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疊紀時期,一群陸生脊椎動物或是迫於生活的壓力,拋棄祖先在陸地上打下的江山,紛紛「下海」,成為地球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脊椎動物重返海洋事件。
這些動物發現海洋中天地廣闊,大有可為,於是在較短時期內迅速輻射演化,出現了鰭龍類、魚龍類、海龍類等海生爬行動物。它們的化石在博物館裡展出時,有時會被不明真相的觀眾誤以為是海中的恐龍,甚至包括外形似魚類的魚龍,但在鰭龍類中有一個既原始又特化的類群,即使完全不具備海生爬行動物的知識,也很難把它們誤認為是恐龍,而會以為是烏龜,它們就是楯齒龍類。
楯齒龍類的體長一般為1到2米,除了少數早期成員之外,大多身披骨板,因此外形很像龜,如豆齒龍、盾龜龍、無齒龍,不過仔細看的話,會發現它們其實和龜有一個明顯的區別,那就是龜的背甲由規則的大塊甲片拼接而成,而楯齒龍的背甲則是一堆細碎的小甲片,而且其中部分成員,如豆齒龍的背甲由兩部分組成,較大的部分保護頸部到臀部,較小的部分保護臀部到尾巴的基部,看起來就像穿了一條熱褲的大龜。
除此之外,牙齒也是楯齒龍與龜區別的主要特徵,早期的龜在顎骨上長有細小尖利的牙齒,今天的龜牙齒大多已退化,只有角質的喙嘴,而楯齒龍中除了無齒龍外,都長著一口石塊或豆粒狀的牙齒,這也是楯齒龍、豆齒龍之類的名稱的來由。
厚重的背甲和平坦的牙齒,使它們註定不能像身手敏捷的魚龍那樣去捕食行動迅速的魚類,卻非常適合在淺海地區,對有硬殼保護的軟體動物實施降維打擊,堪稱專業碎殼機。
不過,即使是這樣一群重視防禦,猥瑣發育的生物,最終也沒挺過三疊紀晚期發生的第四次生命大滅絕,原因與它們高度特化的身體構造和較單一的食物源有關,不過,脊椎動物也能以骨板疊出厚重的甲這一拉風的設計,倒是在大自然無數次重複的「趨同演化」中,被巧妙地傳承和發揚光大了,不僅限於龜這樣的爬行動物,在哺乳動物身上也有體現,比如今天的犰狳,以及它們已經滅絕的近親——雕齒獸。
以上就是本期分享的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