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雕塑,有壁畫……
文化氣息濃鬱
麗水又一個主題公園
開放了!
周末趕緊帶娃去
十裡清風園,即「十裡清風」清廉主題公園,從市區水東大橋開始,沿好溪堰西岸布局。目前,「十裡清風」清廉主題公園已經面向市民開放。
為大力弘揚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揚以國為重、以民為本、以清為美、以廉為榮、以儉為德的清廉文化,我市依託大溪治理改造工程,打造「十裡清風」清廉主題公園,傳承一段歷史,弘揚一種精神。2018年2月開始,十裡清風園在市紀委的指導下,由市水利局為業主單位負責建設。
《前行》
十裡清風園寓教於樂,是麗水市清廉文化教育新陣地。在主題公園裡,你可以看到麗水史上的清廉文化元素、名人家風家訓以及歷史長河中許多清正廉潔的名人故事。
主題公園採用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有機融合,利用雕塑、壁畫等形式一一生動、形象的進行了展示,繪就出了一幅政治生態與自然生態兩個「綠水青山」相得益彰、和諧共生的「山水畫」。
《亮劍》
「公園取材蓮花、青瓷、寶劍、石雕、剪紙等本土特色元素,以驛站、戰船、亭子、雕塑、壁畫等形式,將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有機融合,打造了三大遊覽互動空間。」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三大遊覽互動空間分別是驛站、廣場、卻金亭的清廉文化展示區塊;《鼎說》《綻放》《前行》《亮劍》《靜思》五個主題雕塑;《清廉家傳》《清廉為政》《清廉尚學》《清廉愛國》《清廉敬業》《清廉奉獻》《清廉公義》《清廉戒奢》八個主題壁畫。
漫步南明湖畔,感受清廉文化教育
記者帶你去感受
清廉主題公園的魅力
一大波美圖來襲!
01.雕塑與景觀小品介紹
1.《鼎說》
鼎乃國之重器,以鼎之正氣,體現麗水人民忠誠不渝、乾淨幹事、勇於擔當之傳承,展示麗水清廉文化之厚重。
作品以鼎為原型,運用體塊的解構錯位和浮雕的陰陽造型法,植入麗水青山綠水的裝飾圖形,通過對紅銅著色及打磨處理,體現其歷史沉穩感與現代金屬質感的並存。以再創的鼎之新說,寓意麗水城市寄情山水中的清廉文化底蘊之所在,喚起對清廉文化的再尊重。
作品尺寸:長410X寬360X高270CM
材料媒介:紅銅鍛造
2.《綻放》
麗水素有「蓮城」之美譽。蓮花高潔清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恆為世頌。以蓮之品格,詠唱麗水清廉文化之純淨。
作品以麗水小白蓮為素材,運用抽象概括與鏤空透疊的藝術手法,通過鏡面不鏽鋼晶瑩介質的借景與反射,表現花之生命正氣的藝術張力,以神形兼具的新語言詠唱麗水清廉精神之燦然。
作品尺寸:高120cm,直徑150cm,高160cm,直徑150cm,
高240cm,直徑160cm
材料媒介:鏡面不鏽鋼鍛造
3.《前行》
從唐貞觀到明代,麗水一直是朝廷戰船製造基地。將古老文明與時代精神有機融合,以船之劈波斬浪,弘揚麗水清廉文化之奮進。
作品從船形開始演化,通過不鏽鋼鍛造的鏡面反射與拉絲的青瓷開片紋路對比,疊加老舊船隻的構件,營造老文脈底蘊與新前行精神共生的意境,經過抽象體塊化藝術處理,兼容了內部空間對清廉文化影像裝置展示的功能,造就船之神韻的藝術構築物,弘揚麗水堅守清廉、破浪篤行之氣概。
