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其實早在幾星期前,美洽的小夥伴就私下向我們透露了這一重磅消息:前滴滴首席架構師李令輝將加盟美洽出任總裁兼 CTO 。
在經歷滴滴爆發增長的幾年,見證並推動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明星的科技企業一路飛升後,李令輝選擇加入SaaS 新星美洽。不僅是對於美洽,對於整個 To B 行業,這都是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人才引進。
在香山崔牛閣,我們見到了邏輯嚴密、觀點犀利、充滿自信、言語幽默的李令輝,從因何加入美洽開始,聊了聊他早年的人生經歷,對 To B 行業的看法,以及對引進技術人才的建議。
談少年曆程:「在意識到自己註定不可能成為數學家的那一刻,我的整個世界都暗淡無光了。」
當李令輝提到少年時代最渴望進入的學府是「哥廷根」的時候,筆者在大腦溝回中對這個名詞的搜索了幾遍,得到的結果都是:not found。後來在百科上找到答案:哥廷根大學位於德國哥廷根市,成就了高斯、黎曼、狄利克雷和雅可比等一眾偉大數學家,是無可爭辯的世界數學中心和麥加聖地。
在少年時代,李令輝表現出了較強的智力優勢,並深深痴迷於數學。彼時他的夢想是成為數學家。但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見過高山的他,發現自己在天資方面與合格數學家存在距離,想在數學領域做出突破性成績,幾乎沒有可能。李令輝的數學家之夢破碎了,「在意識到自己沒可能成為數學家的那一刻,我的整個世界都暗淡無光了」。
好在少年的愁滋味都不會延續太久,很快他就找到了新的樂趣之源:根據插卡式學習機的說明書上的幾行編程指導,他對著電視機屏幕,敲擊學習機鍵盤,開發出了一套射擊遊戲,依靠同學們地下偷摸相傳,這套遊戲很快風靡了他所在學校的轄區。李令輝也就此開始了自己的程式設計師之路。
而今,美洽官方提供的李令輝的介紹是:美洽總裁兼首席技術官。網際網路資深架構師和管理者,善於構建複雜的網際網路服務架構,打造精英的技術團隊。曾任滴滴出行首席架構師,經歷滴滴出行從「計程車」到「出行全平臺」,從 20 萬單到 1000 萬單的增長和演進全過程,對於網際網路公司管理,技術團隊的發展和進化,技術架構的迭代有豐富的經驗。同時,李令輝在 Qcon 和 ArchSummit 等知名技術會議上,擔任主題演講嘉賓、專題出品人。業餘時間,他為創業企業提供技術諮詢,為工程師提供職業建議。在程式設計師次元,他被賦予的稱謂是「輝神」。但講到數學家偶然進入工程師領域,而進行的種種「VENI VIDI VICI 我來我見 我徵服」的碾壓式神跡,他還是會如數家珍,滿臉興奮,也表現出深深的折服。
當年的翩翩數學美少年,可能從沒想過有朝一日會蛻變為熟用 keynote 的程式設計師老司機。他感謝在邏輯思維方面練就的幼功,為編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慶幸自己在青春期就做出了正確判斷,沒有繼續埋頭註定無所作為的數學之路,而是轉向程式設計師這一適合自己的光明選擇。理性分析之後,做出最優選擇,這也是數學訓練帶給李令輝一生的財富。
談職業選擇:「用職業生涯來做遊戲和廣告,你對得起馮諾依曼和圖靈嗎?」
業界普遍認為 To B 企業一直難以吸引到頂尖的技術人才。一方面原因,是很多頂尖技術人員認為 To B 行業的技術挑戰小,天花板低,沒有發揮的空間。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的 To B 企業起步較晚,總量上也遠少於 To C 企業,所以大家可見的成功實例較少,沒有太多信心。
談及程式設計師的在 To C 和 To B 行業之間的職業選擇,李令輝認為 To B 行業技術挑戰小,絕對是一種誤解。在 To C 領域,對產品推倒重來未必是個壞的選擇,谷歌的產品生命周期也只有三年左右。但 To B 行業不同,推倒重來等於換個姿勢把東西再做一遍,其成本簡直高得可怕。最好的例證就是 Oracle 這麼多年來都只是在其原有產品上進行優化,而非將其多年前的產品推倒重做。再加上,To B 行業面向的對象都是企業和組織,相對於個人用戶來說,更加注重穩定性和實用性。所以說,To B 行業對技術人才的專業能力其實有著極高的要求。
