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小文
人類是世界上最聰明的生物,但我們的大腦仍然有開發的空間,在一項研究中,科學家指出普通人的大腦只開發了不到百分之5,這就意味著每個人都有強大的潛力。
一旦這些潛力被激發,未來人類將不再被局限在地球,而是掌握高級文明和技術,向著更加遙遠的宇宙出發了,但問題在於,開發大腦又談何容易呢?
相信不少人都有類似的經歷,當我們解開一道數學難題,亦或是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之後,我們時常會感到身心疲憊,這是因為我們大腦的運作消耗了大量的能量,這也使得我們感到飢餓。
而開發大腦則意味著人類需要長期處於一種極端的思考狀態中,該狀態的表現為,超強的集中力、記憶力以及思考能力。
在一般時期,人類大腦的運轉消耗能量佔據身體的百分之20左右,但如果為了進一步突破極限,將人類的潛能發揮出來,就需要人類「犧牲」身體其它器官。
以保證更多的能量供給到大腦,但如果人類真的為了運轉大腦而犧牲身體其它功能的話,那麼長此以往人類的身體就會衰竭,到最後只能依賴機器和營養液來維繫生命了。
退一萬步思考,人類的集中力和注意力也是有限的,即使讓一個人24小時不停地思考,這個人的大腦也不一定會因此變得更加發達。
而我們常常把人的大腦比喻作電腦的CPU,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大腦也會有處理失誤或者「死機」的時候,一個人不停地思考不僅會加快能量的消耗。
而且精神和意識也會逐漸模糊,到最後,這個人可能會演變成沒有感情的機器一樣,而如果人類大腦進化的最終結果是失去了情感,淪為只會計算和思考的機械的話。
那麼這個人就和機器人沒有什麼區別了,換言之,對於人類而言,這種變化不屬於進化,而是一種另類的倒退。
此外,人類的大腦之所以可以獲得開發,不僅僅在於是否在思考這一點,還在於人類的不斷學習和交流,缺乏和外界接觸的人類,相比起獲得進化,倒不如說最終就連語言能力都失去了。
而旋齒鯊等已經滅絕的原始生物之所以很難被還原真實的外貌,除了缺少完整的化石以外,最重要的一點是科學家缺乏對動物軟骨組織的研究,而在這一點上,恐龍恐怕是最大的「受害者」。
恐龍一直給人一種非常兇悍的感覺,其一是恐龍的體型,其二則是恐龍的外形,從爬行類動物的特徵來看,恐龍更接近於鱷魚。
但伊斯坦堡的藝術家 C.M. Kosemen卻對恐龍抱有另一種看法,他認為我們所看到的恐龍從來都是以殭屍形態出現的,而真實的恐龍樣子可能非常可愛。
從基因的角度來看,鳥類的基因比如雞這種家禽和恐龍的相似度高達百分之60以上,也就是說,相比起「皮包骨」一樣的殭屍形態,恐龍的外貌可能更加豐滿。
另一點科學家無法確定的是,恐龍是否都擁有羽毛,而假如給所有恐龍都披上羽毛的話,或許就現代人看來,恐龍不過是體型大一點的會吃肉的豐滿鳥類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