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青州市發生M2.5級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
據山東省地震臺網測定:2019年03月01日00時25分,在山東濰坊市青州市發生M2.5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36.75度,東經118.39度,震源深度8千米。
有關地震的幾個概念
1、 波和橫波
地震波分為縱波和橫波。縱波每秒鐘傳播速度5~6千米,能引起地面上下跳動;橫波傳播速度較慢,每秒3~4千米,能引起地面水平晃動。由於縱波衰減快,離震中較遠的地方,只感到水平晃動。在一般情況下,地震時地面總是先上下跳動,後水平晃動,兩者之間有一個時間間隔,可根據間隔的長短判斷震中的遠近,用每秒8千米乘以間隔時間可以估算出震中距離。
2、 震源和震中
地下發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源正對著的地面,叫"震中"。震中附近震動最大,一般也是破壞性最嚴重的地區,也叫"極震區"。從震中到震源的垂向距離,叫"震源深度"。在地面上,受地震影響的任何一點,到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到震源的距離,叫"震源距"。在地圖上,把地面破壞程度相似的各點連接起來的曲線,叫"等震線"。
通常根據震源的深淺,把地震分為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小於70千米)、中源地震(震源深度70-300千米)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於300千米)。全世界95%以上的地震都是淺源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在5-20千米上下。
3、 震級和烈度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級表示,它是根據地震儀記錄的地面地動位移,按一定的物理--數學公式計算出來的。也就是說震級是地震強度大小的度量,它與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有關。一個6級地震釋放的地震波能量相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的原子彈的能量。震級每差1.0級,能量相差(1.5)10倍,即大約32倍;相差2.0級,能量相差約1000倍。小於2.5級的地震,人們一般不易感覺到,稱為小震或微震;2.5-5.0級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會有不同程度的感覺,稱有感地震;大於5.0級的地震,會造成建築物不同程度的損壞,稱破壞性地震。
地震發生後,地震波傳播到地面,會給地面各種物體造成不同的破壞現象。通常把地震對地面所造成的破壞或影響的程度叫烈度,它由物體的反應、房屋建築物的破壞和地形地貌改觀等宏觀現象來判定。許多國家採用地面運動加速度值來表示地震烈度,一般在設定的不同地點安裝加速度儀,直接記錄當地的地面運動參數。地震烈度的大小,受地震大小、震源深淺、離震中遠近、當地工程地震地質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因此,一次地震,震級只有一個,但烈度卻是根據各地遭受破壞的程度和人為感覺的不同而不同。我國目前使用的地震烈度共分為12度,5度以上才會造成破壞。1976年唐山7.6級大地震,極震區烈度達11-12度,北京、天津的烈度則為6-7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