作品尺寸: 長13200x寬520X高440CM
材料媒介:鏡面不鏽鋼鍛造和現成混合材料
4.《亮劍》
龍泉寶劍,始於春秋,興於魏晉。利劍出鞘,斷貪贓枉法之妄念。以劍之力量,打造麗水清廉文化之磅礴。
作品運用龍泉寶劍之地方元素,採用花崗巖石雕、鍛銅和鍛不鏽鋼三結合方法,表現當下的亮劍精神。以橫長水平構圖,把刀抽劍動勢,方手古劍塑形,鍛銅與石雕立身,打造一尊警世亮劍精神的清廉文化紀念碑。
作品尺寸:長850X高150 X厚900CM
材料媒介:花崗巖雕刻、不鏽鋼和銅鍛造
5.《靜思》
清蓮美譽,靜思人生。清為美,廉有福,清廉麗水,你我同行。
作品採用蓮花壁畫裝飾和松柏植物栽培與坐具功能相結合而設計的藝術景觀小品,在濱水步行道線路中的節點上,面對好溪橫向而設。靜坐於此,觀看著地面的詩詞名句,可使人思緒萬千。
作品尺寸:長400X寬210 X高105CM
材料媒介:馬賽克拼貼、水泥澆築和防腐木構造
6.《卻金亭》
卻金亭,始建於明代宣德年間,原址位於城東劉山驛(今巖泉街道卻金館村)。清道光《麗水縣誌》卷六載:卻金館,在劉山。明溫州府何文淵卻金處。民以其金建亭於其地,匾曰『卻金』。2019年秋仿建於此,以紀念明代廉吏何文淵之清風素節。
明宣德七年(1432年)十月,溫州知府何文淵進京述職,永嘉縣丞敬仰何公清廉為官,便募集銀兩,助他進京盤纏之需,但還沒送去,何文淵已啟程。於是讓自己的兒子懷金趕到何文淵下榻的劉山驛站贈其銀兩。何文淵婉謝不成,只好暫留贈金。
翌晨,何文淵留下銀兩於館舍門上,悄然上路。後來,「卻金」美事傳為佳話,有士子在牆壁上大書「卻金館」三字。處州府為弘揚何公清廉的節操,在「卻金」處擴建了四座公館,還派兵守護;並於古道的左側,豎造高大的「卻金」牌坊。
02.壁畫群介紹
壁畫群沿濱水景觀步行道從南向北延伸,每500米設置的一個休息站內都有兩面專門設計的異形牆,面朝好溪的為壁畫面,背後則為文字面。八個站主題分別為:《清廉家傳》《清廉為政》《清廉尚學》《清廉愛國》《清廉敬業》《清廉奉獻》《清廉公義》《清廉戒奢》。壁畫面和文字面各十六幅。
壁畫群完成於2019年11月,材料媒介採用了高溫花釉瓷板、高溫數字彩印瓷板和手繪等。
壁畫群的牆體設計為八組不同樣式的異形系列,汲取了傳統和地方等元素,包括:膠片形、花瓶形、印章形、硯臺形、蓮花形、民居形、山形、水形。每個牆形對應不同主題,在藉助異形牆的差異性加強每組壁畫的表現力同時,也顯示牆體自身的藝術表現力,推動空間環境中壁畫建築載體的創新實踐。
一號站左牆
《清廉家傳》
「清廉家傳」是指清廉品德和家風族規的世代傳承。家訓的流傳影響較大,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載體之一。
左牆文字面標題:《清廉家傳》
《顏朱古訓》
《顏氏家訓》是中國首部有體系的家訓著作,成書於隋文帝滅陳國後到隋煬帝即位之前(約公元6世紀末),是南北朝著名文學家和教育家顏之推(531年—約597年)記述個人經歷、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作品。
《朱熹家訓》的作者朱熹(1130-1200),祖籍徽州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是宋代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
