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的Surface系列產品已經更新到了目前的第三代。粗略計算,這個品牌誕生至今已經快有兩年了。雖然初代產品在輿論中飽受爭議,但廠商的堅持還是讓它活了下來,並且目前看起來比誕生之初要好了許多。
身為媒體代表,筆者自認為Surface這種不溫不火的局面是由於微軟硬體產品的基因還不夠清晰所造成的。相比硬體銷量上領先的蘋果,微軟並不輸在產品而是文化,亦或者說是缺乏對消費者關於品牌信仰的培植。
6月5日下午,筆者去到微軟公司在望京的總部體驗了最新的第三代Surface Pro產品。從外表看上去這是一款似曾相識的產品,但諸多新的特性又賦予了它新的使命。體驗的過程不算長,其中還包括了一部分答疑的時間,下面就跟各位分享一下我的使用感受。
微軟在北京的總部坐落在東北部的望京SOHO附近
開始前先來回顧一下這款產品的相關信息,畢竟從發布會算到今天也差不多有半個月的時間了。那麼在微軟人的眼中,Surface Pro 3是一款可以兼具筆記本工作性以及平板電腦娛樂性的全新設備,所以在硬體上它有足夠強的配置,便攜性上也有足夠的優勢。
三代 Surface Pro 產品的配置參數對比(數據來自AnandTech)
處理器方面,英特爾第四代Haswell架構的Core i3至i7均有覆蓋,顯示面板的尺寸提升至了12英寸,並且由於屏幕長寬比例為3:2且解析度也提升至了1440P的級別,所以在顯示內容上要比傳統的16:9或16:10的低分面板有很大的提升。
Surface Pro 3提供有五檔配置(圖片來自微軟)
為了給消費者提供更加靈活的選擇,內存容量和存儲器容量又在Surface Pro 2的基礎上增加了幾個新的選項,其適配的使用人群也從輕度商務用戶拓展到了中度的遊戲玩家。與其搭檔的配件方面,Surface Pen觸筆和TypeCover鍵盤罩也有增強體驗的升級。
筆者清楚地記得上次來到微軟總部體驗Surface Pro2的時候,官方請到這邊來做講解和QA的是一位對接銷售部分的女負責人,可能是因為沒有對接過媒體記者的關係,整個講解、答疑的過程非常的官方客套,很沒有營養。
而此次的體驗會則明顯要好很多,微軟公司Surface產品部門負責銷售與市場營銷總經理Brian Hall,從美國專程飛過來做這次的專訪。從席間的談話中我們得知,他是從Surface Pro初代產品問世之後才開始接管這款產品的。
專程從美國趕過來的Surface產品銷售與市場營銷總經理 Brian Hall
在整個會議過程中,除了開始前複習發布會PPT般的講解之外,Brian Hall先生還留給了我們充裕的提問、答疑時間。雖然筆者更相信自己上手機器後的感受和體驗,但同樣我也希望聽到微軟官方對這款產品的定位與理解,以免挑剔的我們過於「吹毛求疵」。
問題一:怎樣定位Surface Pro,比iPad強大的平板,比超極本便攜的PC?
回答:在Brian Hall開始接受Surface項目的這一年半時間裡,微軟始終要傳遞的重點是:Surface Pro是一臺能夠完成工作任務的平板電腦。多數購買了Surface Pro消費者會把它當做筆記本電腦來用,同時也有很多時候將其作為平板使用。
屏幕尺寸不夠大,這是Surface Pro在充當筆電時消費者最多的抱怨,所以微軟這次專門針對這項反饋做了調整。微軟希望消費者不要單純的去拿它和筆電、平板來做比較,Surface無意去搶OEM廠商的飯碗,作為新的產品線它不是其它產品的完美替代品。
Surface Pro 3最容易察覺到的變化就是尺寸增大了
問題二:Surface RT這條線是否還會繼續,為什麼這次更新沒有RT設備?
回答:Brian Hall表示微軟目前對RT設備的表現很滿意,它對於特定消費者的作用已經達到了我們的預期。大量的反饋信息表明Surface 2的尺寸是適合的,我們會繼續推廣這種屏幕尺寸的產品。特別是對於那些有工作上的需求卻又無法用iPad來完成工作的消費者。
之所以這一次沒有新的RT設備出現,是因為需要做調整的是Surface Pro系列產品。我們之前把Surface Pro做的與Surface RT過於接近,雖然可以兼容Win32 API的應用,但它的便攜性與它的機身尺寸是不相符的,所以我們改了前者以體現更多的差異。
微軟對於Surface Pro 3的修改意在提升其作為筆記本電腦時的使用體驗
問題三:新設備為什麼沒有等Intel下一代可以做到無風扇的14nm處理器?
