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垃圾是否真的像電視節目中所說,可以轉化成有機肥?小動物是否也會有敏感的音樂細胞?這些在孩子們心中充滿好奇、又不能在課堂上逐一實踐解答的科學問題,最近,有了一次課外實踐檢驗的機會。鄞州區江東外國語小學引領孩子們走出教室,人人做一項科學實驗,在觀察、實驗、驗證、記錄的過程中,培養綜合探究學習能力。孩子們的實踐成果以科技小發明、科技論文的形式呈現。
1 9歲女孩28天寫千字小論文
301班幹梓萌今年9歲,是此次活動年紀最小的一位。最近,小區裡添置的各色垃圾桶給了她啟發。每每路過這些垃圾桶,小傢伙心裡總想:這些臭烘烘的廚餘垃圾被環衛工人收去哪兒了?它們還能再利用嗎?為了解答心中的困惑,母女倆決定來一次家庭堆肥實驗。
媽媽從網上購買了波卡西堆肥桶,專門用於有機物發酵。母女倆將每餐剩下的廚餘垃圾切成碎塊,倒入堆肥桶。每增加約10釐米的廚餘垃圾,就在上面撒上一層發酵糠,然後壓緊、壓實,每天重複以上的步驟。積攢了三天後,堆肥桶差不多就裝滿了。
7天後,梓萌開始觀察液肥。每兩天取一定量的液肥進行觀察,根據色澤添加發酵粉直至發酵成功。
大約過了15天後,梓萌打開堆肥桶,驚奇地發現廚餘垃圾上長滿了白色和偏紅色棉絮狀的東西。媽媽告訴她:「這是菌絲,說明發酵菌生長旺盛,我們堆肥順利。」
又過了一個星期,上面的菌絲慢慢褪去,原本臭烘烘的廚餘垃圾變成了有機肥料。「太不可思議了,真沒想到廚餘垃圾真能變成有機肥,我想這也是提倡垃圾分類的原因吧。」 梓萌興奮地說。
從仔細觀察生活、堅持記錄、實驗探究、反覆驗證,到最終得出結論,整個過程花了28天。每一天,梓萌都會在筆記本上記錄堆肥、發酵的過程,對於其中的「為什麼」,她或上網查資料、或向科學老師請教,直到尋得現象背後的科學道理。
因為年紀小,表達寫作能力欠缺,梓萌多用照片、插圖、簡單文字記錄,最後由媽媽負責文字整理。這篇1200字左右的科學小論文,不但記錄實驗過程,還羅列了各種廚餘垃圾的神奇功效,乾貨滿滿。
梓萌還有個想法,她想組個推廣小隊,把垃圾再利用的經驗跟更多的人分享。
2 靈感來源生活,很接地氣
孩子們的科技成果處處彰顯生活氣息。就拿科技小論文來說,切入點往往是孩子們學習生活中的某一個現象,或是因好奇心引發的猜想。
蝸牛能聽懂音樂嗎?這是303班熱愛音樂的顧祚愷一直渴望找到的答案。借這次機會,他開始了一番求證。他在論文中寫道:「當巴赫平均律響起不到兩分鐘,一隻蝸牛『領袖』迅速從殼中鑽了出來,接著一隻又一隻蝸牛慢慢伸出觸角。我用放大鏡貼近塑料小屋,驚奇地發現『領袖』的觸角彎成了90度,而且隨著節奏的變化在搖擺,好像在指揮一場室內音樂會。」
每隔幾天,603班章清陽的爸爸就會給金魚缸換水。換水時皮管裡的水為何從低往高流淌?經過實驗研究,他明白了原來是虹吸原理,即利用水柱壓力差,使水上升再流到低處。由於管口水面承受著不同的大氣壓力,水會由壓力大的一邊流向壓力小的一邊。
為了再次印證虹吸原理,父子一起動手,製作了一項小發明:自動澆花器。
「記得五年級下冊,科學老師在講設計水鐘的知識點時,就講到過虹吸原理,但當時聽了就過了,這次經過親身實踐,我明白了不能為學而學,學有所用才是真正的學會。」 清陽感觸頗深。
3 學校:鼓勵自主式探究學習
此次活動,學校鼓勵全校學生參與。低段的孩子可以參與一項科學實驗,中高段的孩子嘗試寫科學小論文、製作科技小發明。因為沒有硬性要求,所以在事實記錄、查閱資料、實驗探究等每一個環節,孩子們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通過一系列環節體驗,讓孩子明白生活中處處有科學,時時有科技,學習科學的目的就是將其應用於生活。」該校大隊輔導員陳瑩說。
2017年2月15日,教育部發布了《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強調各地要確保落實科學課程規定課時,規定從2017年秋季起,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課程實施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動。
該校校長張瑤華表示,做一項課外科學實驗、寫一次科學論文,就是一種自主式地探究活動。通過親身經歷觀察、實驗等探究過程,讓學生養成堅持記錄的習慣,培養實證意識,提高孩子們的科學素養。
據悉,讓學生走出教室感受科學魅力是該校的常規教育動作。開闢了快樂農場實踐基地,同學們一年四季在此體驗勞作的辛苦、分享豐收的喜悅,近距離感知生命生長曆程。同時,組織學生參觀寧波科探中心,近距離感受科技的神奇。吳彥 周萍萍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