壁畫《顏朱古訓》中,左右兩側各為顏朱先賢的肖像,中部設計了自南朝到元明之間的人物場景,上下部有麗水的地方古建、蓮花及碑群。以電影膠片的現代形式,長卷橫展,貫通全局。
左牆壁畫面標題:《顏朱古訓》
一號站右牆
《家風祖訓》
「家風祖訓」是家庭對後代處世、持家和治業的教誨,對個人教養和原則有重要約束作用,是傳統文化精華和道德的直觀載體。
右牆文字面標題:《家風祖訓》
《劉朱家訓》
《劉基家訓》的作者劉基(1311-1375),字伯溫,青田南田鄉人,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他以神機妙算和運籌帷幄稱世,朱元璋「常呼先生而不呼其名」。與宋濂和高啟並譽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其家訓核心是「重文崇智,尚儉倡廉」,他行「言傳」,重「身教」,對後代影響很大。
《朱子家訓》,又稱《治家格言》,通俗易懂,是家喻戶曉的經典家訓。作者朱用純(1627 -1698 ),號柏廬,明末清初江蘇崑山縣人,著名理學家和教育家。他提倡知行並進和躬行實踐。
壁畫中,左右兩側各為劉朱先賢之肖像,中部展示了自清代到當今的清廉文化傳承場景,上部有麗水地方古建和現代建築地標。以線描素樸之法,頌先賢智慧之光。
右牆壁畫面標題:《劉朱家訓》
二號站左牆
《清廉為政》
「清廉為政」意為政者應清白廉潔。古語云:「清心為治本」。今天,只有清廉為政,才能牢記職責和不忘初心;才能「約己而愛人」,心繫群眾,真正為民辦實事,取信於民,使國家興盛不敗。
左牆文字面標題:《清廉為政》
《包氏廉政》
松陽縣大東壩鎮橫樟村包氏為北宋廉臣包拯之後。南宋包拯第五代孫包仁,保有先祖的風骨,在擔任大理寺右評事時秉公執法,將違法權貴送進監獄,糾正冤案錯案。歷代包氏之孫亦然牢記包拯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壁畫中,左右側分別為包拯和包仁全身像,自左向右大部分畫面是表現北宋仁宗年間包拯「陳州放糧」的典故。展現了:民眾逃荒、國舅貪糧、包公進城、刀鍘國舅等場景。最後的畫面是包仁秉公判案。
左牆壁畫面標題:《包氏廉政》
二號站右牆
《世代廉官》
「世代廉官」是指一個家族輩輩有人入仕為官,且各個辦事公正廉潔,不以權謀私,做到了忠誠於民,讓利於民,取信於民,服務於民,為實現國家的富強、民族的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明朝時麗水縣城有金善一族五代為官,且均兩袖清風,為關心民瘼的楷模,世稱「三代御史」「五代廉官」。
右牆文字面標題:《世代廉官》
《金家廉官》
金善(1335-1386),字仲與,為行軍掾史,執掌軍法,既公正嚴明,又仁慈寬容,減免了很多罪行較輕的嫌疑犯的刑罰,救活了許多人,後累官至幹州知州。
金祣(lǚ) ,明天順間(1457-1464)歲貢生,字崇吉,金善第五代玄孫。官授雲南永昌府判。興利剔蠹 ,民歌其績。
壁畫分兩個畫面,左邊為金善公正執軍法和寬仁釋輕犯,右邊為金祣清廉守正拒禮金。
右牆壁畫面標題:《金家廉官》
三號站左牆
《清廉崇學》
「清廉崇學」說的是通過崇尚學習明白事理和提高自身道德修養,達到恪守中華民族優秀傳統。讀書能接觸先賢的智慧,增長知識和開闊視野,從而達到自覺自律。
左牆文字面標題:《清廉崇學》
《朱家尚學》
宋元時期,縉雲河陽村朱氏家族清廉崇學,相繼出現了八位進士和十戶九儒生。清末民初,有兩位後人朱顯邦和朱文園遠赴東洋留學,後回國致力於教育。河陽朱氏人才濟濟,千年耕讀家風,在此形成了一個「博士村」, 近幾十年出了12位博士,40位碩士研究生,有10人獲得副教授以上職稱。