李令輝將工程師的職業使命也置入其中考量:遊戲和網絡廣告是 To C 行業常見的兩種變現模式。遊戲縱有娛樂身心之功,但也永遠難以逃避摧殘少年之嫌。網絡廣告,確有傳播信息的價值,但是不論工程師在展示算法方面多麼努力,可能都不如一個全屏的 banner 來得效果直接。「用職業生涯來做遊戲和廣告,你對得起馮諾依曼和圖靈嗎?」To B 行業服務企業客戶,或提升效率,或降低成本,或兼而有之,通過為企業提供價值的方式變現,推動社會向前,實在是不錯的職業方向。
同時,他也看好中國 To B 企業的發展。對比中美兩國科技創業發展,我們很容易看到,美國走過的路,中國基本都會走一遍。而今美國的企業服務的市場發展已經非常迅猛,中國也一定會迎頭趕上。輝神看好中國經濟,認為商業繁榮是一個必然事件。在這種經濟狀況下,To B 的崛起也會成為必然。中國人本來在智力就絕不遜於任何人種,在勤勞方面更是世界聞名,再加上北京高房價的無情鞭策,工程師便會高度自驅。所以說,在北京打造出一個 salesforce 級別的技術團隊是非常可能的。北京當然能媲美矽谷,孕育世界頂級的公司。
談招聘技術人員:「找個做過的人未必是件好事,saw 和 knew 的區別很大。」
對於非技術背景的企業創始人來說,招聘技術合伙人是非常大的一個難題。沒在程式設計師的圈子裡混過,沒有工程師人脈,就不知道到哪裡去找,甚至都不清楚在企業不同的階段應該找什麼能力的人。模糊的評判標準可能就來自 BAT 的級別評定。根據簡歷中的項目經歷來判斷靠譜嗎?創始人往往只能拍腦袋。就算是產品技術背景出身的創始人,找起技術合伙人來,也並非易事。美洽創始人黃海波介紹說,自己為了找到輝神,也先後動用了幾家獵頭公司,花費了將近半年的時間,面試過超過三十位候選人。
在李令輝就職滴滴期間,幾乎所有的高階技術人才都經過他的面試才得以上崗。對於技術人才招聘,他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論:
找「做過」的人未必是件好事。不要迷信簡歷中描述的項目經歷。saw 和 knew 的區別很大。儘管很多人從業多年,參與過看過某項業務,並不代表他真的了解項目是怎麼完成的。相反,如果有正確的思路,找到聰明的人來做就行。谷歌、臉書等科技企業的繁盛,也是依賴於加州多所名校每年畢業的新鮮血液源源不斷的輸送。
不要擔心比你跟有錢的企業來挖人。在高階人才的招聘上,BAT 類的巨頭沒有太大優勢。對於那些真正有想法有能力的高端人才,公司會給出合理的價碼。這些人也並沒有一味地想要去 BAT 鍍金的訴求,真正做一番事業或許更為重要。從實際情況來看,在輝神的職業生涯所見中,被挖走的員工基本都是相對較弱的,非核心的。客觀地說,這些人的離職對於他個人和企業本身或許都是好事。
成長,是企業吸引人才的最關鍵因素。不論任何行業、任何公司,能吸引並長時間留住人才,最直接也是最重要原因就是供給成長。成長有兩個層面:個人的成長和公司的成長。員工在公司能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成長,覺得並沒有浪費光陰,這是對他們很好的鼓勵。而公司的成長,則讓人才看得到未來,讓人感覺跳上了火箭。求帶飛,才是眾多工程師的心聲。
談加入美洽:「想掙快錢的競爭公司很多,是件好事兒,能幫我們教育市場。」
當看到「市值數百億美元的科技明星企業首席架構師,加入雖小有名氣但仍屬初創公司的美洽」這則新聞之時,可能湧上大家心頭的第一個問題,都會是「為什麼」?
除去前文已經提到的看好中國企業服務發展之外,輝神講了另一個原因:從業多年,他見過太多創業團隊,但像美洽這樣,真正有想法、有能力,又願意承認自己不足的團隊並不太多。創業市場上,想掙快錢的公司佔了百分之四十甚至更多,其目標就是被大企業收購,或者什麼火幹什麼,撈一筆走人。當然這也不都是壞事,他們幫忙教育了市場。美洽團隊在產品和銷售方面,已經表現出天賦異稟、骨骼精奇,再加上技術團隊足夠給力,產品技術全面驅動將會引領全面爆發,經過考慮,他選擇 all in。
哥廷根學派的創立者「數學王子」高斯有過如是的表達:「帶給我最大愉悅的,不是知識而是學習,不是得到的結果而是到達的過程。徹底解決掉一個問題後,我就會離開它,為了步入新一片茫茫未知。」真理無窮,歡喜無盡。這是數學家的驅動之源,可能也是李令輝內心深處的動力之本。
(原標題:從數學少年到霸道總裁CTO,美洽李令輝的職業之路)
本文來源:中國周刊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