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龍/文
作為一個前記者,我完全沒有想到,當我轉入科技公司後,才真正地觸摸到「走失者」這個社會問題。
1
找到100人
「警戒線」是在7月10日12點37分拉起來的。
這一刻,安徽桐城救助管理站傳來消息,今日頭條推送的一條尋親信息,幫助他們站內的一個患有精神障礙的女士找到了家屬。這是頭條尋人項目找到的第85個人。
頭條尋人是今日頭條的一個公益項目,用地理彈窗的方式,將尋人啟事精準彈給失蹤者所在地,幫助找人。
幾天前,我就告訴我的同事,務必在找到第85個人時通報下。頭條尋人曾經有過一天找到五人甚至六人的記錄。第85人,意味著,我們隨時會迎來成功尋人100人的時刻。
4天後,這一刻到了。7月14日16時35分,今日頭條的一個尋人推送,幫助一名患有精神疾病的50多歲的中年男子找到家人。
如果5個月前,有人說,用彈窗尋人啟事的方式可以找到100個走失者,我一定不會相信。
可這一切,就在這150天內發生了。
這100名走失者中,有6成以上是老人。
10多年的記者生涯,讓我自詡了解社會的種種問題,而頭條尋人揭示的老年問題,則遠遠超出我的意料。
如果說記者的使命是發現問題,而科技公司的工作則讓我們第一次具備了直接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與一篇報導引來無數關注相比,可是完全不同的體驗。
2
從孩子到老人
在頭條尋人找到第10多個走失者時,我們基本確定這是件靠譜的事情,公司的很多同事都很興奮,也有很多人挺奇怪——幹嘛要做這麼一個事情。我也受命寫了一封全員信,解釋頭條尋人的來龍去脈。
2014年6月,張一鳴(今日頭條創始人)召集幾個同事開會,商量是否能使用精準地理推薦的方式,幫助尋找被拐賣的孩子。
今日頭條本質是一家科技公司,它有能力把客戶端內數以萬計的信息識別清晰,分門別類自動推薦給不同的人看,也能按照地理位置將本地信息推薦給本地人看。公司希望利用這種處理信息的能力,將兒童被拐賣的信息推薦給失蹤地點的人去看,幫助找到孩子。
在此之前,好幾家網際網路公司都試圖用科技的力量,幫助找被拐賣的兒童。而兒童拐賣的話題已經熱了好幾年了。包括我,也一直認為販賣兒童在中國社會是一個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
不過,我在這個會上表達了悲觀的意見——獲取兒童失蹤信息太慢了。家長單方提供的不能認定真實,警方確認的一般會在幾個小時甚至更長時間之後(幾年前,兒童失蹤還需要24小時才能立案),遇到職業人販子,別說幾個小時,一個小時後,人去哪了都找不到了,怎麼進行地理精準推薦?推給誰啊?
果然,我們進行了調研,確認難以得到大量及時信息。在調研時,我們結識了公益組織「寶貝回家」,寶貝回家主要搜集長期尋親信息,也有少量即時兒童走失信息。我們確定了策略:將寶貝回家提供的即時走失信息,用彈窗的方式,將尋人啟事彈窗給當地用戶。
作為一家很在乎數據的科技公司,我們很滿意,這些彈窗的點擊率都不錯。可是從來也找不到人。這一彈,就彈了大半年。直到陰差陽錯的迎來轉機。
今年大年初二中午,我們的一個實習生從微博上看到了一則老人走失的尋人啟事。在與家屬聯繫確認後,我們決定試著彈窗這條信息到失蹤地點廊坊市。老實說,如果不是春節期間值得彈窗的新聞太少,這條尋人啟事完全不會被彈出。
結果,不到四個小時,家屬接到兩名目擊者的電話自稱看到過老人,按照目擊者指示的地點,家屬真的找到了老人。
這是個讓我們振奮而又狐疑的好消息。是不是關於老人的尋人啟事,用地理位置推給周邊用戶看,更有作用?