壁畫中,自左到右安排了三個代表性場景:古代老少勤勉於耕讀、近代留學歸國做教研、現代博士村依然興旺。
左牆壁畫面標題:《朱家尚學》
三號站右牆
《教育為民》
自古以來,教育對社會進步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無論古今中外,通過教育,提高廣大民眾的知識水平和生存能力以及綜合素質,都是國家和社會極為關注的重要問題。
右牆文字面標題:《教育為民》
《譚氏興學》
自商入儒,從第五代子孫譚獻起,譚家人就傾力興學。1905,譚獻任處州中學堂總理前,在圭山書院創辦崇實初等高等小學堂(囿山小學前身),自任校長。1909,譚獻與毛管封和劉廷煊等又在譚宅樓上創辦了處州第一女子學堂。譚獻的長子、次子、五子和六子都曾在處州中學堂任教。次子譚雲黻民國初年任國會議員,大總統題匾「儒林模範」褒獎。
壁畫設計了四個分畫面來表現整個故事,左起開始:眾力辦小學、譚獻創女校、留日學成歸、總統提頌名。上下安排了地方民居建築元素。
右牆壁畫面標題:《譚氏興學》
四號站左牆
《清廉愛國》
「清廉愛國」,說的是舍小己為大家的奉獻愛國精神。麗水清廉愛國之感人故事流傳至今,是地方傳統文化的精髓,對當下現實具有借鑑意義。
左牆文字面標題:《清廉愛國》
《盧鏜抗倭》
盧鏜(1505-1577),麗水縣城人。於東南沿海奮勇抗倭三十多年,身經百戰,俘虜和斬殺倭寇萬餘人,與俞大猷和戚繼光同為明嘉靖年間抗倭名將。至今,麗水城內尚保存以「大猷、盧鏜、繼光」命名的街道。
壁畫《盧鏜抗倭》中,右上方為盧鏜出師戎裝的特寫,右下方是船上海戰的場面,左下方是明軍拼死殺敵的中景,左上方為海戰大敗倭寇的遠景,左上角為盧鏜督建的威遠城炮臺。
左牆壁畫面標題:《盧鏜抗倭》
四號站右牆
《民族為重》
「民族為重」,是指在正當個人利益受到尊重和保護前提下,個人服從國家,並願意放棄或犧牲一些個人利益,堅持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
右牆文字面標題:《民族為重》
《季氏武門》
作品《季氏武門》表現了季氏家族的三段故事:參加中國遠徵軍抗日犧牲的季憶強(左下特寫);培養出七位黃埔軍校生為國從戎(中上);季步高領導廣州起義的工人示威和發放軍械(右中),最後在紅花崗就義(右上中間)。
季家還有不少子弟出生入死跟黨幹革命,季山頭村被稱「龍泉的一盞革命紅燈」。在其家風傳承中,「以國為重」排在首位。
右牆壁畫面標題:《季氏武門》
五號站左牆
《清廉敬業》
「清廉敬業」就是為人廉潔愛業和勤奮工作,與貪贓枉法和偷懶怠工相對。清廉被文人士大夫奉為立身處事的根本,而敬業是一個人對自己所從事職業的認真負責態度和從業敬畏之心。「何文淵卻金劉山鋪」故事發生在麗水括蒼古道上,現舊址被開闢為麗水市廉政教育基地。
左牆文字面標題:《清廉敬業》
《文淵卻金》
明宣德七年(1432年)十月,溫州知府何文淵進京述職,永嘉縣丞敬仰何公清廉為官,便募集銀兩,助他進京盤纏之需,但還沒送去,何文淵已啟程。於是讓自己的兒子懷金趕到何文淵下榻的劉山驛站贈其銀兩。何文淵婉謝不成,只好暫留贈金。
翌晨,何文淵留下銀兩於館舍門上,悄然上路。後來,「卻金」美事傳為佳話,有士子在牆壁上大書「卻金館」三字。處州府為弘揚何公清廉的節操,在「卻金」處擴建了四座公館,還派兵守護;並於古道的左側,豎造高大的「卻金」牌坊。
壁畫中自左到右設有數個場面:驛站婉謝贈金、翌日留金驛站門、贈金人向何文淵離去之路示敬、「卻金館」 驛站賓客進出的場景。
