》貼合了當下的社會語境,戳中了大部分人的脆弱心靈,時不時還能用驚悚引發刺激感,對於當下「好片難求」的大環境下,這樣的作品已經算得上「值得一看」了。《奪魂連線》其實也給內地小成本電影提供了借鑑,不一定非要拍恐怖驚悚片,借用網絡和偽紀錄片類型元素,只要創造力夠,而且還能切中社會語境,其實一樣能收穫不錯的關注度和票房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