回答:對於這個問題,Brian Hall先是反問了提問的記者為什麼要使用無風扇的處理器?記者的回答是沒有噪音,同時可以提升續航。隨後Brian Hall先生跟那位記者開了一個小玩笑,把Surface Pro 3拿到了他的耳邊,隨後問他是否能聽到噪音?
微軟可以通過內部結構調整將有無風扇設計的影響做到最小,Surface Pro 3運行時的噪音控制,散熱和續航都處理的非常好,但是微軟做不到是縮減有無風扇處理器間的性能差別,我們和消費者都不想做出妥協,就是這麼簡單。
Brian Hall表示接上Dock底座後Surface Pro 3就可以當桌面電腦來使用了
問題四:新設備有多個檔位,但對比MacBook還是覺得貴,對此微軟怎麼看?
回答:對於中國市場來說,Brian Hall並不認為Surface Pro 3很昂貴。人們總是去拿它和蘋果設備作比較,但其實如果將蘋果的MacBook Air和iPad Air(行貨)的售價加在一起,是完全足夠買一個頂配Surface Pro 3的。
消費者覺得蘋果的性價比更高,是因為他們把MacBook和iPad拆分開來去與Surface Pro 3作比較,而微軟在之前已經做過了解釋,新設備是一款融合型的產品,它強調的是整合。微軟甚至還未中國用戶提供了正版的Office,所以至少從目前來看新的Surface Pro並不貴。
■大了輕了薄了更好用了
新產品的屏幕尺寸增大到了12英寸,表面上看我們得到的就是一款大號的「Surface Pro 2」,筆者在上手之後也的確感覺是這樣的,產品在硬體設計ID方面展現給用戶的東西確實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
然而表面上的東西很容易被人發覺,筆者能看到的各位也都能看到。所以說Surface Pro 3升級屏幕尺寸的意義絕不僅僅是為了加大面板尺寸,提升屏幕上顯示內容的可讀性這麼簡單。
在筆記本模式下的Surface Pro 3
■屏幕升級可視面積增加
參數方面,Surface Pro 3的面板從10.6英寸提升至了12英寸,解析度從FullHD級的1080P提升至了現在的1440P(2160*1440),屏幕的長寬比例也因此從16:9調整至了3:2,PPI則是從208小幅提升至了目前的216。
同尺寸下屏幕越方正其顯示面積也就越大,所以即便同為10.6英寸,3:2的屏幕也要比16:9的屏幕顯示內容更多。PPI的提升忽略不計,所以面板尺寸升級後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它可以多顯示四分之一的內容。
Surface Pro 3的屏幕尺寸增大到了12英寸,長寬比例更接近iPad
觸控操作的體驗也會因屏幕尺寸的增大而有所提升,這個應該不難理解,筆者在將Surface Pro 3的DPI調整到120%的時候,甚至可以將普通版的Office軟體當做觸控版的來使用,誤操作的概率明顯降低了。
■便攜性提升內部設計有變
Surface Pro兩項與便攜性有關的參數分辨是9.1mm與800g,拿去與同尺寸的筆電作比較,很難找到能在這兩項數值上戰勝它的產品,即便是11英寸的蘋果 MacBook Air。
Surface Pro 3的機身重量為800g 機身厚度為9.1mm(iPhone 5s的厚度為7.6mm)
屏幕尺寸的增大,使得我們在對比Surface Pro 3便攜性的時候改換了參考系(超極本)。不在拘謹的機身內部空間也有助於微軟拿掉原有採用大規模銅管的散熱設計,如此一來機身一下子就輕便了。這就是屏幕尺寸所帶來的蝴蝶效應。
■續航無縮水(現場無測試)
GPU需要渲染解析度提升所帶來的額外像素,背光板需要打量尺寸提升所帶了額外面積。在這些條件下Surface Pro 3的標稱續航時間不降反升了兩個小時。筆者沒做測試,但能感覺到的是現場玩了兩個小時,確實沒有掉多少電。
■以新姿態接管筆電工作
Core i5-4300U是Surface Pro 3中檔配置機型中所採用的處理器,對比其它幾檔的配置參數和定價來說,這個檔位應該會是銷量最好也最具普遍代表性的。筆者現場體驗的機器也是採用Core i5-4300U的版本。
筆者使用的這臺Surface Pro 3處理器為1.9GHz的Core i5-4300U
Brian Hall表示Surface Pro 3可以滿足部分遊戲用戶的使用需求,不過不用測也知道,Core i5-4300U裡集成的HD4400核心顯卡真的不是用來玩遊戲的,所以商務辦公依舊會是這款產品的主要使用場景。
為了更好的成為消費者手中的主力工作生產設備,Surface Pro 3完全向消費者的需求做了「妥協」,因為我們不止一次的聽到Brian Hall說,他們是如何從消費者的反饋中做了怎樣的改進等等。下面我們就一個一個的說。
■同屏雙窗口提升效率