事實上,在與寶貝回家的合作中,我們已確認了兩個基本事實:1.兒童失蹤信息非常少,常常一周最多兩三條。2.兒童失蹤更多發生在農村,其中大部分是溺亡事件。也就是說,當孩子被發現失蹤時,大部分已經身亡。
轉向老人呢?事不過三,如果能找到三個老人,尋人就是可行的。
當我們轉向老人時,多少有些詫異,原來網絡上老人的走失信息居然那麼多,幾乎十倍於兒童。與經常有營銷帳號捏造兒童走失信息不同,這些尋找老人的信息,基本都是真實的。
一個,兩個,三個。完全相同的情節不斷上演——老人在某地失蹤,我們在某地周邊彈窗老人的尋人啟事,有人收到彈窗後發現自己看到過老人,給家屬打電話,家屬找到老人。
我們終於確認,用地理位置找人這件事完全可行,不過,不是兒童,而是老人。
3
被低估的失蹤者
為什麼是老人?
因為老人走失是一個高頻事件,而兒童走失相比而言,是一個非常低頻發生的事情。
是的,這與人們的關注點與印象完全倒掛。兒童失蹤的關注度要遠遠高於老人失蹤。
老人走失多,與中國的老齡化社會息息相關,中國有超過1億的65歲以上老人,有近1000萬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患者。他們都是高危的可能走失者。
雖然做過很多年記者,但我從來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其實,幾年前,我間接遇到這樣的事——我的一個前同事的母親,患有阿爾茨海默病,他不得不常常請假去尋找母親。
當頭條尋人開始展示尋找老人的能力時,我身邊的兩個同事,也給我講述了他們的經歷。
一個同事的奶奶患有阿爾茨海默病,老人經常走失,他不知多少次在家鄉的小鎮裡尋找奶奶,好在,小鎮不大,人們互相認識,老人總是能被找到。而另一個同事的爺爺,則在一次失蹤後,永遠消失在北京的人流中。
是的,兒童失蹤事件很重要,但老人失蹤對一個家庭的重創也絕對不輕。
為什麼老人走失,可以用地理位置彈窗尋人啟事的方式找到?
3
我們做了仔細分析。
第一,老人活動能力有限。走失後,不會離開失蹤地點太遠,地理位置彈窗,可以精準地動員周邊人幫助尋人。
第二,老人不像孩子那樣有被拐賣的危險,只是純粹的暫時找不到家。
當看清楚這些規律時,我們已經不需要更多成功案例來證明了。(後來,我們發現頭條尋人對精神病患者也有效,同樣命中以上三點:走失較高頻、活動能力有限、無被拐賣風險。)
頭條尋人開始有更多人知道時,公司的同事有過爭論:要不要強調頭條尋人能找到走失老人,會不會把這個項目窄化了。
最初,我的回答是,一定要啊,因為這是我們的特色。後來想了想,這個回答不好。更合理的回答是:在所有走失人口中,老人走失是最多的,當我們無差別幫助走失人口時,老人佔的比率也最多。
「無差別」是問題的關鍵,而在現實中,人們則是「有差別」的將注意力放在兒童走失事件上。更多的網際網路尋人平臺,很少去尋找老人。
如果我們也不去尋找老人,我們永遠不知道,老人走失後,會發生什麼。
4
比故事更令人難過的
這三個故事,只有我們知道。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武漢。
5月30日,一個90多歲的老太太在外出時走失了,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但平時有能力自己回家。那天下午,下起了瓢潑大雨,家屬一直等不到老人回家。第二天,老人家屬聯繫了我們,我們對這個尋人啟事做了定向彈窗。6月2日清晨6點9分,家屬發來微信,老人已經找到了,但是已經離世了。
通知家屬的是警察,他們接到報警,將一名無名老人的屍體送到殯儀館。一名警察收到了今日頭條的尋人彈窗,無名死者,才回了家。
雖然人已經不在,家屬還是對我們一謝再謝,「如果不是你們這個平臺,我們連最後一面也無法見到」。
