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成就人生,無論多麼聰明的腦袋,都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的更遠、走的更高。而巨人的肩膀,就是人類的瑰寶——書籍。
從歷史上看,會讀書、多讀書的名人數不勝數,愛因斯坦、華羅庚等,知道如何讀書,如何站在巨人肩膀上,因此他們的成就才如此璀璨。因此,如何高效的讀書,掌握知識,受到啟發,決定著未來的成就。
下面就讓我們看看歷史上10大名人讀書方法,對於有小孩的家長來說,更需要收藏關注。
培根的讀書方法
培根認為,「讀書的目的是為了認識事物原理。·····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與此同時,他還告誡人們讀書時應注意的三個方面。
第一,讀書不宜太慢。
培根認為「讀書太慢會弛惰」,因此,他希望人們讀書應思想敏銳,注意力集中,不要過慢,這樣容易生效。
第二,不要裝模作樣。
培根認為「為裝潢而讀書是欺人」。
第三,不要照搬書本。
培根認為「只按照書本辦事是呆子」。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書呆子」,他們最明顯的特點是書上怎麼說便怎麼辦,一點也不知變通或靈活使用。
既然如此,培根又提倡什麼樣的讀書方法?究竟如何讀書才算合理的呢?歸納起來,大約有三點。
第一,對於不同的書,可採取不同的閱讀方法。
他認為「書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須淺嘗,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數需要仔細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書只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只須知其中梗概,而對於少數好書,則要通讀,細讀,反覆讀。
第二,對不同的書可作不同的選擇。
由於古今中外的書浩如煙海,它們的類別和內容各不相同,在此情況下,培根認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知識結構加以適當選擇。在他看來,「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第三,光讀書求學問還不行,還得運用和實踐。
培根是個非常聰明智慧得人,不單純是個學者,還涉足政壇,參與政治,曾任英國女王得掌璽大臣,因此,他一直注意並強調書本知識得運用和書本知識與實踐經驗得結合。他說:「學問雖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於淺泛,必須依靠經驗才能紮下根基。」
為了使人進一步理解他所說的意思,他又將幾種人的情況加以比較說:「狡詐者輕鄙學問,愚魯者羨慕學問,聰明者則運用學問。知識本身並沒有告訴人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智慧在於書本之外。這是技藝,不體驗就學不到。
2.歌德的讀書方法
第一,歌德認為知識和真理應當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和不懈追求而去獲得。
他認為真理是應該通過學習、思考、探索和辛勤的勞動而去獲得,如果上帝恩賜,唾手可得,那就沒有多大意義。
第二,歌德主張對每一門學科都要專心去學,儘量學好它。
當時德國的一般學校裡課程安排很多,有些設置不一定合理,歌德對此很有自己的看法,他提出了自己的學習主張:一個人不能騎兩匹馬,騎上這匹,就要去掉那匹。聰明人會把凡是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專心致志地去學一門,學一門就要把它學好。
第三,歌德認為僅有書本知識不夠,還需要實踐和運用。
歌德不僅博覽群書,諳熟音樂、繪畫、雕塑等各門藝術,而且一向注意運用,關注到書本知識和實踐知識地結合。他曾說:「理論本身對它自己是沒有用處的,但它卻使我們相信各種現象之間的關聯性。」他又說:「因為我們對自己學習過的東西,歸根到底,只有能在實踐中運用得上的那一部分才記得住。」實踐和運用不僅能加強記憶,而且也能增強我們的判斷能力。
第四,歌德主張向古代的經典學習。
歌德早年曾與席勒等人在文學上發動「狂飆運動」,為德國的浪漫主義代表作家,但是他還是希望人們要向古代的經典作家學習,並不因自己開啟浪漫主義風氣而拋棄古代經典。在談到當時德國戲劇時,他說:「我們要學習的不是同輩人和競爭對手,而是古代的偉大人物。他們的作品從許多世紀以來一直得到一致的評價和尊敬。一個資稟直正高超的人就應感覺到這種和古代偉大人物打交道的需要,而認識這種需要正是資稟高超的標誌。讓我們學習莫裡哀,讓我們學習莎士比亞,但是首先要學習古希臘人,永遠學習希臘人。」
總之,歌德是個好學不倦的人。正由於他的勤奮讀書和刻苦探索,以及他人格的偉大,才使他集文學創作與科學研究於一身,成為德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3.馬克思的讀書方法
第一,讀書喜做摘要和筆記。
馬克思讀書,很有系統性,經常是帶著目的有針對性地閱讀。每逢書中他自認為重要和有參考價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並做筆記。
第二,堅持有規律性的讀書生活。
馬克思的一生雖然顛沛流離,在法國等許多國家流浪或暫寓,但他的讀書生活一直沒有間斷。自從1849年夏遷居倫敦後,馬克思的經濟陷入困境,家庭生活十分艱難。但他依然堅持讀書和科研工作,並在其中找到了「無窮的安慰」。他當時每天早上9時準時來到大英博物館閱覽圖書,直到晚上7時回家。不管風吹雨打,春夏秋冬,每天都是如此。連博物館裡的工作人員都認識他了,知道他的專座。由於多年從不間斷的閱讀,以致他的座位底下出現了他雙腳踩出的印痕。
第三,緊張的閱讀和輕鬆的閱讀有機結合。
馬克思主要從事的是政治經濟、哲學、政治學等方面的研究,他在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孜孜不倦,數十年如一日,因而閱讀任務也相當繁重和緊張。由於馬克思早年愛好文學,喜歡閱讀文學作品,並曾做過當詩人的夢。因而,每當他工作疲倦,在理性的書籍裡徜徉過久而需要休息時,他便捧起一本詩集,或者是一部小說,走進另一世界,並以此來調劑和舒緩自己疲勞而又繃緊的大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四,明確和妥善認識書籍閱讀和自身創造之間的關係。
對於書籍,由於對個人的幫助不一樣,所以每個人也都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和評價。如有些人把書視為自己的朋友,有的視為老師,有的視為精神食糧,有的視為智慧或快樂的來源,有的視為人類進步的階梯。也有的人把他作為自己的裝飾品,附庸風雅。但馬克思卻不一樣。雖然他早年也得到過書的啟示,讀過難以計數的書,可他卻指著案桌上的書,對他的朋友說:「他們是我的奴隸,必須按我的意志為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