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鋼材的可焊性:是指在適當的設計和工作條件下,材料易於焊接和滿足結構性能的程度。可焊性常常受鋼材的化學成分、軋制方法和板厚等因素影響。為了評價化學成分對可焊性的影響,一般用碳當量( C"I )表示, C l 越小,鋼材的洋硬傾向越小,可焊性就越好;反之, CHl 越大,鋼材的碎硬傾向越大,可焊性就越差。
(3)根據焊接接頭的連接部位,可以將熔化焊接頭分為:對接接頭、角接接頭、 T形及十字接頭、搭接接頭和塞焊接頭等。
(4 )焊工應經考試合格並取得資格證書,應在認可的範圍內進行焊接作業,嚴禁無證上崗。
施工單位首次採用的鋼材、焊接材料、焊接方法、接頭形式、焊接位置、焊後熱處理制度以及焊接工藝參數、預熱和後熱措施等各種參數及參數的組合,應在鋼結構製作及安裝前進行焊接工藝評定試驗。
( 5 )根據設計要求、接頭形式、鋼材牌號和等級等合理選擇、使用和保管好焊接材料和焊劑、焊接氣體。
( 6 )對於全熔透焊接接頭中的 T 形、十字形、角接接頭,全焊透結構應特別注意 Z向撕裂問題,尤其在板厚較大的情況下,為了防止 Z 向層狀撕裂,必須對接頭處的焊縫進行補強角焊,補強焊肚1I 尺寸一般應大於 t/4 ( t 為較厚板的板厚)和小於lOmmo 當其翼緣板厚度等於或大於 40mm 時,設計宜採用抗層狀撕裂的鋼板,鋼板的厚度方向性能級別應根據工程的結構類型、節點形式及板厚和受力狀態等具體情況選擇。
( 7 )焊縫缺陷通常分為六類:裂紋、孔穴、固體夾雜、未熔合、未焊透、形狀缺陷和上述以外的其他缺陷。其主要產生原因和處理方法為:
裂紋:通常有熱裂紋和冷裂紋之分。產生熱裂紋的主要原因是母材抗裂性能差、焊接材料質量不好、焊接工藝參數選擇不當、焊接內應力過大等;產生冷裂紋的主要原因是焊接結構設計不合理、焊縫布置不當、焊接工藝措施不合理,如焊前未預熱、焊後冷卻快等。處理辦法是在裂紋兩端鑽止裂孔或剷除裂紋處的焊縫金屬,進行補焊。
孔穴:通常分為氣孔和弧坑縮孔兩種。產生氣孔的主要原因是焊條藥皮損壞嚴重、焊條和焊劑未烘烤、母材有油汙或鏽和氧化物、焊接電流過小、弧民過長,焊接速度太快等,其處理方法是鏟去氣孔處的焊縫金屬,然後補焊。產生弧坑縮孔的主要原因是焊接電流太大且焊接速度太快、熄弧太快,未反覆向熄弧處補充填充金屬等,其處理方法是在弧坑處補焊 。
固體夾雜:有夾渣和夾鴿兩種缺陷。產生夾渣的主要原因是焊接材料質量不好、焊接電流太小、焊接速度太快、熔渣密度太大、阻礙熔渣上浮、多層焊時熔渣未清除乾淨等,其處理方法是剷除夾渣處的焊縫金屬,然後焊補。產生夾鴿的主要原因是氧弧焊時鴿極與熔池金屬接觸,其處理方法是挖去夾鴿處缺陷金屬,重新焊補。
未熔合、未焊透: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焊接電流太小、焊接速度太快、坡口角度間隙太小、操作技術不佳等。對於未熔合的處理方法是剷除未熔合處的焊縫金屬後焊補。對於未焊透的處理方法是對開敞性好的結構的單面未焊透,可在焊縫背面直接補焊。對於不能直接焊補的重要焊件,應鏟去未焊透的焊縫金屬,重新焊接。
形狀缺陷:包括咬邊、焊瘤、下塌、根部收縮、錯邊、角度偏差、焊縫超高、表面不規則等。
產生咬邊的主要原因是焊接工藝參數選擇不當,如電流過大、電弧過長等;操作技術的咬邊應進行焊補。
產生焊瘤的主要原因是焊接工藝參數選擇不正確、操作技術不佳、焊件位置安放不當等。其處理方法是用鏟、鏗、磨等於工或機械方法除去多餘的堆積金屬。其他缺陷:主要有電弧擦傷、飛濺、表面撕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