屏幕尺寸大了,參數上的升級和物理上的變化前面有說這裡就不重複了。那麼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分屏模式(同屏雙窗口)可以在高分屏下取得更好的使用體驗,效率提升明顯,可讀效果也因為面板尺寸的增大而提升了。
■支架開合角度翻兩番
Kickstand是Surface系列產品用來替代筆記本電腦屏軸的設計,這個被轉移到機身背部的轉軸實現了屏軸的作用,但在非水平面(比如膝蓋),老版本的KickStand因為開和角度較小,並不足以為機身提供很好的支撐。
KickStand在最開始的15度角是沒有阻尼的
新KickStand的最大開合角度為150度,平置於桌面上即可進入「畫布模式」,方便用戶觸筆創造內容。而對於膝上辦公用戶來說,除了特別極限的角度之外,Surface Pro 3+TypeCover能夠帶來近似於筆記本85%以上的使用體驗。
15度角之後到150度角需要使用者用力將它掰開
■二段式的TypeCover
為了外觀上的統一,TypeCover的尺寸也變大了, 但鍵間距並沒有同比放大。觸控板的面積雖說增大了20%左右,不過對於一款觸屏設備來說,這個微乎其微的改變所帶來的影響並不明顯。
新TypeCover的觸控板面積增大了25%左右
藉助屏幕下方空間和TypeCover上方的褡褳,二者吸附在一起後正好可以讓後者與水平面形成一個15度左右的夾角。而在筆者看來,輸入效率其實和手感之間有一種微妙的函數關係,新TypeCover的體驗無疑是要加分的。
TypeCover頂部的褡褳吸附在機身下方後可以襯起一個大約15度的夾角
■Surface Pen
為了還原用戶的自然交互語言,新Surface Pen的頂部加入了一個按鈕,用來模擬按壓式的原子筆。打開TypeCover,按下觸筆頂部的按鈕,屏幕上就會彈出OneNote應用,這個我們熟悉的記筆記過程教一次也就會了。
新版Surface Pen的頂部多了一個按鍵
筆跡很跟手,屏幕上也做了防誤觸處理(不響應手的觸摸),OneNote中的記錄也會同步到雲端。對於喜歡用手寫筆記錄內容的用戶來說這個升級是再好不過的了,不過對於筆者這種喜歡用鍵盤的人來說,還是提不起什麼興趣。
由於按鍵的存在所以採用了內置電池的設計(國內比較少見的AAAA電池)
■價格並不親民的優質配件
Brian Hall除了帶來了Surface Pro 3這款機器外,還帶了包括ArcTouch藍牙滑鼠、TypeCover鍵盤保護罩和Docking Station擴展塢在內的配套附件,而至於那根Surface Pen觸筆,我們已經將它歸為隨機附件的行列了。
前面所提到的這些都是來自微軟的原廠附件。客觀來講,Surface Pro 3的這幾款原廠配件每一款都有著不輸於其機身本體的工業設計,這些設計包含了出色的使用體驗以及與Surface本體一致的硬體設計ID。
Surface Pro TypeCover的售價為129美元
TypeCover、Docking Station、ArcTouch,這些都是很好的可以用來提升Surface使用效率、保持工作環境整潔度的配件,但既然作為額外的配件就表明它們也需要消費者付出額外的金錢。
Arc Touch Mouse Surface Edition的售價為69美元
看到好東西就容易忽視性價比這個屬性,這可能是每個編輯的職業習慣。所以面對新Surface Pro 3和這些配件的時候,下單購買的衝動隨時都有,但我們清楚不能把這種不理智的情緒傳給所有的消費者。
Docking Station的售價為199美元
配有實體按鍵的TypeCover售價是998元,這款配件國內能夠買到,另外藍牙版的ArcTouch滑鼠在微軟美國的官方商店中售價為69美元(400元),DockingStation售價為199美元(1200元),每一款都算不上便宜。
我們可以為消費者來算一筆帳,一個Surface Pro 3配這麼一套下來,成本立馬就要增加2500元,這還沒算上額外與Dock配套的顯示器、音箱以及鍵鼠。
如果是以行業標杆來衡量微軟的這套硬體環境,我們很難在挑出什麼不是或者是有什麼可以拿來作對比的產品。但微軟想要向大眾消普及這個圍繞Surface而建立起的生態系統,售價依然還是個硬門檻。
總結:
其實這麼看下來,我們一時還真的說不出Surface Pro 3對比其它類似產品有哪些不足,微軟在初代Surface Pro後完全妥協的做法造就了這款完全符合消費者意願的產品,或許唯一可以拿來說事兒的也就是價格了。
即便是對於那些對新產品線不明感的消費者來說,Surface Pro 3也拿出了足夠的誠意,通過一些列的硬體設計創新,迎合老用戶的使用習慣打消他們對新產品的隔閡。當然,微軟也承認它並不是為了滿足大多數用戶而生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