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是中秋佳節,當人們都在享受假期快樂時光時,桂林一高校的女生小魏卻因鼻子反覆出血,一大早就來到自治區南溪山醫院看病。更令她膽戰心驚的是,檢查的結果顯示:她鼻腔內有一條水蛭,俗名「螞蟥」,而且還在蠕動……
小魏是今年新入學的大學生,9月8日左右,她感覺到鼻子發癢,而且開始反覆流鼻血。她到學校醫務室拿了些消炎藥吃了也沒什麼效果,校醫提醒她最好到大醫院檢查一下。在老師的推薦下,她利用中秋節放假來到醫院耳鼻喉科就診。
接診的醫生通過前鼻鏡檢查,發現小魏的右鼻腔有一暗褐色的物體,位於上、中鼻道中,長約2.5cm,仔細看,還可以看見這個物體自行蠕動,估計是水蛭,也就是農村裡俗稱的螞蟥。
醫生取出的水蛭
為了順利取出水蛭,醫護人員為小魏的鼻腔做了表面麻醉。水蛭接觸到麻藥後,醫師用異物鉗順利將水蛭一次取出。看到還在紗布上蠕動的水蛭,魏姑娘心有餘悸。
小魏說,自己老家在百色山區農村,懂事的她經常幫家裡幹農活,平時就在田裡忙活。開學前的幾天她又跟父母上山幹活,幹完活大汗淋漓的小魏,像當地大多數鄉親一樣,不僅用山泉水洗了臉,還喝了不少山泉水。
「可能是在小魏用山泉水洗臉過程中,水蛭幼蟲趁機鑽進她鼻腔裡寄生,吸附在鼻腔黏膜上不斷吸血長大,腐蝕了鼻子內部組織結構,才會出現鼻癢反覆流鼻血的症狀。她的右側鼻腔多處黏膜已經出現糜爛的情況,如果再讓水蛭在裡面『住』下去,後患無窮。水蛭非常狡猾,見光就逃,往後鼻孔鑽。只有先把它麻醉了,才能取出來!」醫生說。
醫生強調,水蛭幼蟲體積細微,人的肉眼不易察覺,山泉水、溪水等自然水域的水和一些被汙染過的髒水,蟲子等生物容易寄生。飲用山泉水(或溪水)或用這些水洗臉時,漂浮在水中微小的幼水蛭容易經上呼吸道或口腔進入鼻腔和咽喉。在衛生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大家最好不要到自然水域中嬉戲遊泳,以免水中的水蛭或其他生物進入耳鼻喉等器官。
大家出門在外勞作、旅遊、戲水,要警惕寄生蟲「入侵」。如果發現螞蟥等水生生物進入耳鼻喉等類似情況,應及時到正規醫院的耳鼻喉科就診,以免耽誤病情,對身體造成較大的傷害。
預防方法
一、螞蟥最怕鹽
螞蟥螞蟥是軟體動物,沒有皮膚保護。皮膚是動物的第一道保護屏障,而螞蝗由於沒有皮膚,所以對鹽分十分敏感。撒鹽後,鹽與其體液形成高濃度鹽水,高濃度的鹽水會讓它應激性收縮, 促使其內部的體液外滲,導致其脫水死亡。
所以,在野外被螞蟥叮咬後不要慌張,用高濃度的鹽水滴到螞蝗身上,它很快會鬆開吸盤掉下來失水死亡。
二、被螞蟥叮後
螞蟥叮在你身上時,你千萬別用手去把它拔下來,那是很愚蠢的做法。因為螞蟥有兩個吸盤,很可能你會適得其反,令它吸得更緊。同時硬拔,會讓它的口器斷落於皮下,引起感染。
把螞蟥弄下來的方法很多。你可以拍拍手臂大腿或其它被叮咬的地方,這種震蕩會使螞蟥脫落。
用濃鹽水塗在螞蟥身上是一種常見的方法。除此之外,還可以在螞蟥身上塗肥皂水、煙油、酒、醋等等。很快,螞蟥就會掉下地來。
用火也可以讓螞蟥吃不消,用火柴烤一下它,它便受不了。
螞蟥脫落以後,對於被叮咬的傷口要進行必要處理,不然引起感染便麻煩了。塗一些碘酒或酒精消毒。如果沒有這些東西的話,也不用著急,教你一個土方,用竹葉燒焦成炭灰,或將嫩竹葉搗爛敷在傷口上,一樣可以達到防感染和止血的目的。
雖然我們有對付螞蟥的辦法,但被它叮咬,吸一通的血畢竟不是件舒服的事,所以最好是做一些防備工作。
穿長褲,並且把襪子套於褲腿外,紮緊褲腳,因為螞蟥是無孔不入的。裸露的地方要塗抹防蚊劑或防擴油膏。當你全身都散發出這種味道,螞蟥便敬而遠之。
來源:綜合南國今報、百科
流程編輯:TF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