左牆壁畫面標題:《文淵卻金》
五號站右牆
《舍己奉公》
自古以來,教育對社會進步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無論古今中外,通過教育,提高廣大民眾的知識水平和生存能力以及綜合素質,都是國家和社會極為關注的重要問題。
右牆文字面標題:《舍己奉公》
《師仁讓地》
管師仁(1045—1109),宋處州龍泉人。神宗熙寧間進士。官至吏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一天,侄兒來信向其訴說在龍泉城內與鄰居爭牆基之事。他看後去信,只寫了一首詩:「千裡家書只為牆,讓他七尺又何妨?遠親不如近鄰好,賢良方正天地寬」。其侄閱後羞愧難當,按照伯父的意思,讓出七尺給鄰居。後來鄰居感念管家恩德,利用七尺地基修建成巷弄,並在巷口建「賢良坊」。
壁畫中,左起畫面是師仁提筆回家信,左二是侄子家人讀來信,接著是鄰裡雙方和好與掛「賢良坊」匾,最後是管師仁欣慰讀來信。
右牆壁畫面標題:《師仁讓地》
六號站左牆
《清廉奉獻》
「清廉奉獻」意為清白廉潔,為民默默付出,心甘情願,不圖回報。做到清廉奉獻,會使社會更有生產力,更加公平和諧,從而讓國家發展步伐更加穩健,人民更加幸福安康,民族更加繁榮昌盛。
左牆文字面標題:《清廉奉獻》
《顯祖治遂昌》
湯顯祖(1550—1616),江西臨川人,明代戲曲家、文學家。他34歲中進士,明萬曆十九年(1591)因上奏《論輔臣科臣疏》觸怒皇帝而被貶,後調任遂昌縣知縣,任職五年,政績斐然,卻得罪了地方權貴,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棄官回歸故裡。
湯顯祖的戲曲創作成就很高,其作品《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牡丹亭》不但為國人所喜愛,還蜚聲於英、日、德、俄等國,是世界戲劇藝術之珍品。
壁畫由四個部分組成,左側為湯顯祖帶領民眾打虎滅患的場景;中上是肖像特寫;中下是推動善政,放囚犯回家過年看燈會;右側是支持地方戲曲的畫面。
左牆壁畫面標題:《顯祖治遂昌》
六號站右牆
《濟世以德》
「濟世以德」是指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標和價值實現,堅守道德品範,以德律己和感人,以實際行動救助世人,促進社會健康和諧發展。
右牆文字面標題:《濟世以德》
《吳家濟世》
慶元縣大濟村吳氏家族以「濟世以德」著稱,至今傳承著「經邦濟世」的理想。吳氏子孫踐行著「詩書傳家,文章濟世」的家訓,培養出26位進士和後世各行專業人才。
曠世英豪南宋抗金名臣和首任宰相李綱,南宋末代宰相文天祥分別是大濟吳氏的外孫和外甥。吳氏家風吸引了諸多大賢慕名而來:朱熹曾到此講學一年,大儒陸隴在大濟「日涉園」講學三年,心學大師王陽明也前來講學。
壁畫從不同角度表現大濟吳氏的故事,自左向右包括了四個部分:為民修路、為民築橋、朱熹講學、陸隴論道、陽明心說。
右牆壁畫面標題:《吳家濟世》
七號站左牆
《清廉公義》
「清廉公義」是指為政者廉潔奉公和不徇私情。《資治通鑑》有言:「吏不廉平,則治道衰」。說的是為官不清廉公義,國家就會衰敗。將做官與國家命運的關係深刻揭示。公義乃從政之生命線,手握公權力,應持原則不搖,執標準不偏,履程序不變,遵紀律不松。不分親疏,一視同仁,方可取信於民。
左牆文字面標題:《清廉公義》
《青田訟師》
