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開始不講清熱一類的藥了,我們開始講通便的藥。
首先我們來講大黃,因為它在瀉下藥中用得最廣。
大黃出自《神農本草經》,為翏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的根及根莖。前兩種主產於青海、甘肅等地,藥材稱北大黃;後者主產於四川,藥材稱南大黃或川大黃。春季或秋末採挖其根及根莖入藥。生用、或酒炒、酒蒸、炒炭用。
大黃味苦性寒。歸大腸、脾、胃、心、肝經。
看這歸經大黃可以調理胃腸道,可以調理心,可以調理肝。
大黃具有攻下積滯,瀉火解毒,涼血止血,活血祛瘀,清洩溼熱的功效。
講講大黃的具體運用。
首先瀉下藥肯定最常用於治療便秘。
①大黃苦寒通降,攻下與瀉熱之力俱強,為主治熱結便秘、高熱、煩躁、腹中脹滿等症之要藥,常與芒硝、枳實、厚樸配伍,以增強通便洩熱作用,並行氣以除脹滿。
如我們之前講過的大承氣湯。
熱結便秘而兼氣、血、陰津虧耗者,須分別與益氣、補血、養陰生津之藥同用,以扶正祛邪。
②大黃雖然溼寒性的,瀉下通便之力也強,但它的不良反應比較少,所以有些寒性的便秘也可以用,只是要配上附子、乾薑等溫裡藥。
如《備急千金要方》中的溫脾湯,或者《傷寒論》中的大黃附子湯。
③習慣性便秘也可用,不過大黃的藥性偏寒,偶爾用用可以,不適合長期使用。
④那種沒有便秘,又需要稍微通暢一下腸道的,可以用少量的大黃來緩下。
如常與消食藥配伍,用於飲食積滯。
與清熱燥溼藥配伍,用於溼熱痢疾。
與驅蟲藥配伍,用以排出腸道寄生蟲。
第二就是借用它的瀉熱的作用。
大黃可瀉火解毒、導熱下行、急下存陰。
①治溫熱病熱邪亢盛,症見神昏譫語、煩躁,無論有無便秘均可使用,可單用,如《聖惠方》雪恵方,單用本品治熱病狂語。也常與石膏、黃連、連翹、大青葉等清熱藥同用。
②治頭痛、目赤、咽喉及牙齦腫痛等火熱上攻的證候。
大黃能清肝、胃、心、肺之熱、亦可導熱下行。
如《小兒藥證直訣》中的瀉青丸,其與龍膽草、山梔子等藥同用,用治肝火亢奮所致的目赤腫痛,小兒急驚等。
第三就是借用大黃涼血止血的作用,來治療血熱妄行引起的出血。
如《金匱要略》中的瀉心湯,其與黃連黃芩同用,用治血熱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
因熱所致的便血、尿血等證,亦可使用,常與相應的清熱藥和止血藥配伍,如《十藥神書》十灰散,其與大薊、小薊、白茅根、側柏葉等同用。
第四就是用於熱毒瘡瘍及燒燙傷。
大黃能清熱解毒,下瀉熱毒,且可活血以消腫止痛。
治熱毒瘡癰,不論外癰、內癰均可使用。
治皮膚癰腫疔癤之外癰,可內服,亦可外用。
如《補缺肘後方》用大黃搗篩,調醋敷在癰腫疔癤處。
治腸癰腹痛,可以配上丹皮、桃仁、冬瓜子等解毒消癰、活血止痛藥配伍。
如《金匱要略》中的大黃牡丹皮湯。
治燒燙傷,一般可以用麻油或者蜂蜜調好,敷在患處。
第五個就是大黃的活血祛瘀作用。
大黃可以活血化瘀,尤其是腹部。
如《金匱要略》大黃蟄蟲丸,其與蟄蟲、虻蟲、水蛭等藥同用,主治腹中瘀塊及婦人經閉等。
第六個就是大黃清溼熱的作用。
①治溼熱黃疸,常與茵陳、梔子同用。
如《傷寒論》中的茵陳蒿湯。
②治溼熱淋證,常與車前子、瞿麥等利尿通淋藥同用。
如《和劑局方》中的八正散。
這個講下大黃的選用。
大黃一般不久煎,煎煮時間過久,其瀉下成分破壞,作用減弱,如果便秘的,要瀉下的,應該要後下,或用沸水泡服。
生大黃長於瀉下,作攻下藥時宜生用。
酒炙大黃瀉下作用較弱,長於活血祛瘀,宜於瘀血證。
酒蒸大黃及酒炙大黃的沉降清瀉之性減弱,用於上部實熱證。
大黃炭偏於止血,宜用於失血證。
現代的研究表明:
大黃含蒽醌類衍生物,並含色酮類、芪昔類、萘酚苷類、鞣質、多糖化合物、有機酸、揮髮油、脂眆酸、植物固醇等。
大黃有瀉下作用。
有解熱、鎮痛作用。
有降血壓、改善微循環、降低血脂作用。
有降低血清總膽固醇作用。
有利尿,促進尿素、肌酐的排洩,改善腎功能的作用。
有止血、抗血栓形成、抗實驗性胃潰瘍形成、保肝、利膽、抑菌、抗病毒、消炎及抑制胃排空、抑制胃蛋白的消化、抑制蛋白酶活性等作用。
大黃同時含有鞣質、沒食子酸等收斂成分,故大劑量或久用會引起繼發性便秘;煎煮過久,亦會使瀉下成分大量破壞,收斂成分大量煎出,致使無瀉下作用反而出現便秘。
好了,今天的中藥科普就到這了,歡迎關注,看不一樣的養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