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西伯利亞」,人們馬上就會產生寒冷、遙遠的聯想。「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意味著令人恐懼的刺骨寒冷,而全球最冷的城市就位於東西伯利亞氣候區,為北半球「寒極」之地。這裡冬夏溫差、晝夜溫差巨大,冬季漫長而酷寒,一年3個月時間的平均氣溫低於零下40攝氏度,歷史最低氣溫零下71.2攝氏度,為北半球最低溫,比北極更寒冷。這個城市就是位於俄羅斯聯邦薩哈共和國的奧伊米亞康。
奧伊米亞康是世界上最寒冷的永久居住地之一,有500名村民常年生活在這裡,西伯利亞是歷史上有名的流放地,所以當地村民很多就是當年流放犯的後裔。不過他們很多人長得不像歐洲人,反而跟我們有點兒像,因為他們大多有蒙古血統,也許祖先是元代的蒙古人。太低的溫度給日常生活帶來了諸多的不便,比如鋼筆因墨水凍結無法書寫、玻璃凍裂、汽車發動機需保持全天候工作,否則熄火後可能無法重啟,另外這裡雖然有手機網絡,但手機在極寒中是無法使用的。南方的朋友們,一定對08年湖南西部地區的冰雪災害有深刻的記憶,所以根本無法想像,常年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難生存下來的。
因為地基是永久凍土,所以建房子都是在離地面一米以上的木樁上,否則室內的暖氣就會解凍土地導致房間倒塌。門窗為了防風防凍,都是四五層。水管也是直接鋪設在地上,而且沿途不斷加熱,防止凍結。村子裡也幾乎沒有什麼現代化的設施,如廁需要走出家門,取暖大多也是靠燒煤或者木材。人們固守著傳統,以自己熱愛的方式生活著。
由於氣溫太低,可以說是哈氣成冰,外出的人們呼出的熱氣沾到眉毛、衣服上也是瞬間結冰。出去室外轉一圈,整個人就像個霧凇一樣,同時室外也是要避免激烈運動的,因為如果出了汗也會迅速結成冰的,而滑雪是當地人人都會的一項運動。
當地居民都以狩獵為生,或者飼養飼養奶牛和馴鹿。由於靠近北極圈,冬季只有三個小時的陽光,地面也是永久凍土,因此這裡是沒有水果、蔬菜、糧食的。村民的主要食物就是冷凍生魚片、馬肉、牛肉以及馴鹿肉、牛奶之類的,偶爾也有果漿蘑菇等。但村民並沒有因此而營養不良,反而以居住著許多長壽老人而聞名於世。
這裡沒有任何工業,所以有著完全純淨的空氣和水,加上積極的生活方式、健康的飲食、樂觀良好的心態,使得這個世界上最冷的村莊居然是個長壽村。這裡的人們大都很長壽,在零下60攝氏度的極寒環境下,他們依然生活得有滋有味。他們熱愛這種氣候並渴望天天過嚴冬,甚至聲稱絕不離開這兒……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其實人類是有適應能力的,只要適應了這裡的氣候,一切都不是問題。因為寒冷其實對人體也是有很大好處的,在極寒的氣候下,絕大部分的細菌都不能存活,而且人體的新陳代謝也很緩慢,消耗也更少,所以人們更健康、更長壽、更快樂。
看來我們完全無需為寒極下的奧伊米亞康人憂慮,他們擁有這個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潔淨的空氣,乾淨的食物,他們固守著傳統,過著簡單而快樂的生活。而這些都是我們這些所謂的「現代人」渴望擁有的奢侈品啊!我們整日忙忙碌碌,患得患失,為的就是能夠早日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而生活在奧伊米亞康的人們,早就輕鬆擁有。你們羨慕奧伊米亞康人的生活嗎?
圖片來源於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