青田縣小源村章楷,清同治九年舉人。光緒年間赴京應試,途經桐廬時,適遇青田人在此伐竹誤傷人命,要其償命。章楷將訴狀「流竹傷人」改為 「竹流傷人」,並上官府衙堂辯護,判以經濟賠償憮恤喪事。因打官司誤了考期,不再追求功名。受友薦舉,任山東卷師。後回鄉研讀經史,替人做狀,常能勝訴,人稱「青田訟師」。
壁畫以三個畫面表現章楷以法護民。左是赴京趕考棄學為民打官司,中是為民辯護上公堂,右是回鄉為民守公義。
左牆壁畫面標題:《青田訟師》
七號站右牆
《護法守正》
「護法守正」是指遵守法紀,保持公正。只有辦事公正守法,堅守內心的道德底線,遵循法律條規,方能保持客觀的理性,求取正當的發展。
右牆文字面標題:《護法守正》
《海瑞背纖》
海瑞(1514-1587),明朝著名清官,海南瓊山(海口市)人,經歷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曆四朝,有論著《治安疏》和《督撫寬約》等,在法規制度建設上貢獻很大。任職浙江淳安知縣和戶部主事等職時,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汙吏。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汙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壁畫表現得是「海瑞背纖」的故事。明嘉靖年間,海瑞任淳安縣令時,不畏權貴,抵制國公張志伯奉旨巡察各省時的貪贓枉法行為。畫面中,左側為國公張志伯收取賄賂的場景,左二為棍責國公的親信張彪並與國公據理力爭,左三為海瑞率領衙役背纖,最後是海瑞目送國公乘船而去。
右牆壁畫面標題:《海瑞背纖》
八號站左牆
《清廉戒奢》
「清廉戒奢」是提倡樸素勤儉和防止奢華的作風,告戒為官者應遠離享樂主義之腐敗溫床,廉潔自律。勤儉而不貪享樂,清正而質守素心。
左牆文字面標題:《清廉戒奢》
《清節李棠》
李棠(1400-1460),字宗楷,縉雲人,明宣德五年(1430)進士。正統元年(1436),就職刑部員外郎、任內檢察平反多起冤獄。擔任廣西巡撫時,整頓軍務和治安,使社會安寧。景泰二年(1451),奉兼提督徵蠻軍務。《明史》本傳稱頌他「以清節顯」。
壁畫自左至右由三個畫面構成:左邊是李棠還京途中「不帶地方一草歸」的場景,中間是李棠清貧嫁女的場景,右邊是百姓擁戴李棠的場景。
左牆壁畫面標題:《清節李棠》
八號站右牆
《簡樸德範》
「簡樸德範」闡釋的是簡樸不僅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為人師表的境界。它有助於自身品德的修煉,以此作為道德規範。
右牆文字面標題:《簡樸德範》
《賢德蔡氏》
呂蔡氏(1728-1815),太孺人,縉雲人,素懷在壺鎮渡「興大工建石樑、變天塹為坦途」的宏願。為此,蔡太孺人節衣縮食、勤儉持家,常以早日建成壺鎮大橋之志勉勵全家。
清嘉慶廿二年(1817)七月,呂載揚兄弟子侄出資捐助,在其次子呂建盛的統領下,開工建造賢母橋,到廿四年(1819)三月全面落成。道光六年(1826),呂建盛捐資主持建造縣城的繼義橋。道光八年(1828),呂載揚長子出資捐助建造竟爽橋。
壁畫中含三個段落,自左起:呂蔡氏臨終囑咐子孫建大橋、呂建盛率眾建橋、浙江省學政朱士彥為三座大橋更名。
右牆壁畫面標題:《賢德蔡氏》
來源:處州晚報 記者 廖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