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去家裡附近的一個小的路邊修車攤補胎,剛好小哥看到我車上新買的LED改裝大燈,看到包裝盒上寫著一行字:5000K,於是他就問我「為啥買這麼暗的燈」?……WHAT?他怎麼知道我買的燈很暗的?……
我那燈一顆的亮度就11000流明了,左右2顆加起來22000流明!這亮到爆炸的!再往下聽,小哥說他自己買的LED燈是8000K的,亮度高的驚人,那才是好東西!……原來小哥把5000K這個數字當作亮度解讀了……怪不得!
他的燈8000K色溫!我的天!這還能用麼?這裡可是上海!南方多雨地區!下雨天他確定他看的清路面??和身邊小夥伴聊起這事情,沒想到大家居然都不太了解「色溫」的概念,也不太懂選車燈,選對色溫其實很重要!
LED大燈的色溫,數字越高越好?
好吧!今天就來詳細聊聊色溫(今後有機會我會深入去講解關於汽車LED大燈的散熱結構、功率水分等硬核選購知識)!如今市面上8000K的燈泡是真的有!但不多。比較主流的LED大燈色溫基本是4300K、5000K、5500K、6000K、6500K。其他的比如3000K、5800K的也有。
這些燈,哪一些色溫是合理的?根據如今網上的「主流說法」,6000K和6500K是「正白、純白」,5500K是「暖白」……這些商業說法究竟是對還是錯?接下來我們先揭開這些錯誤的概念!談談什麼是「暖」什麼是「正白」!
光分「冷暖」白光
「標準純白」又是什麼?
我們知道太陽光看起來是白色的,但其實是有很多種顏色的光混合在一起,最終才形成了白色。比如我們小時候在物理課上就學過「太陽光分解成赤橙黃綠青藍紫」的課程。從赤色到紫色,光波的波長越來越短。
倘若這7彩光線,各自的能量相等,混合到一起之後,我們就得到了「標準的純白」。此外,在攝影和電影行業,通常採用「RGB三基色」顯示原理,利用紅綠藍三種純色光,我們就能混合出任意顏色的光線來。假設紅綠藍3色光線,各自能量完全相等,混合到一起之後,也是同樣的結果:得到真正的純白。
這種「真正的純白」在自然界裡不存在,是一種純理想的白光,名字叫做「等能白光」。經過測定我們知道,這種「等能白光」的色溫為5455K,因此工業上幾乎都是使用5500K色溫的燈泡來「近似模擬」這種「理想純白光」。比如手機、電視機屏幕、電腦屏幕,拆開后里面的LED「背光板」標準色溫大多都是5500K,就是這個道理。
「冷光」、「暖光」究竟
怎麼劃分?真正定義如何?
既然5455K色溫的光線叫做「理想純白光」,那麼色溫高於5455K的就是「冷光」,白中透藍,而且色溫越高越發藍,最後發紫。那麼色溫低於5455K的就是「暖光」,白中透黃,而且色溫越低越發黃,最後發紅。
大家都知道,色溫越低的光穿透性能越高,這樣在雨霧天、沙塵天裡的穿透力就越好。反之,色溫越高的光穿透性能越差,這樣在雨霧天、沙塵天裡的穿透力就悲劇了。因此從這一點來說,我們選擇燈泡的時候千萬避開「冷光」產品。
根據當地氣候特點選車燈
色溫低一些其實更實用
如今市面上號稱超高亮度的LED車燈,真去問問色溫如何,可以說6500K的產品一抓一大把。單純從亮度指標看確實很完美(因為高色溫的LED要做亮,對於廠家來說技術上難度很低;低色溫的要做亮太難了…),於是乎一大堆6500K色溫的超高亮度LED就問世了……
但是這種燈真拿去用到多雨地區使用,或者北方某些多沙塵地區使用,那幾乎是在害人!燈一開,眼前白花花一片啥也看不見。通常來說,這些地區的車友,最好選擇4300K的車燈。這個色溫其實有點接近原車滷素燈的那種「白裡透黃」(當然比滷素燈還是白一些的),強調穿透力。
而雨水不多,也沒啥沙塵天候的地區,那色溫就可以高一點也無所謂了。比如5000K的色溫就非常合適。當然「正白5500K」的燈也是可以適用的。基本上算是把亮度和穿透力來了一個「折衷」,而且5000K和5500K顏色確實是非常接近純白,看起來很「正點」。
高於6000K的產品,看都不用看
那是花錢找罪受!
但如果您說「我就選一個色溫高的,大不了到了雨天和沙塵天氣的時候,我開霧燈好了」,話是沒錯,但通常原車霧燈大多都是低亮度的滷素燈,您是否願意多花錢再買一對高亮度的3000K「黃金眼」呢?(這樣是能徹底解決問題,但您得多花錢)
因此買大燈選對色溫是核心之一,上面說了,色溫越高廠家就越容易做亮。但是色溫不能無限制提升!雖說「理論純白」是5455K,但真正的太陽表面的色溫其實是略高於5455K的,各國科學家都反覆測定過了:太陽表面精確色溫是5778K——也就是最最自然的色溫。
因此市面上6000K色溫(包括5800K)的LED大燈是比較接近太陽表面的實際色溫的,光線看起來依然是非常接近純白。如果色溫提升到6500K,那就已經是微微「白裡透藍」了。至於8000K……算了吧!那是花錢買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