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智慧化對機械設備而言,已是不可逆趨勢。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越是智能,就越易遭受「黑道」高科技的攻擊。
最近,奇虎 360 在阿姆斯特丹 Hack in Box 大會,展示用兩臺無線電設備,輕鬆開智能汽車門鎖,還將車開走的新技術。
奇虎研究人員測試了兩輛車:比亞迪清汽式電動混合動力轎車,及雪佛蘭 Captiva SUV。
演示視頻中可見,車主下車買杯星巴克的空隙,兩名不法分子拿著該無線電設備,一名尾隨車主(兩人約有幾英尺距離,甚至未觸碰到),另一位至車門前,輕拉幾下車門,門就開了,然後車也被開走了。
車附近的設備會模仿鑰匙發出的無線電信號,這便會引起汽車無鑰匙進入系統的無線電信號。黑客的設備並非試圖破解該無線電代碼,而是以複製的方式,通過無線電,從一個黑客的設備,傳輸至另一個,然後回到鑰匙。隨後他們立即將鑰匙的響應傳回鏈條,有效地「告訴」車,鑰匙在車主的手中(實際並不在)。
連線援引奇虎研究人員的話稱,升級後的無線電設備,擴大了無線電攻擊的範圍,就算車距離智能鑰匙 1000 英尺以上,開鎖也並不難。且 11 美元/個的無線充電設備,達到有史以來價格最低。
2015 年,研究人員使用 SDR (「軟體定義無線電」 Software-Defined Radio)技術工具,發射或截取 FM 、藍牙或 WiFi 信號,經由天線、放大器輸出後,該工具能發出與汽車鑰匙一樣的解鎖信號。但這種暴力解鎖方式,長達幾小時,花銷千美元左右。
還有大多數汽車無線鑰匙系統使用滾動碼,有黑客用三臺無線電設備破解,他們將設備按 2:1 分別置於汽車端(或車庫附近)及智能鑰匙端,以攔截信號。
由於遭受攔截,想用智能鑰匙解鎖車門自然行不通,但他們會再次嘗試。在這兩次試圖解鎖的過程中,設備都會獲得密碼,拿到用戶第二個密碼後,瞬間將第一個密碼傳送回去,用戶開鎖成功。但他未知的是,密碼已洩漏,「黑客」前來拜訪只是時間問題。
彼時,這種「盜車」無線電設備的售價以至 32 美元之低。
事實上,無鑰匙進入系統用的是無線射頻識別(RFID)技術:利用 RF 無線電波識別目標物上的標籤,獲取相關數據,好處是可識別高速運動物體,還能同時識別多電子標籤,操作簡單。如目前有不少設備商想將 RFID 技術用於零售業結算環節,圖書館、門禁系統、食品安全溯源等領域已有廣泛應用。
對汽車而言,車主掛帶的智能鑰匙是識別的標的,內在的晶片是你作為主人身份的象徵。當你走近「愛車」時,它能「識別」出是你,門自動打開,防盜解除。進入車內,檢測系統確認為你的「智能鑰匙」後,車內電腦會進入工作狀態,接下來僅需正常啟動,或按啟動按鈕、或旋鈕,就能開著你的愛車「狂奔」。相應地,你離開時,門鎖則自動上鎖。
看起來的確很方便,但這也意味著車「認不認得出」你,全憑智能鑰匙裡的晶片,又因為是無線電訊號識別,別有用心之人便能從這「下功夫」。
上述種種案例說明,目前繼電器攻擊的複雜性和成本正逐漸降低,車的安全問題已不容忽視。那些做研究的「黑客」也並非跟福特、豐田、克萊斯勒等汽車廠商過不去,而是助其發現已有漏洞,從而在設計方面更嚴謹。
如奇虎 360 案例中,研究人員指出,像 NXP(恩智浦半導體)這樣的汽車製造商和組件公司,能限制鑰匙與汽車間響應時長,以防止繼電器攻擊。
車主自己把鑰匙放在法拉第籠,或者金屬盒,也能阻擋無線電傳輸。
若你看了《 速度與激情 8 》,有幾個場景你肯定印象深刻。
若干輛汽車從高樓的玻璃旁,齊刷刷破窗而出,……
地下停車場,車主剛想開門上車時,車竟然自己跑了……
櫥窗裡展示用的汽車原型,也按耐不住,衝到街上飛馳一把……
在背後大 Boss 的控制之下,智能汽車能朝著指定方向,按照所要求的速度前行。這「群」無人駕駛汽車狂奔的背後,實則暗藏著重大隱患——車聯網將成為黑客們潛在攻擊源。
簡單來說,車聯網是車內、車與車間、車與網際網路間的互聯,主要是數據的互通,最終能實現智能駕駛、智能交通等美好願景。
作為物聯網的延伸,車聯網沿襲既有計算和聯網架構,早諳熟過去網際網路安全缺陷之所在的黑客們,自然不會錯失這一重要口徑。
且現實情況是,車越「智能」越容易被黑客盯上。通常普通車型有 25 到 200 個不等的 ECU(電子控制單元),高級轎車有 144 個 ECU 連接,軟體代碼超過 6500 萬行,無人駕駛軟體代碼超過 2 億行。隨著 ECU 和連接的增加,黑客攻擊面相應擴大,每個計算、控制、傳感單元都可能成為黑客的「下酒菜」。
上文所討論利用無線電設備解鎖,雖無需觸碰式接觸(距離幾英尺),但還得人親自出馬。利用車聯網系統漏洞直接連人都省去了,黑客可隔著千裡遠程開車門。
2015 年,德國汽車協會 ADAC 報告指出,約 220 萬輛配備 ConnectedDrive 數字服務系統的寶馬品牌車型有安全漏洞,這些車內不乏有大名鼎鼎勞斯萊斯幻影、MINI 掀背車等。當然,寶馬已聲明升級了該數字系統,安全性能得以提升。
之前網絡安全專家還拿馬斯克 Model S 「試驗」,結果也是找到漏洞做突破口來開車門,甚至把車開走。連行車過程中都能遠程控制,突然關閉系統引擎。想想看,若是開在高速行走的路途中,得有多危險。
這樣的案例還很多。
隨著以特斯拉、谷歌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公司,及寶馬、奔馳等老牌車企紛紛加大無人駕駛投入,接入車聯網的隊伍只會更龐大。相應地,車聯網就像是下個網際網路,安全問題只會越來越嚴峻,以中國為例,2016 年信息安全事件較 2014 年增長近十倍。
好歹有網際網路安全在前,還能給車聯網安全以借鑑,至少在市場教育方面,已有的先例能讓用戶真正意識到車聯網安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給湧入智能駕駛的玩家以提醒,想要「玩得轉」車聯網,安全方面還得更重視,畢竟網際網路安全或許還只涉及公司機密與錢財,車聯網一不小心可是人命關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