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6日18時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有三位:Roger Penrose,因為他發現了「黑洞形成的發現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Reinhard Genzel和Andrea Ghez,因為他們「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天體」。
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
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諾貝爾物理學獎近五年得主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3位獲獎者
2018年,美國科學家亞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法國科學家傑哈·莫羅(Gerard Mourou)和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獲獎,理由是「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2017年,三名美國科學家雷納·韋斯、基普·索恩和巴裡·巴裡什獲獎,理由是「在LIGO探測器和引力波觀測方面的決定性貢獻」。
2016年,三位英美科學家大衛·索利斯、鄧肯·霍爾丹、麥可·科斯特利茨獲獎,理由是「理論發現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物質」。
2015年,日本科學家梶田隆章與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獲獎,理由是「發現中微子振蕩現象,該發現表明中微子擁有質量」。
「數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一共頒過112次:
1901年以來,諾貝爾物理學獎共頒發過113次。其中有六個年份沒有頒發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別是1916、1931、1934、1940、1941和1942年。
根據組委會的章程,如果候選人的貢獻沒有達到要求,那麼獎金將被留至下一年。如果第二年仍然沒有合適人選,獎金將被加入到基金會的初始資金中。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諾貝爾獎較少頒出。
共有210人獲獎:
1901-2016年,共210人次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其中,美國物理學家John Bardeen(約翰·巴丁,1908年5月23日-1991年1月30日)因電晶體效應和超導的BCS理論在1956年、1972年兩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25歲與96歲:
在物理學獎得主中,有人登頂已是耄耋之年,但有人獲獎時才年逾弱冠。2018年,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時年96歲的亞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使他成為諾獎史上最年長獲獎者;
諾貝爾物理學獎最年長的獲獎者 亞瑟·阿斯金(Arthur Ashkin)
而1915年,年僅25歲的勞倫斯·布拉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與父親(William Henry Bragg)一起摘得桂冠。
諾貝爾物理學家最年輕的獲獎者
勞倫斯·布拉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
3位女性獲獎者:
除了本次獲獎的Andrea Ghez,歷史上曾有3名女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別是「居裡夫人」瑪麗·居裡(Marie Curie)、德裔美國物理學家瑪麗亞·格佩特-梅耶(Maria Goeppert-Mayer)和2018年的得主唐娜·斯特裡克蘭。
其中,瑪麗·居裡兩度獲得諾獎。1903年,居裡夫婦和貝克勒爾由於對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居裡夫人因發現元素釙和鐳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兩獲諾貝爾獎的人。
6座華人物理學獎盃:
在這張「星光熠熠」的成績單中,華人佔據著重要位置。在百餘年中,物理學獎是華人拿獎最多的獎項,共6位華人科學家獲此殊榮:李政道、楊振寧、丁肇中、朱棣文、崔琦和高琨。
改變經典物理學中兩朵」小烏雲」