——第二個故事發生在安徽靈璧。
6月20日,一個73歲的老人從家裡走失了。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症,之前有過走失的先例,家裡人本來準備給他配上GPS定位器,但老人狀態恢復了正常。這個打算就被沒提上日程。
在推送了這條尋人啟事後,我們等到了家屬的電話。老人去世了,在離家30裡遠的一個土溝裡被發現。老人性格很固執,他的孫子推測,老人在尋找家的路上越走越遠。由於身上沒有明確的外傷,家屬懷疑老人饑渴而死。
——第三個故事在北京。
這個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甚至沒有真正地離開過家。家屬後來在小區的地下車庫找到了老人的屍體。他們調看了錄像,神智已經糊塗的老人和一個女孩一起乘坐一個電梯,女孩幫老人按亮了到地下的按鈕。老人走出電梯,徹底迷失在地下。老人的女兒是在幾天後才與我們聯繫,她做了很多心理工作,包括原諒了那個按亮通往地下電梯按鈕的女孩。
我們修正了自己的觀點,走失的老人不會像孩子那樣有著被拐走的危險,可他們和孩子一樣,毫無防禦能力地面對著這個世界,小小的可能沒有敵意的舉動,都可能帶來致命的危險。
而更嚴重的事情是,我們對此一無所知,我們不了解這些故事,不了解那些家庭的傷痛,也不了解老人走失對這個社會到底是一個多大的事情。
在頭條尋人項目啟動之初,我們試圖弄明白我們在解決的社會痛點,到底是什麼模樣。現有的資料、報導、數據,匱乏且互相矛盾。我們無法知道每天大概有多少老人走失,無法知道阿爾茨海默到底在起到什麼作用。我們隱隱感覺到,貧困問題與老人走失有關,空巢家庭與老人走失有關;還有網際網路的普及,在大城市,尋找老人的信息更多,但阿爾茨海默病並不去看一個人的戶籍。可能的事情是:小城市或鄉村的老人走失事件,因為沒有上網而被淹沒在日常生活中。
這已經超出了一個調查記者能查清事件的能力了。為了弄清這一切,我們委託了一個專業科研機構,用社會學調查的方式,去了解老人走失狀況。
5
做對的事情
貌似,我們越來越有點「不務正業」了,從一個資訊客戶端內容運營者,變成公益人士。
這幾個月,我在朋友圈發布的關於頭條成功尋人的消息,最高頻出現的評論是:功德無量。不過,在「做對的事情」和「做善的事情」的兩種感覺中,我們更中意的是前者。
這一點,我們嚴格按照一個科技公司的流程,做分析、做測試、測試成功、上線產品。
頭條尋人能找到100人,就是在做一系列對的事情,最成功的就是啟動反向尋人,與民政部救助管理站的籤約。
頭條尋人最初的所有信息,都來自家屬,最常見的場景是:老人走失、家屬求助、發布彈窗、尋人成功。但很快,我們發現了另一類不同的情形。
第一例發生在河南濮陽,一個警察將一名迷途老人送到當地救助站後,收到了頭條發布的尋找這個老人的尋人啟事。警察馬上聯繫了家屬。
同樣的事情反覆上演了幾次,我們開始把注意力放在救助站上。一部分老人走失後會被送到救助站,如果從救助站獲得這些尋親信息,在發現老人的地方推送尋親信息,這種反向尋人,也有可能幫老人回家。
我們試著與一些救助站合作,彈出尋人信息,馬上就出現了多起成功的案例。為了讓這種合作更為穩固,我們開始與民政部進行溝通。雙方幾乎是一拍即合,7月4日,民政部與今日頭條籤約合作,共同尋人,「產品上線了。」
反向尋人的成功率,遠遠超過家屬求助。7月4日之後,我們幾乎以每天成功尋人3、4人的速度逼近100人。
未來,我們還想做一系列對的事情。比如:已經有案例證實,保安群體非常容易充當看到走失老人的目擊者,我們期待與保安公司深度合作。
作者為今日頭條副主編。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號:qspyqswhz