1901年,當第一屆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時,經典物理學領域看上去正棲息在一個異常堅實的平臺上——早在1687年,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就奠定了經典力學,到十九世紀末,它已發展到相當完美的地步。
不過,「在物理學晴朗天空的遠處,還飄著兩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烏雲」(源自開爾文1900年報告),這是指當時物理學還無法解釋的兩個實驗現象:熱輻射實驗,以及邁克耳孫-莫雷實驗。
正是這小小兩朵「烏雲」,讓經典物理學的局限性開始暴露,同時醞釀出了物理學20世紀的革命風暴。
量子力學的創立者是191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普朗克。而量子力學的集大成者,被認為是1933年拿到諾獎的狄拉克,1930年,他的《量子力學原理》綜合和發展了當時的研究成果。
但在經典物理向量子物理過渡的時期,也引發了物理學界一場意義深遠的辯論。在此段公案中,玻爾、玻恩、海森堡、泡利屬於一派,在他們對面站著的,則有愛因斯坦、薛丁格及德布羅意。這些大師,因其各自對量子物理的傑出貢獻而先後榮膺諾貝爾物理學獎。
199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荷蘭的胡夫特和韋爾特曼,同樣是以表彰他們在量子學領域的貢獻——闡明了物理學中弱電相互作用的量子結構。
從宏觀走入微觀
量子力學讓我們知道,微觀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它們的運動不能用通常宏觀物體的運動規律來描述。
在20世紀的上半葉,人們已認識到,深入觀察微觀世界中的新粒子及其相互作用,是了解宏觀結構的必要過程——包括我們所在的世界以及更大尺度上的宇宙。時至今日,粒子物理學、天體物理學、宇宙學已被牢牢綁定在一起。
以原子為起點,亞原子的微觀世界和人類已知的最小成分,也在過去的一百年裡逐步的「滲透」到了諾貝爾獎獲得者的「作品」之中。
舉幾個例子。1921年物理學獎得主是著名的愛因斯坦,得獎理由是他對理論物理學的成就——特別是光電效應定律的發現;
1935年英國的查德威克因發現中子而獲獎,中子自此「投身」到物理學科研工作中;
在此基礎上,費米證明了可由中子輻照而產生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並發現慢中子引發的核反應,榮膺1938年物理學獎;
費米夫婦在洛斯阿拉莫斯核物理研究所的合影
1939年,美國的勞倫斯因對回旋加速器的發明和發展,以及有關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成果獲獎;
正是這種機器的問世,1951年,考克饒夫以及沃吞憑藉在用人工加速原子產生原子核嬗變方面的開創性工作捧得當年的獎盃……
類似的發現與傳承,在20世紀50年代更多的新粒子被發現後,不勝枚舉。
那些改變歷史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理論與基礎研究當然會對技術設備產生重要影響,但其中有一些,卻是劃時代的。
一個顯眼的例子發生在1965年。三位美國科學家——肖克利、巴丁及布喇頓因對半導體的研究和發現電晶體效應獲得諾獎,正是他們的發現直接導致電子電晶體的革命。
1964年,巴索夫、湯斯和普羅霍羅夫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理由是在量子電子學領域的基礎研究做出突出貢獻,他們的理論成果導致了基於激微波—雷射原理建造的振蕩器和放大器。
此外,有不少受諾貝爾物理學獎青睞的「作品」,都在當時那個年代表現出了相當直接的技術應用實力。
1912年瑞典的達倫,因發明用於控制燈塔和浮標中氣體蓄積器的自動調節閥而獲獎;
1953年獲獎的荷蘭的塞爾尼克,其對相襯法的證實導致發明了相襯顯微鏡;
1986年,魯斯卡憑藉第一臺電子顯微鏡獲獎,同年和他分享這一獎項的,還有賓寧與羅雷爾。
這些實用技術類的發明,意義之深遠並不亞於理論上的突破。要知道,核物理和粒子物理領域的研究進展,就一直強烈地依賴於先進的技術——有時甚至成為其背後的驅動力。
近年來,有些技術類發明,也已被證明是當代重要的通信和信息設備:20世紀的最後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之一基爾比,他的發明就為現代信息技術奠定了基礎。
1958年,基爾比製作了第一塊集成電路——後來被稱為「晶片」,徹底地開闢了電子電路小型化和大批量生產的道路。他與這一獎項的另兩位得主阿爾費羅夫和克勒默,共同創造了一場人們耳熟能詳的「IT革命」……
基爾比於1958年發明的世界上第一個集成電路
在諾貝爾獎已走過的一個世紀裡,物理學經歷著學科的革命與隨之而來的無數偉大思想的碰撞。
尼爾斯·玻爾說:「與普通真理相對立的是錯誤;與偉大思想相對立的,則是另一種偉大的思想。」
正是因有這樣的發展與爭論、演繹與碰撞,物理學才得以日趨完善和縝密,從而成就了它在諾獎百年中的榮光。
(本文未經造就授權,禁止轉載。)
互動話題:感謝你的在看、轉發、評論,你最欽佩的物理科學家是誰?
每周評論區,被zan最多的評論者,將獲得造就送出的書籍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